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振/Li Zhen
对晚明艺术品市场的研究,最初是从徽商对书画家的赞助开始的。1984年,陈传席在《美术》杂志发表《论渐江及新安画派的形成》一文,大致在同一时期,台湾李大空发表《明清之际赞助艺术的徽州商人》一文,后被收入《论黄山诸画派文集》中,二人所用的材料大半相同,观点也相似,都认为由于徽商对艺术品收藏的爱好,成为新安画派的赞助人,新安画派画家风格的形成也受他们审美趣味的影响。后来,陈传席又接连发表了几篇徽商赞助的文章。1988年,他在《清代中国画坛三大重镇及其形成》中,探讨了新安画派、扬州画派与徽商的关系。特别是谈到新安画派时,他认为徽商亦商亦儒的转型,既是新安画派形成的动力,也是新安画派发展的方向。2004年,陈琳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发表《明清之际徽商资助新安画家的方式及其动因》,提出徽商赞助新安画家主要是程朱理学影响和艺术品交易获利两方面因素。2005年王世华、李锦胜在《学术月刊》发表《明清徽商与新安画派》一文,认为徽商在新安画派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酵母”作用,“可以说,正是徽商的经济支持,成就了新安画家的辉煌事业”[1]。2005年许敏在《中国史研究》发表的《试析明代后期江南商贾及其子弟的文人化现象》一文中,以美国哈佛大学收藏的明代徽商方用彬的信札《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为材料,从微观上分析徽商的艺术品经营活动,认为徽商经营艺术品“主要是为扩大社会联系,提高自身地位及自怡或娱人”。徽商应该经营实体业,文化起辅助商业的作用。徽商过分投入文化活动,最终损害商业利益,作者得出徽商从事艺术品交易的实质,“物欲与情趣在他们身上并存,而珍视文人生活胜于商业,以至于过度地玩味贵族文化,最终浪费了资源,影响了商业经营,甚至造成不幸结局”[2]。2009年《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溪南老友吴兼山》《劲庵先生何许人?》《白沙翠竹江村》等,考证出石涛的徽商赞助人。尤其是《新安画派的渊源》和《董其昌和馀清斋》篇,指出徽州书画收藏家们与董其昌的交往,开阔了董其昌的视野。无形中也影响晚明艺术品收藏的趣味。2010年张长虹《品鉴与经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一书,不仅继承了前述研究成果,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徽商赞助艺术并非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将商业资本投资艺术品,是一种商业行为。
对艺术品市场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从收藏家的角度研究艺术品市场。海外及台湾学者对晚明收藏家项元汴较早展开了研究,1956年那志良在《大陆杂志》发表《项子京及其印章》一文,对项元汴的收藏印章进行了梳理,这直接启发了大陆地区的研究。2010年吴仝以《项元汴之鉴藏印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可以视为是对那先生的继承和发展。学者李万康,在2016年《中国书法》上发表《项元汴收藏印研究》一文,通过对项元汴印章的整理、收藏印与千字文编号的研究,辨析收藏印的创作者与艺术特征、建构收藏印体系等方法,辨别项氏收藏印的真伪。黄君寔《项元汴与苏州画家》以及翁同文《项元汴千文编号书画目考》等都是早期研究项元汴的力作。值得称道的是韩国学者郑银淑的硕士论文《项元汴之书画收藏与艺术》,根据著录典籍对项元汴的旧藏书画进行统计和估算,对今天我国学者们对文物艺术品的价格估算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徐邦达先生的《嘉兴项氏书画鉴藏家族谱系略》、陈祖范的《项墨林家系书画收藏考》两篇文章,对项元汴家族谱系进行了考证,特别是1998年陈麦肯先生以日本发现的明人文集中的项氏家族史料为依据,发表了《关于项元汴之家世及其他》,成为研究项元汴的基础。2005年刘金库在其博士论文《“南画北渡”:梁清标的书画鉴藏综合研究》中就有研究项元汴的章节。2006年叶梅完成博士论文《晚明嘉兴项氏法书鉴藏研究》,后来2008年在《石家庄学院学报》发表《论晚明文人文化活动中的趋利现象》,同年,在《山西大同大学学报》发表《晚明私家鉴藏兴盛原因考》等文章,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扩展到项氏家族和晚明其他收藏家。2011年刘金库在《荣宝斋》发表《明代项元汴和他的收藏世界》一文,通过项元汴著述及其交游考证,继承项元汴藏品的六个儿子(“六大房物”)藏品的考证,辨别项元汴的收藏品。2011年吕友者在《艺术市场》发表《明代收藏巨擘项元汴的书画王国》一文,2011年叶梅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发表《李日华与嘉兴项氏鉴藏家族之关系研究》,2012年吕友者在《艺苑》发表《明代收藏巨擘项元汴的书画王国》,2012年李万康在《荣宝斋》发表《项元汴旧藏书画千字文编号的书写位置》以及2013年李万康在《荣宝斋》发表《项元汴自记书画价格中的清除、篡改及伪造等现象》一文,研究项氏在记录藏品时有清除、篡改、伪造原始价格的行为,2013年封治国《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一书出版,上编研究了项元汴的家系,项元汴的收藏与鉴赏,下编是项元汴年谱。2014年李万康在《荣宝斋》发表《项元汴载价题记综录与题记简注》一文,将项元汴收藏分为书法、绘画两部分,分别从项元汴自己题记的价格、他人提到的价格以及实价与估价等方面进行了整理综述。2016年杜娟在《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王世贞与项元汴:明代中后期两种不同类型的书画鉴藏家》一文,对于以王世贞为代表的缙绅学者型与以项元汴为代表的士绅商贾型鉴藏家,在鉴藏观念、鉴藏趣向、鉴藏方式、鉴藏诉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做了对比,揭示出“文化精英阶层书画鉴藏家与受到良好教育的富商巨贾书画鉴藏家在地方文化资源与文化权力上的竞争与对抗”[3]。
