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征 孟宪祺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长期繁荣的重要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各国持续增强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其他发展中国家凭借更加低廉的要素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致使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杨仁发和李娜娜,2018)[1]。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持并强化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亟需探究的问题。劳动力要素优势、资本驱动和技术创新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要素优势、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技术创新才是助力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凭借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取得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但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和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要素优势逐渐弱化和消失,使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冲击,促使我国制造业调整要素结构,增加资本、技术要素投入,引致技术革新,以重塑竞争优势。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给我国制造业带来压力的同时,能否倒逼其提升生产效率,覆盖成本增加的负效应,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成为理论研究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
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主要依托于廉价劳动力提供的要素优势,而非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由此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所作贡献不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全球制造业的竞争范式发生转变,我国制造业正处于摆脱要素主导并转向效率和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过度依赖低成本优势和传统发展模式将会阻碍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想实现由大变强的华丽转身就必须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将提质增效作为发展重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也将制造强国战略作为重点实施,强调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原动力,不仅能够通过提升效率、优化经营管理方式等渠道缓解劳动力供给减少、成本上升的压力,还能推动产品研发和品牌塑造。因此,进一步探究技术创新在劳动力成本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对我国制造业迈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提供参考。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公平、自由交易的国际市场上占领市场并持续获利的能力,其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宋云星和陈真玲,2019)[2]、要素价格及质量、管理与创新水平、对外开放度(于明远和范爱军,2016)[3]等。早期理论认为一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要素禀赋和生产效率,而新贸易理论则将规模效益作为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Helpman,1987)[4]。谢子远和张海波(2014)[5]研究发现产业集聚能够推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余博等(2021)[6]认为汇率波动也会对新兴国家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张峰和薛惠锋(2016)[7]认为环境规制只能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带来有限的驱动作用,而汇率变动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力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逐渐扩大,劳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收窄,生产性服务投入与产品质量、技术含量息息相关,其投入比例增加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刘斌等,2016)[8]。Vernon(1966)[9]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来提升行业竞争力,且贡献度不断提升。郭然等(2021)[10]的研究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增加市场需求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对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劳动力成本不仅是平衡劳动、产品和货币市场的核心要素,也是引导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依据,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于明远和范爱军,2016)[3]。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要素投入比例持续发生变化,对研发行为、产业结构变动、地区引资及出口优势等具有显著影响,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领域(张建武等,2018)[11]。一些学者从成本效应出发,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增加生产成本,弱化工业产品出口价格优势(赵富森,2020)[12],甚至引起产业迁移,使国内产业面临空心化危机,不利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另一部分学者从效率效应出发,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会激励制造业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阳立高等,2018[13];褚竹君等,2017[14])。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生产效率的作用途径主要包括:一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劳动力要素价格变化会促使制造业探寻新的要素组合方式,实现低级生产要素向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等高级要素的转变;二是生产要素质量的提升。高薪酬会促使企业增加高技能人才的雇佣并加大培养力度,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单位投入的最大产出;三是优化生产和管理方式。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的挑战下,为弥补相应的成本损失,企业会积极转变生产及管理方式,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许召元和胡翠(2014)[15]认为生产效率的提升会大大减轻成本增加对行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当效率效应大于成本效应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就会得到提升。此外,程晨和王萌萌(2016)[16]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非国有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驱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
假设1:劳动力成本上升能够推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且其对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强弱有别。
以往从创新绩效、创新激励和创新投入角度(洪银兴,2012[17];孙文杰和沈坤荣,2009[18])出发探究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表明,外部环境压力能够激发企业的研发动力和创新能力(赵西亮和李建强,2016)[19],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通过引发要素替代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创造性破坏”效应来推动企业建立自主创新机制(Paul,1987)[20]、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要素替代效应早在《工资理论》一书中就被指出,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倒逼企业改变要素结构,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设备等,实现资本要素的替代。要素替代效应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核心作用机制(林炜,2013)[21]。实际中,创新的原动力不仅仅在于要素替代效应实现的要素结构调整,更多在于技术水平的升级,包括先进技术设备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投入(Bessen,2008)[22]。人力资本效应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促使企业主动增加高素质人才的雇佣并加大培养力度,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同时激发员工的创造积极性,降低怠工率,产生比要素替代效应更强的创新激励作用(陈雯等,2019)[23]。创新动力较强的企业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会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生产具有差异性的高质量产品来获取超额利润,而创新能力较弱的企业更多会选择退出市场,即产生了“创造性破坏”效应,使得行业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得到提升。
