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荷菊
猜想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思想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从“猜”中获得启发,从“思”中提高技能。猜想是假定和合理的有效体现,是现实和科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猜想思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氛围乏味,学生思维低沉,很难刺激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提出,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创新猜想
兴趣是学习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学习活动进行的主要驱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对知识感兴趣,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内愉快地进行学习;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产生猜想,让学生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大胆地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能够解决相应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面积相差无几的草地图片,一块草地是长方形,一块是平行四边形。提出问题:大家来猜一猜,这两块草地,哪一块草地的面积更大一点?学生仔细地观察,用肉眼对两幅图片面积进行对比,再进行相互交流,可还是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面积更大一点,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大一点。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比较这两块草地大小,你有什么办法呢?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可以求出草地的面积。因为之前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面积,所以我们可以求出那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那另一块草地面积应该怎么求呢?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寻找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合理的数学猜想并不是凭借直觉思维进行想象,而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一定的方法找出知识间的内在关系,作为猜想的出发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转变观念,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真正掌握来源于对知识的深刻了解和认知。可是,想要了解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很容易,需要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流程,层层推进解题思维。对于学生来说,这个过程确实有难度。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驱动力,进而主动地进行探索并验证猜想是否恰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意义》后,有这样一道例题:有一批橘子,如果每筐装30千克,正好可以装35筐;现在果农手中只有30個筐,想要把这批橘子都装上,那么每个果筐平均要多装多少千克?按照常规思维,学生先算出这批橘子的总重量,然后除以筐数,再减去原来筐中所盛橘子的重量,列式为:30×35÷30-30。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快速地算出结果。学生开始冥思苦想。这时有学生提出:是不是可以用35直接减去30?教室顿时安静了,同学们都直愣愣地看着他。教师让学生说出他猜测的理由。学生道:题目中原来是35个筐,每筐装30千克,而后来筐变成了30个,那我就猜想每筐中需要装35千克,所以每筐中平均比原来多(35-30)千克。学生说完,全班同学给予他热烈的掌声。
长时间的模式教学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有限的框架之内,使学生丧失了思维的灵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促进学生思维的灵动发展。
三、去伪存真,引导学生验证猜想
既然是猜想就会存在两种可能性,就需要对猜想结果进行验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只重视猜想结果,而忽略掉了猜想之后的验证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对猜想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以及验证,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特征》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正方形,同时提出:大家猜一猜,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一致结论:正方形四条边的长短相等。在学生提出心中的猜想之后,教师提出,现在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实验材料,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结论是不是正确。学生开始选择实验材料,亲自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实验结果。有的学生说,将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正方形的四个边可以重叠在一起,所以说四条边相等;有的学生说,用一把尺子对正方形纸片进行测量,发现四条边是一样的;有的学生说,找一段绳子,用它来量出正方形的一条边,然后再用它去与其他三条边进行比较,发现绳子与其他三条边比较的长度是相同的……教师及时予以肯定。
教学过程中,学生形成一定的猜想之后,教师不能直接告知学生是否正确,而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动脑思考进行验证,自己去弄清楚猜想的真伪,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和谐发展。
四、抓住本质,诱导学生归纳猜想
猜想是学生的一种直觉性思维,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要求学生对猜想进行恰当的归纳,提高猜想的准确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动手进行验证,可以让学生在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学会对猜想进行归纳和总结,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验证猜想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受到之前知识的干扰,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式,都从个位数的特征入手去思考问题,提出是不是个位数上是3、6、9等数字才能够被3整除。这时,教师可向学生出示两组数据:12、15、24、36、48和21、33、27、39、60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学生很快发现:这两组数据中的个位数包含了所有数字,所以从个位数上是找不到规律的。于是,很自然地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会与数据中的每个数字相关联。学生开始观察,研究教师给出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终于发现了数据之间的关系:个位数上的数字加上十位数上的数字之和,都是3的整倍数。从而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之和是3的整数倍。
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和归纳,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正确认识了知识的本质,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促进了学生猜想意识的形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猜想成为学习数学的手段,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其保持活跃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