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

2021-02-10 03:27朱永国
关键词:安徽省安徽民办高校

朱永国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 合肥 230061)

高等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日益受到重视。高等教育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关系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对安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的检视,深入分析不同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提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安徽高等教育服务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安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检视

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从宏观来看,包括高等教育层次、科类、类型、区域、管理体制等结构;从微观来看,包括学科专业、课程、教材、队伍等结构。伯顿·R.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多次提及高等教育结构多元化及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从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和科类结构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安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更为宏观地呈现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图景。

(一)层次结构

安徽高等教育现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从高校数量上来看,2016-2020年安徽省属高校数量变化不大,2020年共有113所省属高校,约占全国高校数量(2 738所)的4.1%。其中,39所本科院校约占全国本科高校数量(1 270所)的3.1%,74所高职院校约占全国高职院校数量(1 468所)的5.0%,18所培养研究生高校,约占全国培养研究生高校数量(594所)的3.0%。虽然安徽省属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九位,但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且发展较为缓慢。

从高校办学规模来看(见表1),2016-2020年安徽本科、研究生招生计划以及在校生数增长较快,专科招生计划和在校生数除了2018年略低外,2019年、2020年则迅速增加,这与落实国家高职扩招政策紧密相关。到2020年,安徽省属普通高校在校研究生达到47 668人,当年招生20 750人;在校本科生达到670 139人,当年招生189 638人;在校专科生递增至658 434人,当年招生263 401人;研究生、本科、专科在校生比约为3.4∶48.8∶47.8,当年招生比约为4.4∶40.0∶55.6。由此可见,近5年安徽省本专科生规模保持数量上的优势地位,研究生数量虽有一定增长,但与本专生相比仍然非常少。

表1 2016-2020年安徽省属高校办学规模一览表

从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来看,2020年全国博硕士招生计划110.66万人,安徽省属高校博硕士招生计划20 750人,占全国的1.87%。其中博士生招生计划10万人,安徽省属高校博士招生计划641人,占全国0.006%;硕士生招生计划100.66万人,安徽省属高校硕士生招生20 109人,占全国的1.99%;在学研究生313.96万人,安徽省在学研究生47 668人,占全国的1.5%。全国本专科招生计划967.45万人,安徽省本专科招生计划占全国的4.6%。从总体办学规模来看,安徽省高等教育有一定规模,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如博士、硕士教育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二)类型结构分析

类型结构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程度。为全面考察安徽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选取普教和成教、公办和民办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统计数据见表2、表3。研究发现:2011-2020年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较快,高校数量逐年增加,实现“双百工程”,然而成人高等教育数量一直稳定,发展较为缓慢。2011-2020年安徽普通高校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成人高校数量一直相对稳定,到2020年还是6所,仅占全国成人高校总数(265所)的2.26%;从在校生数量上看,安徽普通高校增长较成人高校快得多,专任教师数量增长也较快,生师比相对比较稳定。然而成人高校从2011年147 414名在校生、740名专任教师,到2020年250 260名在校生、530名专任教师,在校生数增加了近10万人,但是专任教师却减少200余人。可以看出,安徽成人高校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生师比存在严重问题。

表2 2011-2020年安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办学规模一览表

表3 2011-2020年安徽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一览表

从不同办学主体来看,近十年来安徽省公办与民办高校的数量发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化。2020年安徽共有26所民办高校,占全省高校总数的23%,相比全国771所民办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8.1%,少了5个百分点。从在校生数来看,安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增长较快,2020年民办高校在校生24.1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18.3 %,相比较全国民办高校791.3万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数18.9%,少了0.6个百分点。从专任教师来看,民办高校专任教师数1.1万人,占全省专任教师总数17%,比全国民办高校34万专任教师占全国专任教师总数的18.6%低1.6个百分点。

