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类常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特点是中耳负压和积液及听力下降。该病以冬春季多见,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致聋因素。小儿发病率高,但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之患儿语言能力较弱易被家长忽略,直到严重听力障碍,或急性发病才被察觉。该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慢性两类,病程>2 个月者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期未及时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导致,若未及时干预,易造成听力下降、鼓室硬化症和胆脂瘤等严重并发症,儿童可合并语言障碍等[1,2]。本文回顾了本院近几年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病历资料,着重对比了常规治疗和电动咽鼓管吹张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应用电动咽鼓管吹张器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医院2017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14 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参考组和探究组,各57 例。参考组男∶女为30∶27;年龄4~11 岁,平均年龄(7.73±2.12)岁。探究组男∶女为31∶26;年龄4~10 岁,平均年龄(7.62±2.03)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在入院后均依照诊疗规范行相关检查并确诊的患儿;知晓治疗目的和具体内容。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并发症;已经或曾经实施其他可能干扰研究结果的治疗方法;精神疾病患儿。参与研究的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参考组患儿采取药物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糠酸莫米松喷鼻剂(Schering-Plough Labo N.V.,国药准字H20140100),口服黏液促排剂欧龙马滴剂(德国比奥罗历加欧洲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证号Z20160013),对于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儿给予抗过敏药物枸地氯雷他定片(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138)。探究组在参考组基础上采取电动咽鼓管吹张器治疗,电动咽鼓管吹张器使用方法:使用时嘱患儿先含一口水,用吹张器的硅胶头堵住一侧鼻孔,食指压住另一侧鼻孔,保证2 个鼻孔均密封,按下按钮向鼻腔导入气流约3 s,之后再保持吹张器工作的情况下把将水咽下,咽下时可觉察咽鼓管及内耳气流进入;之后在另一侧鼻孔再次执行上述操作。休息5 min 后重复1 次,作为1 个周期。每天分早晚进行2 个周期,2 周为1 个疗程,共进行2 个疗程。分别在第1 个和第2 个疗程结束后(即第2 周和第4 周时)评估患儿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满意度及治疗2、4 周后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听力恢复到正常水平,鼓室导抗图为A 型,镫骨肌反射恢复正常,鼓膜情况良好;有效:患儿症状较前明显缓解,听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鼓室导抗图由B 型转为C 型或As 型,鼓膜略微内陷或伴少量积液;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声导抗检查B 型,鼓膜伴有明显内陷,存在明显积液。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评定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包括不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总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满意度对比 探究组非常满意26 例(45.6%),满意28 例(49.1%),不满意3 例(5.3%),治疗总满意率为94.7%;参考组非常满意20 例(35.1%),满意22 例(38.6%),不满意15 例(26.3%),治疗总满意率为73.7%。探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满意率为94.7%(54/57),优于参考组的73.7%(42/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满意度对比[n(%),%]
2.2 两组治疗2 周后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2 周后,探究组患儿治愈35 例、占比61.4%,有效10 例、占比17.5%,无效12 例、占比21.1%,总有效率为79.0%;参考组患儿治愈18 例、占比31.6%,有效17 例、占比29.8%,无效22 例、占比38.6%,总有效率为61.4%。探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0%(45/57),优于参考组的61.4%(35/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4 周后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4 周后,探究组患儿治愈47 例、占比82.5%,有效6 例、占比10.5%,无效4 例、占比7.0%,总有效率为93.0%;参考组患儿治愈30 例、占比52.6%,有效15 例、占比26.3%,无效12 例、占比21.1%,总有效率为79.0%。探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53/57),优于参考组的79.0%(45/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上世纪60 年代自Senturia 教授在分泌性中耳炎儿童的分泌物涂片中检出致病菌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感染学说得到重视。由于分泌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故可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3]。国外研究报道,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国内目前细菌学报道相对较少。以往的研究中,头孢拉定等广谱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相关明显,而对于头孢类抗生素过敏的患儿一般选择服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其抗菌谱更广,对常见细菌的抗菌活性较高[4]。但国外有研究已表明抗生素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轻微,作用时间短,目前已不作为常规用药。
除感染学说,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持变态反应学说观点的学者认为,中耳有独立免疫功能,中耳积液中含有炎性介质、免疫复合物、抗体、补体等,故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5]。Ⅰ型变态反应一直是分泌性中耳炎形成机制的争论焦点。研究表明,细菌感染导致的Ⅲ型变态反应在该疾病中也起一定作用。还有一些学者的动物研究表明,抗原诱导致敏大鼠鼓室产生过敏反应,继发分泌性中耳炎,这些反应持续32 h 以上,提示系Ⅳ型变态反应。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应用广泛的抗变态反应药,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一般使用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研究表明,口服糖皮质激素能够在短期加快积液的分解。需要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库欣综合征和水盐代谢紊乱等,所以病例选择与剂量调整需要重视。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治疗可以改善咽鼓管的功能,进而达到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6]。鼻内窥镜辅助下将导管插入咽鼓管咽口,注入空气进行吹张,中耳腔的负压状态改善,中耳黏膜气体交换的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同时注入药物盐酸氨溴索和地塞米松等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电动咽鼓管吹张的作用机制为:当患儿腭咽封闭,鼻腔进入的气流能够使咽鼓管被动开放,帮助积液排出和气压恢复,从而改善咽鼓管功能,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多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对于传统的咽鼓管吹张方法的配合情况较差,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欠佳,且复发率较高。而近年来出现的电动咽鼓管吹张仪,便于儿童配合使用。研究显示,电动咽鼓管吹张仪在治疗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可有效清除积液、减少复发率,且很少出现不良事件。该仪器具有操作便捷、体积小巧、提供气流稳定等特点,患儿及家长简单学习后即可自行使用。此外需注意该仪器应在鼻部炎症控制后使用,避免中耳腔内感染。对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应用电动咽鼓管吹张器可以帮助其加快恢复速度,提高疾病知晓率与控制率,这主要是因为电动咽鼓管吹张器的治疗有效率较高,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帮助家属理解干预方法。在本研究涉及的两组患儿中,采用电动咽鼓管吹张器的患儿治疗满意度和不同时间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电动咽鼓管吹张器对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意义明显,并且在治疗时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病情,同时提升治疗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