卢程
教学离不开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上,还需具备丰富、准确的课堂教学语言。
《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运用语言的教師,上起课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不善于运用语言的教师,课堂则是平淡无味,使人昏昏欲睡。即使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相同,不同音乐教师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现今的音乐课堂主要呈现这样两种状况:一种是音乐课堂生动有趣,能牢牢吸引学生,最后呈现的教学效果良好;而另一种是音乐课堂平淡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将探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多样性、创造性、启发性的话语,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师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调节音高和音量。例如,在练声、视唱等技能学习时,教师应使用适中的音量、平和的声调、不急不缓的节奏,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却又不拖沓;而在教学重、难点时,教师则可以适当提高声调,加大音量,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当学生露出疲态时,教师应及时调整声调语速,唤起学生的激情;在讲述歌曲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时,教师应根据歌曲情感调整节奏和音量,注重抑扬顿挫,用变化的语言表现情感,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达到思想的升华。教师随意幽默会破坏学生的注意力,拖慢音乐课堂的进度,从而影响音乐教学的效果。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视音乐本身而定,适时幽默,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新课标》提出:“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堂中声乐教学是最基础的内容。声乐教学不像乐器教学那样直观,学生很难快速理解人体发声器官在歌唱时的状态。声乐教学的概念比较抽象,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歌唱发声时的技巧和要求。如果音乐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难以正确领会教师的指示,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学生的歌唱水平难以提高,还会令学生渐渐失去歌唱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性语言,再辅之适量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歌唱的技巧。
例如,小学生难以理解声乐教学中有关横膈膜的知识点。于是,笔者在一次次教学实践中找到了方法:让学生摸着自己的肚子轻声咳嗽,告诉他们正在跳动的地方就是横膈膜。这样简明扼要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又如,在帮助学生理解“歌唱共鸣”这一知识时,笔者运用比喻的修辞进行描述:人体就像是一个大的乐器,歌唱共鸣就像在吹奏唢呐一样,声带是哨子口,咽腔是管子,如果只吹哨子口,而没有气息流动,那声音就会很尖锐,只有让气流在管内流动,才能达到共鸣,产生美妙的乐曲。
在教授六年级《姑苏风光》一课时,笔者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一字多音发声的难点。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苏州民歌,曲调悠扬婉转,一字多音较多,学生需要控制自己的气息,唱出苏州韵味,对歌唱共鸣的要求极高。在学唱前,笔者先让学生进行呼吸练习,利用“闻花”这一动作,让学生理解吸气需往腹部,这样唱出来的声音会更加扎实,气息保持的时间更长;再让学生进行发声练习,让学生通过长音练习控制自己的气息,为学唱歌曲做准备。在学唱时,笔者将一处一字多音单独教学,运用韵母延音法帮助学生掌握一字多音发声的难点。音乐教师要通过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中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声乐知识,让学生透彻理解并顺利进行发声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教师采用平淡的语言陈述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性的对话方式,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预设教学目标,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帮助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教师运用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才能打动学生。
在教授《游子吟》一课中,笔者在为学生解释“临行密密缝”上波音记号时,提问学生:“如果你们是母亲,在缝补衣服时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担忧和不舍。”笔者随即讲述了自己与孩子分别时的心情,引导学生思考。接着,笔者说:“孟郊的妈妈也是如此,内心不平静,有波动。看这里有一个波音记号,就像母亲波动的心弦,你们演唱时要轻轻的。”笔者将音乐记号的讲解贯穿于情感中,采用启迪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感悟,帮助学生理解装饰音的作用,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再以《嘀哩嘀哩》一歌为例,笔者在教唱歌曲时发现三年级学生无法用连贯的气息唱出跳跃的衬词“嘀哩”。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问学生:“珍珠手链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呢?”学生回答:“因为它们很亮,又整齐地串成了一串。”于是,笔者接着学生的话描绘道:“歌曲中的‘嘀哩’,就像是珍珠,演唱时要串在一起,断开就散了,声音也是,断掉就会破坏整体的美感。”在歌唱教学中,气息的控制尤为重要,笔者用有形的珍珠手链解释无形的气息控制,能帮助学生掌握气息控制的技巧,促使学生在演唱时注意气息连贯、吐字圆润,加深学生对乐曲情感的理解。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验证明:受到鼓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主动性更强,自信心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授三年级《木瓜恰恰恰》一课时,笔者在拓展环节将衬词“恰恰恰”换成“啦啦啦”,引导学生在聆听歌曲后按照这样的形式也加上恰当的衬词,让学生创编属于自己的歌曲。小张加入了“哈哈哈”,这时笔者评价:“你的编创让我们仿佛置身在现场,与孩子们欢乐的笑声融合在一起。”听完笔者的评价后,小张喜滋滋地坐下了,接着其他同学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肯定,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多些肯定、鼓励和赞扬,如“好样的”“你的嗓音真好听”“没想到你们居然已经能跟上音乐演唱了,真棒”“唱得真动听,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等等。教师亲切的评价,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还能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活动也是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能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友好、认同的情感,拉近师生关系。
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领域,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强烈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肢体语言也是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借助眼神、表情、手势等表现一定的含义、传达某种感情或达到某种目的。
肢体性语言主要分为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灵两种。针对学生心灵的肢体语言有音乐教师的微笑和亲切的问候、带有赏识性的眼神和肯定的点头,以及伸出大拇指或鼓掌的动作,等等,这些肢体语言都能带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力量,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针对教学内容的肢体语言有声势动作、身体律动等。音乐课程包含音乐聆听、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这三个环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乐曲中加入声势动作,促使学生的节奏感、乐感、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音乐是好朋友》时,笔者运用肢体语言为歌曲伴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三拍子。笔者先让学生随音乐自由摇晃身体,再练习一拍手,二三拍腿,让学生直观地体验三拍子“弱强弱”的节奏。教师利用肢体动作开展音乐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愉快地学习。
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生动、有效,将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灵动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音乐教师要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正确指导下拓展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快乐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张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