由此可知,同期安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与全国民办高校发展大致相当。

(三)布局结构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维度,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在区域空间上的集中体现,是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力量。因此,需要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安徽高等教育从布局上来看,受经济、社会、地区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等城市。从城市布局来看,合肥高校54所、芜湖高校10所、蚌埠和马鞍山高校各6所,总数为76所,占全省高校数的62.8%,其他地市高校尚未超过6所,宣城市只有1所高职院校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亳州市有1所高职院校和1所本科高校。从高校办学水平来看,合肥有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蚌埠有1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安徽财经大学)、1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芜湖有1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和3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马鞍山有1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四)科类结构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主要指学科专业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峰学科分布来看,安徽共有62个高峰学科,其中 Ⅰ 类高峰学科14个, Ⅱ 类高峰学科17个,Ⅲ 类高峰学科31个。这些高峰学科集中在17所高校,14个 Ⅰ 类高峰学科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占11席,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各占1席。

从本科专业设置来看,截至2020年,安徽省属44所本科院校(40所普通本科高校和4所独立学院)共设置321种本科专业,共计2 348个本科专业点,其中18种国控专业分布在38所本科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覆盖了12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门类专业占比达35.90%,管理学门类为15.67%、理学门类为11.88%、艺术学门类为11.12%,前二者占比最大且具有明显优势。

通过对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的全面分析,发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从层次结构来看,本专科教育发展相对较为均衡,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且薄弱,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区域创新发展很不相匹配;二是从类型结构来看,安徽民办高校动力不足、活力不强,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三是从区域分布来看,高校相对聚集,大多数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等地,皖北地区、皖南地区、皖西地区缺少高水平大学;四是从科类结构来看,理工管专业点较多,农医科专业点偏少,艺术类专业点偏多。

二、安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安徽高等教育宏观层面结构的现状分析,发现主要呈现以下问题:

一是层次结构不合理,研究生和优质本科生培养规模偏小。 全省44所省属本科高校中,仅有7所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安徽省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20 109人,上海、江苏、浙江硕士生招生计划分别为25 111人、42 585人、28 567人;安徽省属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仅641名,在校博士数仅达上海、江苏的1/4左右,浙江的2/3,远低于沪苏浙平均水平,可见安徽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质本科生培养规模偏小。“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皖本科招生计划偏少。“十三五”以来,安徽每年参加高考人数保持在50万人以上,部属高校在皖招生计划仅2万人。由于安徽“双一流”高校仅3所且招生规模不大,导致优质生源流失严重。

二是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不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有待提高。本科教育方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设置较为滞后,特别是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产业相关学科专业较为薄弱,虽然实施高校服务“三地一区”建设方案,但尚需时间,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有待加强。高职教育方面,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9∶41.3∶50.8,但目前高职专业布点对应产业的占比为5.9∶32.3∶61.8,服务三产专业点过剩。

三是类型结构不平衡,民办高校和成人高校规模相对较小,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社会对民办高校认同度较低,生源竞争压力大。不少民办高校连续多年招生困难。部分民办高校经费短缺,甚至出现资金断裂,导致学校基本建设滞后,尤其是一些基本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基础设施无法开展建设。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过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目前仅有6所。

四是区域结构分布不合理,优质高教资源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明显,高水平大学缺乏、特色高校数量偏少,安徽有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有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属高校中在全国排名靠前的标杆型高校缺乏、跻身全国前列的重点学科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大学”的愿望。现有的优质高教资源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等较发达城市和沿江区位优越的地区,121所普通高校中有近70所集中在合芜蚌,44.6%的高校和45.1%的在校生分布在合肥,皖北、皖西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急需人才支撑的地区成为高教发展洼地,高水平大学稀缺,理工类院校布点不足。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基础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高等教育单一管理体制,对高校进行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部属综合性高校多集中于中心城市,专业类本专科学校多布局于相应的产业集聚地域,而一般地方城市则更多地布局师范类与医学类高校,以满足教育与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对人才的需求。这一战略布局对当时集中力量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影响了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造成了安徽高教发展的先天不足:在部属院校布局方面,由于合肥中心城市的地位不够突出,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在特殊形势下落户合肥外,只布局合肥工业大学1所部属院校,相较于南京布局8所部属院校显得极为薄弱。按重点产业发展布局院校方面,安徽只有华东冶金学院(现改名安徽工业大学)、淮南矿业学院(现改名安徽理工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改名淮北师范大学)、安徽财贸学院(现改名安徽财经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高教战略布局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安徽高教发展基础薄弱、先天不足。

