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新形态

2021-02-09 03:09吴在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育资源

吴在君

【摘   要】劳动教育形态的窄化是造成当下小学劳动教育缺少时代特征,难以达成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新時代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具有贴近现实生活,需要现代技术支撑,具有创造性和合作性的特征。学校可以通过“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拓展校内外新形态劳动实践基地”等路径,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形态劳动;教育资源

继2015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对加强劳动教育和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劳动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教育要突破只是延续或回归以往“学工”“学农”或“劳技课”的窄化做法,在劳动形态上应体现出时代新特征。

一、小学劳动教育形态窄化的归因分析

当前劳动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无法跳出传统劳动形态的藩篱,许多学校对劳动形态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和手工业劳动,从相当逼仄的校园空间中挤出一小块地方,打造“都市田园”,开展种植活动。现有的校外实践基地大多十分偏远,劳动教育主题或实践项目以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为主,通过农具、作坊等展示,体验已经远离绝大多数学生日常生活的劳作方式,如用石磨磨豆腐等。

导致小学劳动教育形态缺失的原因很多。客观原因主要是学校劳动教育形态资源不足。以浙东发达地区为例,现代工业、服务业发展程度相当高,新的劳动教育形态资源非常丰富,但学校并未专门将这些资源开发成适合学生实践参与的劳动项目。这既与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有关,也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有关。主观原因集中在教师的认识不足:一是教师对劳动新形态的认识相当有限,极少具备除职业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之外的劳动经验;二是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为只要参与劳动,就能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

应该说,传统的劳动形态也有其价值,那些以传统文化传承为主的劳动尤其有意义。但劳动教育过于关注传统的劳动形态,就会影响其应有功能的发挥。劳动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但劳动形态有先进、落后之分,且与学生当下和未来生活的距离有远有近。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个体对参与活动价值的认识。如果学生知道这种劳动形态已经被淘汰,已经远离日常生活,或者不可能出现在今后的职业选项中,或许会因新奇而乐意体验,甚至“出力流汗”,但该劳动形态难以起到“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作用。

二、小学劳动教育新形态的应有特征

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是《意见》提出的一条基本原则,充分体现“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不仅反映在“劳动教育体系”的时代特征上,更要反映在“劳动教育新形态”上,倡导“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的劳动。《意见》对劳动教育内容的确定,也强调“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要针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的具体形态,提炼新形态劳动的基本特征。劳动教育新形态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贴近现实生活

马克思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中所指的,应该是运用石器、刀耕火种的那种劳动。从劳动教育的最初意义来说,这种原始的劳动形态依然有劳动教育的价值,小学生会因为感到新奇而投入。但这种劳动教育显然是没有实践性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具备开展这种劳动的可能性,甚至可能背离当今生活的基本观念,如“刀耕火种”与当今的生态观、环保观就是背道而驰的。即便学生对诸如在老式炉灶上烧火的劳动实践很有兴趣,也无法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有技术支撑

近20年,人们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大量依靠简单的体力劳动就能胜任的传统职业陆续消亡,很多需要技术和知识支撑的新型职业陆续出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是指向当下和未来的。缺少现代技术支撑的劳动形态可以在劳动教育的体系之中存在,如劳动教育与各类文化遗产传承的结合,但绝不能成为劳动教育形态的主流。

(三)具有创造性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特征就是知识的生长速度和老化速度同样快。人类的发展不再仅靠知识的积累和固定技艺的纯熟,而是依赖持续的创造性劳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虽然也强调体力劳动,但这不是目的,而是达成劳动教育目的的手段。如果将体力劳动作为劳动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的形态,就会误入歧途。只有让学生在劳动中既动手又动脑,即开展创造性的劳动,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

(四)具有合作性

如果将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劳动形态做个比较,不难发现两者的重要差异——前者多为个体性劳动,后者多为大规模劳动。而信息时代的劳动形态进一步发生变化,“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常态,合作性劳动成为主流形态,体现了劳动形态发展的趋势。因此《意见》强调,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

三、开展小学新形态劳动教育的路径

我国长期以来的劳动教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开展新时期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但新时期的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复制以往的形态,而要以新形态进入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一)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劳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劳动本身,而在于培养人,即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不能依据自己的劳动经验或兴趣来选择劳动教育项目或劳动形态,而要以对学生未来发展有价值为标准。现实生产生活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是学校劳动教育新形态的源泉,教师要跳出日常经验,拓展视野,主动学习,为学校劳动教育拓展新的资源。

当今的新形态劳动需要高深的技术支撑,需要高精尖的设备,可能相当复杂,难以直接转化成适合学生参与的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寻求相关专业人员的支持,努力提升自身的项目转化能力。

(二)拓展校内外新形态劳动实践基地

虽然劳动无处不在,可以随时随处进行,但劳动教育迫切需要校内外新形态劳动资源的支持。因此,学校需要多渠道拓展校内外新形态劳动实践基地,才能保证日常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方面,学校要整合现有的校本资源,加速推进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改造,增加一些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的元素,以适合新形态劳动教育的开展。如专门的劳动实践教室、种植园。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如与当地的企业、农场、职业技术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建立稳定的联系,合作开发新型的劳动教育项目,共同建设形态多样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这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支持。

(浙江省仙居县安洲小学   31730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教育资源
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现状
开放教育资源愈加受美国高校青睐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