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人物出发,对话剧《怀疑》进行重新解读,从人物的行动动机切入,试图走进人物的内心,挖掘人物的潜在特征。同时,对该剧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探讨,从而更进一步理解这部戏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怀疑》 人物形象 审美价值
一
《怀疑》主要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教会学校的校长阿洛西斯修女在跟教师詹姆斯修女聊天时,无意间得知了体育教师弗林神父把学校内唯一的黑人男孩唐纳·穆勒单独叫到过自己的办公室,当男孩出来的时候神情恍惚且嘴里有酒气,由此,阿洛西斯修女便怀疑神父对男孩有不轨行为,于是,她便以保护孩子的名义赶走了神父。
该剧首演在2004年11月纽约外百老汇曼哈顿剧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该剧连续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托尼最佳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圈最佳戏剧奖等二十余项大奖,可谓是戏剧界的一件大事。在同年11月,该剧同时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演,一样是人流如潮,对中国观众影响颇深。之后,国内外都对此剧进行过多次排演,无一例外呈现场场爆满之势。该剧的成功,一方面是剧本自身的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带给观众对信仰和怀疑的思考。这也正迎合了作者写这部戏的初衷,他的兴趣并不在性骚扰本身,而在这一事件所反映出来的针锋相对的信念之争。a
在第六场戏中,弗林神父在遭到了怀疑之后第二次出来布道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妇人对她朋友说了她一个不甚了解的男人的流言蜚语,当天夜里便梦到一只巨大的手出现在她的头顶,并且指责她。心怀负罪感的妇人在向教堂的老主持奥鲁克神父忏悔时,神父指点她把一个枕头搬到屋顶,用刀把枕头割开,然后再让她把随风吹走的每一片羽毛捡回来。很明显,妇人无法办到此事。于是神父告诉她,那些随风飘向四处的羽毛就是流言蜚语。羽毛,在此处只是一种巧妙的比喻,其实,羽毛可以是任何东西:赞美、歌颂、爱、诋毁、流言……
尽管这个故事是编的,但正如神父所说,人们编故事来阐明理念,这是寓言的传统。在此处,我们且不论故事的真实与否,听故事的人能够有所共鸣,笔者认为,这便是一次成功的布道了。
很多剧场在演出之后,会让观众去投票选择相信神父还是修女,或者谁都不信?在笔者看来,投票只是一种形式,至于投给谁或者不投给谁都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形式仅仅是对剧中发生的一件无关自我的事情的一次判断,里面或许还掺杂着很多感性的成分,当然,与观众对演员喜欢与否,或者演员临场的发挥等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此多的可变因素综合在一起,都会对观众最后的投票产生一定影响。当然了,作者创作该剧的目的肯定不是单纯给观众出一道这样的选择题,戏剧的最大魅力在于当观众在离开剧场为我们制造的“幻觉情境”之后,还可以在内心深处保持思索并由此蔓延开来,想到更多、更广、更深的东西。《怀疑》的审美价值在于由怀疑自然过渡到思辨。跟随人物之间的机锋对话,我们不断进行着合理的怀疑,这正是剧作家想要的剧场里的聚众思辨。b
再回到剧本:剧情紧张、矛盾集中,教会仿佛变成了一个角逐场,一场唐纳·穆勒事件将四个人物紧紧捆绑在一起,他们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内心准则,并以此为信仰试图在这场角逐中赢得胜利。同时,这也是一场信仰与怀疑的角逐,不只是台上的演员,也是每个看完戏的观众都会经历的一场内心斗争。
二
在这场较量的过程中,阿洛西斯修女和神父仿佛分别在跷跷板的两端。为了尽快赶走神父,修女想尽一切办法来证实神父的不轨之行。而神父则据理力争,一再辩驳那是他出于对唐纳的关心和爱。在这场较量之中,阿洛西斯修女一直处于主动出击的状态,而弗林神父更多的行动是适时防御。在求胜欲望的诱惑之下,阿洛西斯修女首先利用自己的权威,搬出了他的下属——单纯善良的詹姆斯修女,要求她作为旁证,这不但残忍地剥夺了詹姆斯教书育人的快感,更使她夜里再也无法入睡,但这些对阿洛西斯修女而言均不重要。而后,她又请来了穆勒太太,本以为搬来的是救兵,可没想到穆勒太太的行为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想。两人一番激烈的争吵之后,穆勒太太被迫说出了自己儿子有性取向方面的问题,对于神父和儿子的关系她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心存感激,并且声称“我将站在我儿子和善待他的人这一边”。与穆勒太太的交手,让阿洛西斯修女遭到了戏剧性的惨败,而弗林神父则是不战而胜,跷跷板显然倾斜到了弗林神父的这一边。
戏到这里,弗林神父已然占据了上风。剧中,弗林神父正是爱的代表。在第七场中,弗林神父和詹姆斯修女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弗林 有種人总是反对你的仁爱之心,詹姆斯修女,他们会说出你心中的灵光是一种软弱。他们会说你的仁爱慈善会出卖你。我不相信。这是那些残忍之辈以德行的名义扼杀善良的惯用伎俩。别相信它。爱没有任何过错。
詹姆斯 当然没有,但是……
弗林 你不会忘记这就是救世主给我们芸芸众生的赠言。爱。而不是怀疑、非难、指责。热爱人们。你发现阿洛西斯修女是这种爱的体现吗?
