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霖
【摘 要】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浅层学习屡见不鲜,存在着缺少知识建构、生活运用和价值判断等现象。运用深度学习理念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链接是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从知识系统加工、能力有效外化、价值理性建构三方面构建基于情境链接的深度学习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深度学习;情境链接;知识系统
21世纪,学会学习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能力。很多科学老师知道科学教学是为了培养人,但对这门学科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通过科學学习培养人却不甚清晰。社会对公民提出了新的科学素养要求,但小学科学教学中浅层学习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关注课内传授,缺少知识的建构;二是只关注概念记忆,缺少生活的运用;三是只关注当前所学,缺少价值的判断。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不仅要把书上的知识转移到学生的的大脑中,还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关联,以此来实现培养人的终极目的。如何实现这样的教学价值追求?深度学习提供了有效路径。深度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一定的科学主题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必要的、结构性的科学概念,提升科学探究、知识运用的能力,铸就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要达成这样的目标,离开实践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在知识与生活情境之间建立链接,才能实现科学课堂的价值回归。情境链接是学生学习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载体。情境不仅指问题情境,还指所有的社会资源,可以是一件事、一个新闻、一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等。情境链接便是将学习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让学生与社会建立联结。
一、基于情境链接的知识系统加工策略
学习知识不是简单地将所学知识堆积起来,而是要让知识结构化。这个结构化的过程便是知识系统加工的过程,系统加工的载体便是情境。
(一)情境链接联想与结构
联想与结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是将已有经验和新知识逐步融合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学习前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联想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构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和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利用生活情境,能引发学生共鸣,帮助学生联想起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结构,然后再用新的知识结构重新解释和评判原来的生活情境。
(二)情境链接本质与变式
本质与变式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处理,学生把握事物本质属性,并在本质属性中推出变式。把握事物的本质,是以简驭繁的前提,是知识结构化的前提。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本质,通过链接几种典型的生活情境,归纳事物的本质。在学生认识本质之后,教师提供几种变式,即非典型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本质。例如《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学生认识了鱼类后,教师出示泥鳅的图片,提问:泥鳅是鱼类吗?学生在辨析中逐步认识到,泥鳅的体型虽不同于一般的鱼类,但泥鳅具有鱼类的本质特征,因此泥鳅属于鱼类。在这一环节中,泥鳅是鱼类的变式,对学生已有的对鱼类的认识造成了干扰,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更加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三)情境链接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指的是学生知识的结构形式,是学生知识学习后的结果。内涵是指直接习得的知识结构,外延是指习得的知识是开放性的,这种结构利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建构新知识。学生习得知识,达到一定的思维平衡后,教师呈现新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但暂时不解决疑问,从而在原有知识上再次打开缺口。知识学习不仅限于书本知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链接科技发展前沿的情境。例如学习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后,教师可以介绍我国嫦娥四号探月的成果,帮助学生扩大知识的外延,为知识的进一步建构提供实证支持。
二、基于情境链接的能力有效外化策略
知识建构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
(一)情境链接活动与体验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运行机制,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活动。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亲身经历,主动建构知识。体验是指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是人类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但也不仅仅是成果。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链接知识发现的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重新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这一重新经历的过程,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例如“地球的运动”单元中,教师链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重点回顾古人天圆地方说、哥伦布环球旅行、现代卫星观测等重要历史事件,在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人类科学探索的精神及不同时代的研究方法。
(二)情境链接迁移与应用
迁移与应用是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迁移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是经验的扩展与提升;应用是将内化的知识外显的过程,也是间接经验直接化,知识经验由抽象到具象的过程,是知识活化的标志,也是学习成果的体现。教师链接日常生活的情境,提供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与学生日常的饮食起居、交通出行、学习生活相关的素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例如基于某地多人被蜱虫咬伤的新闻,教师出示蜱虫的照片,学生根据蜱虫的特点判断其是否属于昆虫,在实践中加强对昆虫特征的认识。这是一个生活情境,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情境链接思维与方法
思维与方法是学生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可迁移的素养。这种素养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创生新意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中间的重要载体就是情境素材。思维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集中体现,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路径、程序。教师在教学中链接特定的事件,学生从中汲取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探究未知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微小世界》这一单元时,教师链接巴斯德创立微生物学的事件,学生在巴斯德葡萄酒乳酸杆菌杀灭法、曲颈瓶实验和葡萄园实验等事件中,认识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及探究方法。
三、基于情境链接的价值理性建构策略
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回归生活,课程和学习都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合格的社会人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建构价值观的过程,必须在情境中实现。
(一)情境链接证据与推理
证据与推理是科学态度的重要维度。证据与推理强调的是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推理是运用已知的证据推出新结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链接具体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证据与推理的重要性,在情境中实践,从而形成尊重证据、理性分析、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学生在学习“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链接科学家“追踪SARS病毒源头”的故事,让学生从中了解科学家寻找证据的过程,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情境链接价值与评价
价值与评价体现学习的价值,凸显教学的目标。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以人的成长为价值追求。价值指的是学生思考所学知识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优势与不足、用途与局限;评价指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过程主动进行质疑、批判与评价。价值与评价不仅在某个独立的学习阶段存在,而且渗透在各个阶段的所有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依托具体的情境或事物、事件,帮助学生除学习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对事物有根据地提出自己的态度和判断,让学生成为评判和选择知识的主体。例如《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一课中,教师出示几种不同保质期的牛奶,讨论在周末野餐、外出长途旅游、寄往偏远贫困山区几种情境下,该如何选择牛奶。这个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由此认识到这一课的本质:食品添加剂是减慢食物变质的重要方法,选择食品应充分考虑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实际条件。
(三)情境链接责任与情怀
责任和情怀是指向教学的终极目的与意义,即人的自我实现。这里的责任是指社会责任,是学生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等关系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情怀是指家国情怀,是学生对家庭、集体、国家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学生发展的思想。要实现对学生的责任与情怀的培养,需要依托情境。教学中,教师应链接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要事等素材,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例如在学习“环境和我们”单元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本地垃圾的处理中,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怎样减少水污染?这些议题都是与社会伦理道德、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性时事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将学科与经济、社会、环境关联起来,综合多个因素系统思考,权衡利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的社會责任和家国情怀。
深度学习在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情境链接”不失为有效的实施策略。学习问题源自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但深度学习在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大的空间,把深度学习纳入科学教学的整体系统,将会使科学教学走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杜明康.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构建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18).
[4]曹燕琴.有趣·有序·自由——深度学习观下科学探究的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11).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印通小学 3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