〔明〕仇英 汉宫春晓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原作33.8×562cm
〔明〕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 绢本设色 原作30.5×987cm
〔明〕沈周 庐山高图轴 纸本设色 193.8×98.1cm
另外,有学者还研究收藏家群体。2010年刘哲在《荣宝斋》发表《明末清初的江南书画鉴藏家群体》一文,梳理江南地区的书画收藏者群体。2011年吕友者在《收藏家》发表《明末清初杭州书画鉴藏家群体管窥》一文,梳理杭州书画鉴藏者群体及其鉴藏活动。2012年李奕在《湖北美术学院学报》发表《晚明艺术鉴藏群体略述》。2017年吕友者在《东方收藏》发表《明代王世贞的书画鉴藏活动》。2018年黄德荃在《荣宝斋》发表《中晚明的收藏热潮与身份地位竞争》一文,认为晚明收藏热潮“拥有和使用这些物,进而以物见人,以‘物’体系见社会关系”[4]。
从艺术品生产者和中介者的角度进行研究。1991年著名艺术史学者柯律格《长物志: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现状》、2004年《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两书,通过一手材料构建某种“场域”,建立以文徵明为中心的历史,并不强调社会经验的完整叙述。之后,他又在《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一书,从艺术史和物质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明代藩王文化,其中包括藩王的艺术品收藏。1994年高居翰的《画家生涯》,通过调整对中国画家的印象,梳理画家生计、画家的画室以及画家创作与代笔等问题,尽可能还原晚明画家的生活状态。2007年万木春在《新美术》发表了《由〈味水轩日记〉看万历末年嘉兴地区的古董商》一文,记载了李日华与古董商的交往。2009年叶康宁在《社会科学战线》发表《嘉隆万时期吴门及其周边的书画交易价格》。2010年叶康宁在《书画艺术》发表《明代后期的书画作伪高手黄彪》,2012年李万康、谭丹莉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发表《中国古代书画经纪人考论》一文,其中有涉及晚明的书画经纪人的论述。2015年刘兆程在《大连大学学报》发表《明代吴门汤姓装裱工汇考》,对艺术品价格进行研究。2017年宋吉昊在《中国书法》发表《明清时期书画居间人的收入问题》一文,包括居间人(经纪人)佣金收入、差价收入等正常收入,还包括灰色收入以及个别居间人的欺诈收入等收入来源。研究艺术品商人。2018年范金民在《石河子大学学报》发表《商人与文人》一文,梳理活跃于江南地区的徽州书画商王越石,与著名书画鉴藏家李日华、董其昌、汪珂玉、张丑等人的交往。
上述所列著作和论文篇目并不完全,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全无遗漏。为了避免所涉文献过于庞杂,当然也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这里排除了那些间接地涉及晚明艺术品市场的资料,只选取自觉地从艺术品市场范畴角度探讨晚明艺术品市场的资料。但从这些篇目中大体可以看出学界对晚明艺术品市场研究的倾向。根据这些文献,可以归纳出如下三个主要的研究倾向:首先,梳理当时文人画家与收藏家的关系、文人画家的交友圈以及文人画家的年谱等,其本质是对画家个案的研究,艺术品市场只是画家生存的环境;其次,研究徽商对艺术创作的赞助,以及徽商赞助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这种研究思路和模式主要受西方艺术赞助制度研究模式的影响,晚明时期的徽商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商人,他们是亦儒亦商的阶层,本质上还保有儒家思想,他们本身也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赞助艺术的说法就比较牵强;最后,对晚明时期艺术品价格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只是梳理出当时的交易价格,由于不同时期货币价值不同,并不具有可比性,而且与当时粮食价格相比较更是将艺术品价格研究引入歧途。
总之,我们认为,研究艺术品的生产,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生产环境中、工艺美术品生产发展力中来比较研究,艺术品消费就要将其置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中来探讨其消费环境,艺术品价值理论就要放在当时经济思想理论环境中考察,才能避免用今天的理论简单解释艺术品价值理论,从历史的维度来综合思考和提炼符合艺术品生产的价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