创新产出与物质、人力资本投入密切相关,当物质资本投入一定时,人力资本质量越高知识创造性越强,创新回报就会增加(Levinthal,1990)[24]。工资水平提高能够通过激励作用和提升工作效率来增加创新产出(Shapiro和Stiglitz,1984)[25]。劳动要素价格上升虽然会增加生产成本、造成就业压力、加速通货膨胀给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也会加大企业的创新需求,改善劳动生产率,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Sandrini,2021)[26]。且从长期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正向作用要大于负向作用,低廉的劳动力要素只会在短期内通过量化扩张形成竞争优势,当此优势消失时,创新要素就会形成替代(Acemoglu,2010)[27]。因此,在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下,通过自发性创新机制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是塑造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新思路(贺建风和张晓静,2018)[28]。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2。
假设2: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倒逼和激励制造业增加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众多研究表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突破制造业“低端锁定”局面的一把利剑。技术创新能够推动我国制造业摆脱传统生产模式,引进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到研发、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魏艳秋等,2018)[29]。技术创新在劳动力成本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间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一是技术进步。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促使企业生产程序、技术以及组织管理方式得到全面升级,从而使企业减少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需求,增加技术要素投入;二是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集聚了大量的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有效融合后,会产生更有利的新工艺、新技术。知识溢出效应也会因产业间联系而进一步放大、扩散,增强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三是产生需求引致效应,促使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会使企业开发出多种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和新材料,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动。为应对需求高层次化,制造业会主动提升研发水平,向高端行业演进;四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技术创新能够通过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而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的行业生产率增长越快,与低技术水平行业间存在生产率差异,这一差异能够激励低效率行业向高效率行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引起行业间要素资源的流动。最终,高技术行业会集聚更多的要素资源,实现充分发展。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因素的驱动。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间接作用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提升工资水平能够为行业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同时也会激励优秀人才努力工作,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成功率,增加创新投入的边际产出。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任志成和戴翔,2015)[30];在出口产品结构上,劳动力成本上升迫使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复杂度来保持出口竞争力(韩会朝和徐康宁,2014)[31],原因在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仅会倒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进而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孙楚仁等,2013)[32],还会通过增加怠工成本来提升劳动生产率,而生产效率和技术含量又是技术复杂度的综合体现(戴魁早,2019)[33];在投入产出上,劳动力成本上升会激励各行业增加具有相对优势要素的投入,而创新要素的投入是提升效率、降低单位成本的有效途径(Antonelli和Quatraro,2014)[34]。当给定产品不变时,创新投入增加,产出规模和利润规模都会扩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3。
假设3:劳动力成本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间接影响。
图1 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本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衡量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以我国某行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与世界上该行业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的比值表示。戴翔(2015)[35]以1为分界线,认为RCA值大于1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高于世界中等竞争优势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1)
为了比较分析我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本文结合王家庭等(2019)[36]根据OECD按照技术划分产品的标准和阳立高等(2014)[37]根据要素密集度划分行业的标准,将制造业细分为三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根据表1的测算结果可知,2008-2017年中国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中具有连续竞争优势的行业(即RCA值连续大于1的行业)主要为:(1)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2个细分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此类行业可容纳大量的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单个环节产生的附加值不高,但整个产业创造的附加值总量具有相对优势;(2)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的5个细分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的6个细分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细分行业相对较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存在部分未形成或形成微弱竞争优势的细分行业,从这部分行业的RCA值来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下,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正朝着中等或更强的比较优势方向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创新发展势头,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且在很多技术产品上拥有很强的生产能力,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其RCA水平没有在时间序列上呈现上升趋势。在要素禀赋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制造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实力也随之发生变迁。
表1 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续上表)
根据图2可知,2008-2017年三类行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总体均值均大于1,说明我国制造业没有完全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仍然具有强劲的竞争实力,我国制造业不断升级各类能够形成优势的要素是主要原因。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RCA值最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RCA值最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面对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等要素价格的强劲涨势,比较优势先出现减弱趋势后有所增加。可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注重调整要素投入结构、融入新的技术优化运营管理,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逐渐凸显。技术进步通常产生于资本和劳动的积累当中,又能增加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现阶段,挖掘剩余人口红利,构建并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维持和进一步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图2 三类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为探究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考虑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各类因素,构建如下方程进行检验:
