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英
摘要:培养初中生语感能力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要求之一,教师不仅要在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能力形成过程,掌握语感训练的程序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感训练的策略,而且要长期坚持深挖教材,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 语感 培养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初中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呢?
一、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能力的形成过程
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从表面看貌似消失了条分缕析的中间步骤。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过程中的潜移默化,可以提高语感能力;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虽然语感的发生十分迅速,有时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即一听到、看到就能对语言文字产生多层次的感受,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比如读到一个写景的妙句,总须先感知字面信息,看到字、组成词、连成句,知其所言;再由独有的词的组合,追溯内在联系,发觉潜藏的信息;然后由词的音韵、节律体味句子的气势,有词句表达的意象,在心理描摹出其形色状态,领悟其意境情感,如睹形色、如闻声音、如知味滋,方得窥其妙也。这是就某一次语感实践的心理历程而言,其中或有交错,大体如此。
二、掌握语感训练的程序规律与原则
虽然语感的形成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但是语感是通过后天训练形成的,后天的语感训练还是有程序规律可遵循的:那就是从感知到悟意,到品味,到理解,再到探究,到运用,到提高。也就是说,后天的语感训练要遵循其程序规律。
语感训练要植根于阅读课堂教学之中。要把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融入阅读思考和语言表达训练之中,把阅读的理解过程和语感训练过程结合起来。阅读理解的过程是:感知→理解→深究→巩固→品味→运用→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要细分为初读、细读、熟读、品读。初读课文时,要借助已有知识和语言文字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在细读课文时,其主要任务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领悟课文中有关语言文字的语言环境意思,为表达打基础;熟读课文时,其主要任务是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有关词句和语言表达方法;品读课文时,其主要任务是深究课文的思想内容,反复推敲、研究课文的精妙之处,品味课文的精华之所在。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的语感还要合理运用“品入”与“品出”的程序规律。“品入”时,需要引导学生品字、品词、品句、品段、品篇、品构思特色、品画面感,品语言的朴素美、凝练美、音乐美、修辞美。“品出”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去进行“品味”,然后让学生写景就不是难事。仿写是“品出”的主要途径,它可以将所学寓于所用。“品入”的目的是带领学生认识文本,洞悉文本,穿透文本,“品出”是带领学生走出文本,既积累语言的运用经验,又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提高。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语感,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课文的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遵循语感训练的原则: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用的阅读材料要有利于学生借用已有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做到教与学的同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可思考、可感知、可接受、可提高,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灵感,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训练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语感训练的策略
單纯的语感训练必然枯燥无味,枯燥无味的方式必然引起学生的厌烦,因此,灵活运用语感训练策略非常必要。
(一)语感训练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生活作为一种非言语实践,其体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脱离生活体验,语感培养就是一句空话,犹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显得苍白无力,自然重蹈“死读书,读死书”的覆撤。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语感的培养最终离不开生活,要植根于生活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积累生活经验,学会体验、揣摩和品味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诱导学生成为语感实践的主体。当学生遇到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语句,或者是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形成较为客观与正确的认识。像这样有意识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与训练,语感的培养一定能够收到实效。
(二)语感训练与感受美相结合
语感训练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感受形象、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所要求的“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现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目的。例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作者吴均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优美、壮丽的图景,同时又融入了对官场政治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的情感,可谓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了。在教授本文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美感体验与语感训练融合,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意境画面的剖析,引导学生“入境”。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而且能够启迪灵性,领悟到作者那种“寄情山水以自娱”的不羁情怀。
(三)语感训练与语境鉴赏相结合
语感训练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领悟其运用字、词、句、语气、修辞、论证方法等的精妙之处。这样不仅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学“活”了,而且有利于在语境知识鉴赏的过程中渗透语感训练。比如,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受语言环境,通过品味语言环境增强语感。可以对课文中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进行词序的重新排列,变为“让暴风雨更猛烈地来吧!”、“让猛烈的暴风雨来吧!”。这三句所使用的词语大致相同,只是排列顺序做了些调整,语境却因此发生了变化,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了。语序的改变导致的语境的改变和表达意思的改变,虽然着眼点小,但是有利于学生逐步理解句子的含义,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培养初中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不仅要在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能力形成过程,掌握语感训练的程序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感训练的策略,而且要长期坚持深挖教材,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体验,并积极与语言学习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