詹姆斯 我不想说错什么。但她不是。她夺去了我教书育人的快乐。那是我最热爱的寄托。
救世主的赠言便是爱,弗林神父一直在履行爱的职责。即便是面对一直对他步步紧逼的阿洛西斯修女,他也是怀着一颗仁爱宽容之心,在他和詹姆斯修女的谈话中说:“我不曾诉诸主持神父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我不想分裂这个学校。如果我公开阿洛西斯修女对我的指控,她肯定会失去校长的职位。因为这毫无根据。你也可能失去你的教职。”他为了保住学校以及校长的职位,宁愿自己备受指责,相比之下,阿洛西斯修女的狭隘、刻薄显而易见。
弗林神父还保护关心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并且打算带他们去外面吃冰激凌,去野营等。作为一个神父,他以自己的名义来替唐纳守住偷喝祭酒的秘密,让他继续担任神坛侍童,因为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这样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詹姆斯修女和穆勒太太,在剧本也都是爱的布施者,当所有的爱的砝码都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阿洛西斯修女的怀疑、非难、指责—定是站不住脚的,弗林神父的胜利不言而喻。虽然,在剧中作者一直都没有对“神父和唐纳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给出一个明确回答,但是在结尾处,“弗林神父升职”的消息,已经间接对那个悬而未决的疑问做出了回答。
三
如果我们下了这样的定论,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对神父太过偏袒,因为在剧本中有些地方确实隐约显露出了他一些令人怀疑的举动。比如,在开学的第一天“他拉着威廉·伦敦的手腕”,然而,这样一个表面的现象并不能证明神父的行为不轨,阿洛西斯修女把这件事情拿出来威胁神父,更证明了她的荒谬。
此外,怀疑神父的人们可能举出最有力的证据,那便是神父在最后一场戏中竟然离开了圣尼古拉学校,阿洛西斯修女的目的达到了,看似赢得了胜利。在该剧演出后投票环节中,怀疑弗林神父的人认为,正是在第八场中阿洛西斯修女提出了“她给他以前教区的一位修女打过电话调查他”,才促使了神父的离开,这样恰好坐实了神父心中有鬼。这样看来,似乎完全符合情理。然而,试问怀疑神父的人们,有没有关注到这是一个被谎言证实的行动呢?阿洛西斯修女并没有打过那个电话,谎言怎么可以用作真实的证据呢?
当然,如果有人觉得阿洛西斯修女是正确的,而弗林神父确实引诱了唐纳,那也未尝不可,因为怀疑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作者约翰·尚利曾说:“当一个人感到疑虑时,当他踌躇時,当辛勤积累的知识在他眼前蒸发时,正是他成长之时”,“怀疑恰恰是重新进入现实的一个契机”。该剧的译者胡开奇也在《作者与他的〈怀疑〉》一文中的结尾中写道:“也许,在今天世界的任何角落,人们更需要记取《怀疑》一剧的精神内涵:不管我们的感受是何等的痛苦和恐惧,是怀疑与质疑为我们赢得了自由。”约翰·尚利认为,怀疑是比信念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力量的。人们可以怀疑神父,亦可以怀疑阿洛西斯修女,无论怎么样,爱总会在彼岸等着人们的到达。
在剧中,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剧中的圣·尼古拉学校的原型,就是尚利五十年代就读的学校,他笔下的阿洛西斯修女的原型就是来自于他就读学校的两位修女。虽然说,作者在当时遭遇着不幸,但是在剧本的扉页上还是写下了这样宽容的话语:“本剧献给许多在医院、学校和老人之家勤勉奉献了一生的天主教修女们。尽管她们一直承受着恶意的讥讽和嘲笑,而我们又有谁能够那样地慷慨无私呢?”c在读完全剧之后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句话,顿时对阿洛西斯修女多了几分理解。尽管阿洛西斯修女对她的属下詹姆斯修女严苛无比,对弗林神父步步紧逼,然而,她错了吗?没有,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心中的信仰所驱,宁愿违背世俗也不愿违背信仰。作者的这番话,有着对修女的同情,也同样有着对她们的敬仰。作者正是在经历了怀疑之后才体现出这样的宽容和爱。
a 孙惠柱:《深藏不露的写实力作——观美国话剧〈怀疑〉》《戏剧文学》2011年第6期,第20—21页。
b 张彤:《从合理怀疑到聚众思辨——〈怀疑〉的现实隐喻》,《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638—641页。
c 蔡东民:《那传说中临近窒息的快感话剧〈怀疑〉》,《上海戏剧》2010年第6期,第20—21页。
作 者: 孟倩倩,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博士研究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