RCAit=α0+α1lnLCit-1+α2PC+α3HCit+α4LABit+α5lnMR+α6lnFDIit+α7lnSIZEit+δit
(2)
根据前文理论分析,劳动力成本不仅会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还会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这一渠道产生间接影响。在直接影响效应模型设定的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更深入地检验技术创新在劳动力成本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影响机制,模型如下:
Innoit=β0+β1lnLCit-1+β2lnMRit+β3lnEXit+β4lnFDIit+β5ROAit+β6RDAit+εit
(3)
RCAit=γ0+γ1lnLCit-1+γ2Innoit-1+γ3PCit+γ4HCit+γ5LABit+γ6lnMR+γ7lnFDIit+γ8lnSIZEit+μit
(4)
式(2)-式(4)中,各变量的下标i、t分别代表制造业细分行业和观测年份,t-1代表滞后1期。Innoit为中介变量,代表制造业细分行业i在t年的技术创新,其中,Inno-in用来衡量技术创新投入,Inno-out用来衡量技术创新产出。被解释变量RCAit代表制造业细分行业i在t年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越大,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越强。LC为核心解释变量,代表劳动力成本。δit、εit、μit分别为模型的随机扰动项。其余变量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1.被解释变量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该指数既可代表绝对出口规模,也可代表出口质量,能够客观衡量行业国际竞争力水平。
2.核心解释变量
劳动力成本(LC):主要包括人员工资以及社会福利两部分。由于全国制造业细分行业人员平均工资和社会福利的相关数据不可直接获取,本文借鉴王燕武等(2011)[38]的做法,以制造业细分行业城镇单位人员平均工资(Wi)乘以0.981代替制造业细分行业人员平均工资,以平均工资的35%表示制造业细分行业社会福利,具体表达式为:
LCi=Wi*0.981+Wi*0.981*0.35=Wi*0.981(1+0.35)
(5)
3.中介变量
(1)技术创新投入(Inno-in)。以研发投入水平(R&D)来表示,增加研发投入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
(2)技术创新产出(Inno-out)。使用分行业专利申请数(PT)来衡量,专利数可以衡量行业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李颖,2020)[39]。
4.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研究,选取物质资本水平(PC)、资产负债率(RDA)、人力资本水平(HC)、外商投资(FDI)、行业规模(SIZE)、资产报酬率(ROA)、进口渗透率(MR)、出口渗透率(EX)、劳动投入水平(LAB)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具体说明见表2。
表2 变量说明表
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用2008-2017年中国28个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4)进行匹配后,整理计算而得,其中的计算指标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出口总值与世界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总值获取于UNcomtrade数据库,世界所有行业的出口总值和中国所有行业的出口总值分别从世界银行和国泰安数据库中获取。其他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为规避极端值对结果的影响,对样本中各变量进行1%和99%分位上的winsorize处理。
本文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展开实证分析,且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显示VIF均小于5,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分析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的影响时,考虑到不同行业由于要素密集度和技术含量存在差异性,对劳动力成本变动的反应可能不同,进而开展异质性分析(王家庭等,2019)[36]。同时,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角度展开劳动力成本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接着从整个制造业行业出发,对技术创新在劳动力成本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考虑到劳动力成本对技术创新水平、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均存在一定滞后性,本文引入劳动力成本和技术创新指标的一阶滞后项。
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直接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列(1)是整个行业层面的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检验结果。回归系数为0.2427,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并未阻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反而起到推动作用。
列(2)-列(4)是劳动力成本对不同类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变动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劳动力成本每上涨1%,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就提升0.2813%。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也为正,但不显著,说明通过劳动力成本上升提升的劳动生产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成本上升的削弱作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雇佣人数较多,成本压力最大,缺乏资金支撑,效率效应虽然能够弥补成本压力但作用有限。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拥有较多的技术装备,雇佣劳动力较少,且有雄厚资金基础进行高技术投资,受成本上升的负向作用较小、激励作用较大。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就相对较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其引发的激励作用低于前两种类型制造业。由此可知,劳动力成本对不同类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不同,假设1得到验证。
根据前文理论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会显著增加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因此,分行业类型展开劳动力成本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劳动力成本对三种类别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
从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影响的检验结果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能够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对三类制造业研发投入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分别为0.5088、0.6922、0.3573。劳动力成本每增加1单位,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最小的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此结果与三类行业的特征属性密切相关。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雇佣的劳动力相对较少,技术装备较多,资金十分充裕,可进行相对较大的投资。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有足够的资金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来提升劳动生产率、缓解人工成本压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是行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性策略,会努力实现技术变革来减轻成本上升的威胁。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本身的创新水平就相对较高,为稳定劳动力成本上升情况下的盈利水平,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来维持价格水平,但周期相对较长。
