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批注式阅读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

2021-02-09 03:08王天增
山西教育·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圆明园课文阅读教学

王天增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以及帮助学生形成对阅读材料、课外读物等的深度理解,这是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而导致学生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们采用批注法辅助学生进行阅读,这是一种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意在通过写来强化读,通过写来启发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有积极作用。

一、样板示范,批注式用法解析

什么是批注?批注的使用可以起到怎样的效果?怎样在阅读资料、课文教材中加入批注?这是很多小学生并不熟悉的问题。我们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批注,怎么作批注,在哪里作批注。所以,教师提前做好示范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摘选一篇课文给学生作为示范的样板,然后带领大家去为阅读资料作批注,让学生了解批注的用法。只有认识批注、了解批注,才能用好批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更多收获。

以课文《将相和》的教学为例。文章讲述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本身其实很有趣味性,也很有教育意义。但是作为小学生,对于古代的故事却并不十分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批注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热情。比如,针对文中“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这一内容,教师写下了这样的批注:“蔺相如真是个聪明的人。他能想到秦王想不到的主意,感觉像个特工一样。”这样一种批注方式,是模仿学生的视角对蔺相如这个人物进行解读的。通过这样一种演示方式,让学生明白了批注可以怎样用,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用同样一段话来考验其他学生的批注能力。我们随机选择3名学生,让他们分别针对这一段文字写批注,然后让大家一起看看谁写的批注更生动、更有新意。在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批注式的阅读方式更容易被大家所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指定篇章,设定主题,锻炼学生批注思维

批注是一种对阅读资料的注解方法。根据各类文章的体裁、题材不同,以及读者的视角、思路不同,大家写出来的批注也一定是不同的。基于语文教学的设计需要,我认为批注式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一定的角度和方向去解读文章,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写批注。如今,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求下,我们对阅读教学的目标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大家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生字或者成语,而是要深度了解阅读资料中的内容,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感受诗词文章的创作技巧,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多方面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接受语言文化的教育熏陶。

比如,我们在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其实课文本身在内容上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其中的深层内涵,小学生却并不能很好的掌握。为了启迪学生的深度阅读与思维,我给大家布置了三个思考题,要求大家通过批注的方式来完成。(1)你觉得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是什么?(2)如果时空倒转,你会如何去保护圆明园不被毁灭?(3)你觉得,为什么人们要对圆明园感到惋惜呢?你读了这篇文章有怎样的感想和体会?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可以自行选择一个问题去思考,然后用批注的方式在课文中相应的句段旁写下自己的想法、体会。比如针对第一个问题,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在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这几句话非常简单的提到了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是因为有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闯入。但很显然,应该有更深层的原因导致了侵略者的闯入。有的学生在这个句段写出了批注“英法联军为什么会闯入圆明园呢?是因为他们侵略了我们的国家,是因为当时的世界并不和平,而当时的晚清统治者又软弱无能。如果是今天,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批注,体现出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现,符合我们开展语文学科教育创新的目标。根据学生的批注,教师还可以跟进解读,讲述曾经的那段历史,勉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重新找回中华民族的荣耀,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深度的阅读教学。

三、小组合作,积极讨论,夯实阅读基础

批注是每个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体会与思考。但我们要知道,每个学生的思路想法是不同的。即便对于同一篇文章、同一个问题,大家的看法、感受也会不同。就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而言,我们应该鼓励大家多作积极探索,通过相互讨论形成更深刻的认知。例如,对于诗歌《宿建德江》,笔者希望学生能够对这篇诗歌进行审美方面的鉴赏,能够提取其中的诗词意象来感受语言文化的美。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让学生用作批注的方式把这首诗词中自己最喜欢的字词句标出来,并且写明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字词句。在大家写出批注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互动,结合各自的批注来谈对诗歌的感受。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大家的想法不再拘泥于个人,而是小组内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和启发,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诗歌中“天低树”和“月近人”这两组文字,有不少学生都认为这种写作方式非常生动。好像给人一种天把树压低了,月亮向人走近的感觉。在学生的批注中,有的围绕这些诗句进行了表达:“在这苍茫的暮色里,天空是那么高远,大树在这天空旷野之间显得非常渺小,好像都变矮了。那一条江水,清澈明亮。月光透過江水映射在人们的眼帘里,好像也不再像高空中那么遥远。”看得出来,大家在批注式阅读中获得的感受是与众不同的。通过讨论,彼此交流意见看法,这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对促进学生阅读成果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四、结合批注,深入讲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批注是学生读书体会、思维的一种记录和发散,它可以帮助学生对阅读资料的写作手法、创意风格、人物特色、故事情节、思想感情、关键元素等进行更细致的梳理和把握。通过在一篇文章中作各种各样的批注,学生更容易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知。我们在组织开展批注式阅读中,会鼓励大家对自己的批注阅读体会成果进行汇总,以讲读介绍的方式来作陈述。比如,对小说《景阳冈》的批注讲读活动,学生结合自己在批注中的想法体会,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生动的讲述。由于批注中对人物、故事情节已经进行了畅想和提炼,使得学生在讲故事中语句表达都非常流畅,描述的情节绘声绘色。用这样的方式,大家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有了很好的提升,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课上或者课下,学生都会自觉地去作批注,加深了认知理解,这样的阅读教学更符合学科教育的需要。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结合小学生在阅读能力上的短板不足,我们通过批注式阅读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宣化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猜你喜欢
圆明园课文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游圆明园有感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圆明园里过大年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