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湖南省博物館联手推出的馆校合作美育公开课发端于2016年,湖南省博物馆与长沙市教科院签约共同开发“湖南省博物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项目”,并委托教科院詹蓉教研员负责执行。双方联合组建了合作项目研究小组,开发可应用于湖南省博物馆展览及馆藏文物的美术课程资源,最终做出了系列常设美育课程与特展美育课。2020年,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二批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汉风文化进校园”项目。
1.针对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常设展,活化文物资源,研发常设课程
在课程设计上发挥内容优势,注重情境化、体验化学习,强化体验,增进互动,促进深度学习。课程分4个学段(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编写了《湖南省博物馆美术课程资源包——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分册》,包括《教师指南》《学生读本》各4册,另有教学示范课例、体验课程、配套微课各24课等。课程将供中小学师生在馆学习,馆校联合开课。
该课程寓教于乐,通过场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借助声光电AR/VR等新技术手段,让马王堆所联系的历史文化记忆活起来、动起来、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以“辛追的一天”为活动,让学生学习汉代礼仪,穿着汉服、行拱手礼,体验印花敷彩、做“导引操”和“自制香囊”等。中国故事要讲好,关键要让学生真切感知,真心喜欢。
2.针对湖南省博物馆特展项目,结合展览特色与美育需求
我们策划“湘博美育课”系列。抓住文化主线,根据项目特点,强调沉浸式、体验化学习;合作灵活多样,将展厅导赏和教师授课相结合,博物馆展览现场开讲美育公开课,如“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湖南)桃源刺绣展和桃源木雕展”“大爱·大美——徐悲鸿与周令钊、戴泽艺术成就展”,让学生了解宋人生活情趣,体验湖湘刺绣的匠心、巧技,欣赏共和国艺术巨匠们的艺术精粹,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增强了学子的文化自信,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针对“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秘鲁古代文明展——探寻印加帝国的源流”这些特展,我们开设了《变化中的审美之光影沉浮——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美·在设计》等美育课,既有综合探究,又跨学科融合,增进了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扩展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全球眼光。
1.美术优质师资引入博物馆
师生观展学习与专家导览指导、座谈交流相结合,开创了馆校美育工作者各展其长、协同育人的新模式。这是部分学习者的线下美育新“福利”,也力争成为大众美育的云课堂。
2.普及合作精品美育课,惠及省内外学生
近两年长沙美育公开课已成功举行了16次活动,现场参与人数逾千人,通过长沙市中小学“人人通”云平台、湖南省博物馆官网平台推荐后,线上观看人次达百万以上。活动反响热烈,广大师生热情参与,获得了公众的广泛好评。
美育公开课还作为长沙市中小学美术线上教研活动重要内容,并与长沙市教育局推进的“三点半”线上课后服务系列精品录播课程相融合,在线上发布,面向更多中小学生和更多群体,也惠及长沙乃至全省、全国的学生。
3.将合作美育课程公益化、公开化,惠及公众,服务社会
社会美育要特别注重普及推广,将馆校美育课打造成“无边界美育课堂”,既服务学校教育,也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美育课采用了新技术手段全媒体传播,将线下线上融合打通,做到官网发布、专网分享、公网传播广覆盖;从校园到文化馆所,再向社会延伸,增进美育总量供给。截至目前,馆校美育课视频点击量达百万以上。
1.做美育要应时顺势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要求,馆校合作要用高品质美育课程去“以美弘文、以文化人”。
2.馆校合作要群策群力,各用其长
良好的合作需要馆校分工明确、合作目标清晰、运行机制灵活、沟通协作方便。馆校美育课需要学校美术老师、馆方教育人员、艺术专家、专业志愿者等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长。
馆研校企跨界联手开课、教研、线上推广,实行“开门做美育”,就是要让更多人参与;要汇聚资源,八方借力;具体项目既可以双方合作,也可以多方协力,我们的摄录制作就与湖南美术出版社专业团队合作;要立足教育界,又要面向社会,做到墙内墙外一样香。
3.做美育要不断创新
新时代美育更需要创新,包括课程内容、呈现形式、技术手段等。要主动融合,用好移动互联网、AI及AR、VR等新科技手段,使美育的未来图景不断丰富。
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也要不断扩展。社会美育与学校教育要双向互动,线上线下要云端联动,从青少年走向大众,从校园、教育界走向社会,让美育精品课程浸润更多爱美之心。我们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展示;让文化为美育立心,传播为教育张目。作为新时代美育的工作者,需要在新时代全民美育的潮流中激浪歌唱。
作者简介:詹蓉,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