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十分倡导创造教育,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及对教师教学理论和经验的丰富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合理运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小学语文
一、前言
陶行知为我国的教育理论思想及实践做了巨大的贡献,其非常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倡在教育中将学生的创造力视为重要的因素。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平民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教学做合一。同时,他认为教育要从儿童开始,要激发儿童潜在的创造力,其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并不是创造儿童,而是正视创造力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教育者只有认识到儿童具有创造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创造力。此外,陶行知还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他的头脑”“解放他的双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間”和“解放他的时间”,提出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
二、强调知行合一
我国明朝的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深化了道德意识自觉性与实践性的关系。陶行知早期也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并认为“行是知之使,知是行之成”,所以取名为陶行知[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要总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只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这样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及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时,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进行语文教育活动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制订语文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最先考虑该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生活经验。相较于课程化的上课方式,实践活动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学科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将预期的课程目标、能力和情感目标设置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并且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做到顺其自然,那么就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因此,基于陶行知的理论,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将语文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促进他们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够热爱学科知识、热爱生活。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画杨桃》中,“我”把杨桃画成了一个五角星,原因是坐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杨桃的形状不一样,但是这些遭到了同学们的不理解。教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可以对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实践,让课堂上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画一画这个杨桃,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转变学生看事物的角度,提升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团队集体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比如,在教学课文《肥皂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肥皂泡,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平时玩的东西其实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做出来,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一些知识,提高创造能力。教师在实践中还可以寻求家长的配合,偶尔设计一些亲子活动,在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只有解放孩子的手和脑,让他们自由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才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
三、提高表达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时,教师也要学会“解放孩子们的嘴”,即让学生自由表达,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4]。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释放自己,不要拘束于课堂上固有的思维模式与课本上固有的语言,要将本身的语言能力激发出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表达欲[5]。教师要培养敢于质疑、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全面型人才。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创造力受到了迷信、成见、曲解的阻碍,我们要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就要把他们从这些里面解放出来。儿童应有言论的自由和其本质上的好奇心,他们经常喜欢问个不停,我们就该摆正自己的姿态,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育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6]。
例如,在学习《端午粽》这篇课文时,不同地区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如怎么还有红枣粽和鲜肉粽,屈原是谁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对其进行一一解答,并且要进行一定的科普。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在地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在端午节会吃什么样的粽子等,以解放学生的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如,在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时,有些学生会问:“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为什么要去摘西瓜和玉米呢?”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有耐心,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满足其应有的好奇心,并且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其创造能力。在答疑解惑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告诉家长应该有耐心,将教育创新落到实处。
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研究探索、整理思路、形成观点的过程[7]。在“听”与“说”之间,观点与观点进行碰撞,思想与思想进行交流,创造的灵感与能力在这种碰撞与交流中得以激发与培养。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理念中鼓励教师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从陶行知先生的建议,为学生的表达与倾听创造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形成创新思维,提升创造能力。例如,在教授《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集思广益,使不同的观点在交流中碰撞融合。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组织自己的思想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结论。创造不是孤立完成的,而是统一完成的。因此,让学生张开嘴,学会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四、提供时间和空间
陶行知认为,生活中一切重要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对象。没有信仰、种族、财富的差别,所有学生不分性别、不分年龄,都有资格接受教育。“终身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育要为群众服务,群众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使用“过滤”工具来削弱“生活事件”的深度。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下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侵犯学生自由的时间及空间,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我们都知道,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8]。陶行知先生曾以鸟笼比喻当时的学校,鸟笼不是鸟的家园,在鸟笼中生活的鸟也不能振翅高飞,我们要避免成为鸟笼式的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学校和家长不能一味地剥夺学生自由思考和活动的时间,否则学生容易丧失创造力。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他们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适当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让学生多到大自然中去开阔视野[9]。
例如,在《找春天》这篇课文中,教师就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春游,去看看探头的小草和野花、吐出嫩芽的树木、解冻的小溪等,让学生从细节中体会真正的春天到来的时候的样子,从触觉、嗅觉、视觉等各种不同的感官来感受春天的到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为春天创作一首小诗或者一篇小短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又如,在课后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与空间让其自主地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并且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把实验的结果及从中得到的体会写下来;或者也可以给予其一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其可以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锻炼其动手能力,提高其创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五、提高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是要“解放孩子们的眼睛”。当前,有些小学教育如同给学生戴上了有色眼镜,学生只知道在课堂上“一心只读圣贤书”,从不对身边的事物及自己进行观察,这些教育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孩子的好奇心是天生的,遇到好奇的东西他们喜欢去观察,而有些家长和教师则只是让孩子们一味地认真学习,从来不考虑其内心的想法,这就相当于蒙上了孩子看世界的眼睛,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观察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观察,另一方面是指对周围事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这两种含义的观察都有利于学生审视自己,认识世界[10]。因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例如,《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提到的溪边、江上、林中等景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到户外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并让学生就这些景色说一说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这些景色。同时,教师还可以普及一下知识,让学生通过对大自然这些溪水、植物、动物等的观察,来增长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并能置身其中,体会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力。
又如,在课后活动“体会汉字的趣味性”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平时所学的汉字进行观察,体会汉字的趣味性,并对一些象形字、形声字及相近的字、相同读音的字进行观察,了解其表达的不同意思及各种来源,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汉字的奇妙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六、提高思考能力
陶行知在创新教育理论中重申了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性。这里“自主”的意思是“有意识的”和“主动的”。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这种不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就必须解放思想,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转变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下列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通过这首诗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或常识?(3)你认为诗歌中向我们介绍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哪一种更好?为什么?(4)你是否有更好的辨别方向的方法?请向我们描述一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将独立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学会探索与创造。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小学语文的创新型教育,教师应学习陶行知的“四个主张”及“六个解放”,将陶行知先生深刻的教育理念与当今小学语文的教育情况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校共育,确保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所小学都能进行教育创新,让学生更好地更有激情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达选廷.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9(10):148.
[2]张晨.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91,120.
[3]孟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1(04):46,89.
[4]丁帅.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语文创新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1(03):119.
[5]郭建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5):31-32.
[6]崔凤荣.语文走进生活,生活融入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1):47-49.
[7]吴乐越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10):92.
[8]郭颖.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科幻画报,2020(09):62.
[9]季正美.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20(16):40.
[10]王烟蒙.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运用:以部编版教材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20(08):22,29.
作者简介:胡彦男(1990.10—),女,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