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前期设计,提升教研实效

2021-02-09 03:09邹席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研活动

邹席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活动需要做好主题分解、通知细化、角色分配、工具设计等前期准备,使教研活动的目标更明确,准备更充分,过程更规范,研究更科学,进而成为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关键词】教研活动;前期设计;教研方式变革

提高教研活动的研修质量是教研员、教研组长面临的重大课题。然而,当前县域内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研活动仍存在着缺少研究主题、目标不明确、参与度不高、流于形式、不求实效等问题。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前期准备是决定教研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活动需要做好主题分解、细化通知、角色分配、工具设计等前期准备,使教研活动的目标更明确,准备更充分,过程更规范,研究更科学,从而成为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一、分解活动主题,确保活动内容聚焦

问题是教研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研活动主题的来源。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研主题,需要教研组织者精心筛选。教研主题应来自日常教学实践,教师经过整理、归纳、提炼,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将其转化为明确的教研主题,甚至转化为研究课题,以统领每个教研活动。如果教研主题(课题研究)较大,组织者可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主题,以便每次教研活动都能聚焦其中的某个主题,形成系列化教研活动。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主题分解方式,能确保每次教研活动主题明确、活动聚焦,通过对小问题的连续突破,从而解决大问题。

例如,某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活动主题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变革”。组织者将其分解为“如何制定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如何处理蕴含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等小主题,并将小主题再分解,使每次教研活动的目标精准。

如表1所示,通过研读课程标准,教研活动组织者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性,将“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作为研究点,进一步细化研究主题,意在提升教师对课程内容结构与教学过程的把握能力,探寻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细化活动通知,确保活动准备充分

活动通知是指以文本的形式告知教研活动的具体要求,是教研活动准备阶段的重要环节。一般的教研活动通知只说明主题、时间、地点、参会人员、授课内容等事项。如果将教研活动通知进行细化设计,如增补活动激励语、活动过程、后续任务等内容,就能让参与教研的教师明确任务,激活经验,产生期盼,为有效教研做好充分准备。

明确任务是指以通知的方式将活动主题、内容、过程、任务等提前呈现给教研组成员,让他们了解活动的主要步骤和具体目标。如教研员根据教研主题,制定相应的课堂观察表,要求教师选择不同的观察点,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表现”两个维度进行观察和记录,为开展教研活动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

激活经验是指以通知的方式引导教研组成员事先学习一些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文献,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资料梳理,做好微型讲座的准备,从而有效激活教师已有的研究经验,也为其他教师提供相关活动主题文献研究的蓝本。

产生期盼是指在活动通知上以朋友、同行者的口吻写几句激励的话,使教研组成员觉得教研活动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因而产生心理预热,满怀期盼投入活动。例如,某次教研通知中写道:“你好!欢迎参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团队的学习。也许,你对这门课程有很多疑问,而这正是教研活动开展的意义。你的这些疑问会得到回应和解答。请全身心投入即将开启的研究之旅吧!”

此外,活动通知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也可以用“温馨提示”的方式来提醒。如“会场提供饮水但不提供一次性杯子,请自带水杯,为学生树立环保榜样”。这样的温馨提示暗示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学倡导“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首先成为有道德的人,才能在学生心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

三、分配活动角色,确保活动分工明确

为提高研修质量,组织者需要提前对参与者进行合理分工,确保人人参与,明确各自任务,使教研过程更有效、更有序。教研活动中的任务主要分为研究和保障两类。研究任务有执教教研课、指导教研课、讲解学习材料、课堂观察、课后点评、撰写反思、整理活动资料等;保障任务有活动签到、学分登记、分发资料、设备准备、录制教研课、现场摄影、活动记录、茶水安排、新闻报道等。

以“基于法治意识培养的案例研讨法运用策略”主题教研活动为例,组织者对全体教研组成员按活动前、活动后两个角度进行了细致的任务分工。活动前的任务包括准备一节教研课、收集教学范例、准备文献资料、设计观察记录表、布置场地和设备等。教研课不仅安排了执教者,还配备了指导者。因此活动前的磨课不再是执教者的孤军奋战,而是教研组成员集体智慧的共享;教研活动的实施也不是个体的奋斗,而是教研组成员的团结协作。这样的前期任务,促进了每一个教研组成员的专业发展,更培养了一个有凝聚力的教研团队。活动后的任务包括数据整理、教学点评、反思总结、宣传报道等,以便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完整的活动资料。教研人员可借助不同的宣传平台,扩大教研成果的辐射影响,使教研活动实现质的提升。

四、设计活动工具,确保活动观测有据

科学的教研活动需要提供可靠的观测证据,如课堂观察量表、展示测评单等教研支架。因此,教研活动前要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全面性、操作性的教研支架,从而让教研活动目标落地,活动过程更有序,活动总结更客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活动常用的课堂观察量表分为教师行为等级量表、学生学习等级量表、班级学习参与面分布情况观察表三类。教师行为等级量表负责实时记录教师的课堂行为,从技能、环节、指导、反馈的视角,分析教师的指导方法是否得当,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过程是否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从而为课堂的有效改进提供依据。学生学习等级量表负责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倾听、自主、反思、达成的视角,分析学生能否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科核心素养是否真正落实。班级学习参与面分布情况观察表则直接记录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表现。组织者根据座次表记录每位学生的发言次数和时间,并从活动参与面、活动频率、活动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展示测评单分为教师教学活动情况和学生学习展示情况。前者重点关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指导行为。如选题指导,意在分析教师对学生选题的指导是否得当;活动前指导,重点观察教师是否对小组建设、小组活动方案设计提供帮助;活动干预,分析教师是否参与学生小组活动,对学生合作、交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些教研支架既明确了活动主题,又指明了观察重点,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做了准备,有效避免了主题不清、研讨跑题、论据模糊等问题。当然,课堂观察量表和展示测评单的设计和使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教研内容和实际操作,从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学习指导、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展示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提出分析建议,为有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教研活动前期的精心设计将教研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前延伸,使教师在教研活动前就处于主动的、积极的状态中,确保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品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的前期设计,是对教研组织者的一次考验和锻炼。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沈毅,吴江林.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志生.用主题研究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中小学德育,2018(4):55-57.

[3]王俊梅.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為例[J].中小学德育,2019(8):67-69.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教研室   413400)

猜你喜欢
教研活动
浅谈小学语文教研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学校的语文教育研究活动
基于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研活动有效性的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教研组工作的开展与思考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教研活动实效性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