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琴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而习作能力的高低则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下。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但就目前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而言,多数学生写不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有一些则无法写出语意连贯、逻辑清晰的文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才能构建真正高效的习作课堂。
一、以课文为枢纽,激发“谋材”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无疑是学生借鉴的典范。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思路中,教师只会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写法,或者搜集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作者的“谋材”思维上。所谓“谋材”思维,指的是作者积累素材的思路,即作者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素材,以及作者用怎样的思路和技巧选择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原本就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谋材”思维,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写出真正高质量的文章。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学生可以参照文章内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以及潮来后”的顺序进行排章布局,并通过原文中的细节描写学习写作方法。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每一部分中作者所运用的素材,借鉴作者的“谋材”思维。在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将“观_____”作为习作训练主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或者人文风俗等,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创作。有的学生将题目确定为“观雨后彩虹”,有的学生命题为“观雪”……利用课文的引导,学生能通过写作很好地映射出生活中的美好。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还要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的谋材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积累素材的方法,才能为他们后续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保障。
二、以活动为载体,打通“谋材”途径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所以在他们的头脑记忆库中没有足够的写作资源可运用,才会导致他们在进行习作训练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趣味盎然的活动,这样既能激活学生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枢,又能让学生拥有更多愉快的体验,从而有效填补学生人生经历中的空白,为学生的记忆库增添更多有用的素材。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习作模块题目是“多彩的活动”,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参与过的印象最深刻的活动,写清楚活动过程、活动场面、活动心情以及活动状态。在引导学生创作时,教师可先组织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见解。但是某些活动对场地有所要求,如植树活动需要到郊外,拔河比赛需要在操场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从两方面着手:(1)安排好教学工作,抽出时间与学生进行户外活动;(2)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文娱类的活动。既然习作题目是“多彩的活动”,而且并没有局限活动范围,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开展一些更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如,诗词飞花令、故事大赛、演讲比赛等。以故事大赛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自己喜欢的故事,同时鼓励学生和其他同伴合作,在课堂上用情景剧演绎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力亲为,拥有了很多宝贵的回忆,此时要求学生展开习作训练,将会顺理成章,学生也会有话可写。
在小学习作课堂上,学生生活阅历的匮乏是写作效率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增加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宝贵的经验,这样学生在后续写作时才能妙笔生花。
三、以生活为源头,强化“谋材”理念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情世故、民风民俗,还是自然生态、人文景观,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在小学阶段开展习作教学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不能只着眼于课堂上、学校里,而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室内迁移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懂得从生活中发掘写作的素材。只有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学会发现那些值得书写的瞬间,才能积累更多有用的素材,才能为写作提供保障。
例如,针对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习作模块“我想对您说”,该单元学习的课文都和“父母之爱”有关,而这一习作题目,同样要求学生说出那些早就想对父母说的话,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写出这篇作文,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观察自己的父母,看看父母平常做什么、父母最关心什么、父母最喜欢观看什么节目、父母喜欢的亲子模式等。有的学生观察后发现自己的妈妈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她特别喜欢看过去的老电影,听过去的老歌,翻看过去的旧照片,而这些是他以前从未注意的。于是他试着揣测、联想自己的妈妈年轻时是怎样一个人?经历了哪些对她来说意义非凡的事情?她有什么心愿吗?她的梦想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有了全然不同的感觉。而这些观察所得,就形成了学生可以书写的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在小学阶段开展习作训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其实包含着很多值得书写的素材,如果学生可以将这些素材一一捡拾,必将让作文更加灵动。
四、利用课后阅读,学会积累素材
课后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内容相对有限,可供积累的素材也相对较少。但是,阅读是一个广博的天地,如果学生能够从课外书籍的阅读中汲取营养,积累写作素材,等于为自己引入了一汪源源不竭的“清泉”,学生自然不需要发愁无材可写。需要注意的是,每一部作品可供积累的素材是不同的,有的作品语言细腻生动,可以作为好词好句的备选;有的作品结构精良,可以作为结构模式的典范……立足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发掘可供积累的素材,是每个教师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具有回忆性质的小说,是作者客居他乡时,于内心愁苦、寂寞时分完成的一部作品。作者用自身的童年回忆串联起了北疆的风情,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更写出了自己幼时种种有趣的经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萧红的语言风格,这点在《火烧云》一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语言细腻生动,描写事物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仿佛让你亲眼看到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这部小说中的好词好句,尤其关注书中运用独特修辞手法的句子,而这些就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批注符号进行记录,并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进行摘录,有助于学生积累并运用。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阅读的作用,每一次阅读都意味着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途,每一次阅读都将遇到未知的风景,而那些风景中的点点滴滴就可以成为学生素材的源头。
总之,在小學阶段开展习作训练,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技巧、写作手法,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因为写作素材是学生写作的基础,更是学生写作的保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