从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影响的检验结果来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三类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产生积极影响,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分别为1.2472、0.9890、0.6294。劳动力成本发生1单位变动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创新产出的变动幅度依次大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说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人口红利丧失、生产成本上升阶段会受到更多的不利影响,相较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其对劳动力成本的变动更为敏感,为摆脱生存困境,对技术替代、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更加迫切。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小企业偏多,雇佣大量劳动力,劳动力成本较低,容易实现要素替代;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性更强,相比国有资本较高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拥有更多灵活性,导致“技术替代劳动”的激励效应更强。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不能简单总结为比较优势的削弱,也可以通过增加创新产出来减少劳动力需求,提升劳动生产效率。
根据劳动力成本对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可知,行业异质性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引发的“倒逼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强弱有别。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升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国际垂直分工高端迈进的重要推动力,假设2得到验证。
本文选取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指标作为中介变量展开分析,检验中介效应。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劳动力成本、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检验
(续上表)
表5中列(1-1)、列(1-2)分别是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最终归结于“质”的提升,而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这一关键要素。因此,积极引导并有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根据表3列(1)的检验结果可知,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显著影响,系数为0.2427。表5列(2-1)、列(3-1)是从技术创新投入角度将研发投入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展开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列(2-1)中劳动力成本对研发投入水平的影响系数为0.4736,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列(3-1)中劳动力成本的系数为0.1953,小于直接效应的0.242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研发投入水平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系数为0.0963,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技术创新投入在劳动力成本和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比为18.79%。
表5列(2-2)、列(3-2)是从技术创新产出角度将专利申请数作为中介变量展开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在列(2-2)中劳动力成本对专利申请数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劳动力成本每增加1单位,专利申请数就会变动0.9107,说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行业整体的创新产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列(3-2)中劳动力成本的系数为0.1754,小于0.242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专利申请数的系数为0.1059,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技术创新产出在劳动力成本和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计算可知,创新产出引起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9.74%。假设3得到验证。
为确保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选择替换中介变量的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分别选取科技相关活动支出(T)和专利授权数(MT)来反映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重新验证劳动力成本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在劳动力成本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表6、表7中的检验结果与前文一致,说明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与可靠性。
表6 劳动力成本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续上表)
表7 中介效应影响机制的稳健性检验
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这一趋势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何种影响、技术创新在其中具有何种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展开劳动力成本、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劳动力成本上升并未动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劳动力要素优势逐渐消失的压力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高端发展趋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努力优化要素结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持续增强技术水平,三者国际竞争力均有所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不可能长期单纯依赖低廉的要素价格,需要资本和技术的有效融合。
(2)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虽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但也是倒逼和激励我国制造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对突破传统比较优势束缚、塑造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力成本上升能够推动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变发展模式,优化制造业结构,推动我国制造业步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3)技术创新在劳动力成本和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发挥正向中介作用,以技术进步促发展是现阶段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技术创新作为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牵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能够补齐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和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的短板,进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在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我国应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优化创新体系,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继续提升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创新实力,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
(2)政府要充分意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对不同类型制造业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激发制造业整体的创新意识。同时,强化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为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稳定的融资环境,通过资本要素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面对国内市场的变动和国际环境的严峻形势,我国制造业需转变思维方式、丰富经营策略来加快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加大创新力度,积极融入信息、智能制造以及新兴技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从全局中增强创新能力,重点突破技术创新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打破阻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技术性壁垒。
(4)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可以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来有效应对。工资水平提升不仅能够保证劳动力供给量,还能提高劳动力质量,从而提升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我国应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并健全劳动保障制度,以此来推动研发创新和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摆脱“低技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