二是经费投入长期不足。以2018年统计数据为例,本科高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我省位居全国第25位、中部六省第4位、长三角地区第4位。安徽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相较于全国和中部六省增长缓慢,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三是体制机制约束。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地落实不够,行政审批、计划体制等行政化色彩明显的管理体制机制仍然存在,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现实需求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同时,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办学经费不足。

安徽省地处左右逢源之处,但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低于邻近省市,是高等教育大省,距高等教育强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建议

高等教育结构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中,是通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而产生动态优化的过程。针对安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优化新时代安徽高等教育结构,以更好地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调整层次结构,促进办学层次丰富多元

优化安徽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点布局,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支持安徽高校与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单独安排招生计划。支持安徽结合现有高校优势和重点,统筹整合跨层次类别和隶属关系的办学资源,拓展优质高校办学空间,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大学。增加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指标,单列服务世界一流学科专业及其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计划指标。争取教育部支持安徽省属高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增设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增加硕士生推免比例和推免学校数量,放宽“本-硕-博”贯通培养省级审核权。协调促成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与安徽高校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共建共享;提高中央部委院校等优质高校在皖投放本科招生计划的比例;支持普通本科高校依托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改革试点,探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办法,拓展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

(二)优化类型结构,提高办学水平

安徽高等教育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加快推进民办高校分类、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同时,要夯实公办高校应用基础、强化高端突破。一方面,推动民办高校加快发展,尽快推动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民办高校主动对接安徽十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培养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需要的人才。民办高校要合理定位,明确奋斗目标,新建民办高校要以教育部合格评估标准为指引,加强建设,力争早日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已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高校,要以审核评估的标准为指引,加快建设,力争早日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已通过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的高校,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标准为指引,加快推进建设,力争早日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另一方面,加快公办高校特色发展。分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流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支持驻皖部属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滚动支持安徽省属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分类推进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鼓励相关高校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修订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以标准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争取教育部在国家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滚动支持安徽30所左右高职学校,60个左右专业群。探索1~2所优质高职院校转设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或开办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专业。推动5~8所优质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支持10所左右安徽优质高职院校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招生类别由安徽自主确定比例,单列计划、单独录取。

(三)推进布局协调,实现高教资源相对均衡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要达到相对均衡,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内外结合,共同发力。其一,规划引领。在“十四五”院校设置规划中,引导合肥、芜湖、蚌埠等市不宜再过多设置高校。引导皖北地区阜阳、宿州、淮北等地积极增设相关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其二,充分利用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引导更多沪苏浙一流大学来皖设立校区、研究院、产学研基地等分支机构。支持高水平大学跨市、跨区域异地设立研究机构,作为高校的科研、教育、交流、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合作平台。支持高校和大院大所整合优质资源,在条件成熟后合并。其三,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支持合肥、芜湖等地高校对口支援皖北、皖西高校,在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对口支援高校大力支持。其四,欠发达地区高校要主动作为,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对接当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四)推动学科专业对接产业,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支持安徽高校面向国家、长三角区域及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需求,依据发展定位、办学特色, 积极培育和增设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打造一批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集群。聚焦量子信息、生物制造、先进核能以及下一代人工智能、分布式能源、类脑科学、质子医疗装备等细分前沿领域,加快布局服务未来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支持安徽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应用学科专业。支持高校对接所在地市“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产业领域,优先布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高端生产服务业和学前教育、旅游、文化、护理、健康养老等生活服务业相对接的学科专业。

四、结语

通过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安徽高等教育宏观层面的层次、类型、布局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引领,另一方面要建立高校自我调节机制,在保持现有发展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猜你喜欢
安徽省安徽民办高校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安徽医学》稿约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