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冠心病是器质性病变下冠状动脉供血不均衡所致,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成为全球性基础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心脏组织损伤会加剧,最终会增加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1]。冠心病以心绞痛为症状,有典型、非典型之分,既往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检查,可作为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金标准,但此检查方式有创伤性,存在并发症,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高昂的费用也很难被检查者接受,此外,冠状动脉造影对检验人员技术、设备有较高的要求,很难在基层推广[2]。既往临床特征是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方式,对于典型、非典型疾病有良好的区分效果,但此方式的主观性较强,且对检查者有较高的要求,应用受限,之后心电图检查得到应用,优势有重复性强、无机体损伤、经济性高、便捷性强等,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检查后能观察到动态ST-T 变化,但此过程缺乏直观性,有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可能[3]。单纯的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欠佳,之后心电图检查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使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得到提升[4]。基于以上,本文选取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本院114 例疑似冠心病心绞痛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特征对疑似冠心病心绞痛者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本院114 例疑似冠心病心绞痛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法不同分为心电图组、特征组及综合组,各38 例。心电图组年龄41~72 岁,平均年龄(56.39±5.75)岁;病程0.3~8.2 年,平均病程(4.49±1.61)年;体重54~80 kg,平均体重(62.98±6.65)kg;女18 例,男20 例。特征组年龄40~73 岁,平均年龄(55.87±5.92)岁;病程0.5~8.6 年,平均病程(4.80±1.82)年;体重53~79 kg,平均体重(62.24±6.08)kg;女17 例,男21 例。综合组年龄41~73 岁,平均年龄(57.01±5.95)岁;病程0.4~8.4 年,平均病程(4.65±1.78)年;体重55~81kg,平均体重(63.30±6.54)kg;女19 例,男19 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有冠心病心绞痛症状但未确诊者;签署同意书;无心肌梗死病史;甲状腺功能正常;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排除标准:有冠心病心绞痛疾病药物服用史者;此前心电图有异常改变者;低钾血症者;贫血者;对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不依从或有禁忌者。
1.2 方法 心电图组进行心电图检查诊断,特征组进行临床特征诊断,综合组进行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特征诊断。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电图检查:研究对象保持仰卧位,放松肌肉、平稳呼吸后,对表层皮肤行75%酒精擦拭,达到消毒效果,后进行导电液体的涂抹,在检查者心脏位置放置电极,对ST段、T 波、心律等情况行持续性的动态观察。临床特征分析:①典型性心绞痛:发生位置在胸骨体上中段,有紧缩样或压榨样疼痛,疼痛区域模糊,可放射至上肢及头部,多在寒冷、劳累后发作,一般持续3~5 min 即可缓解;②非典型性心绞痛:疼痛时间长,疼痛位置不典型,可发生在肩部、腹部、咽喉等,常伴随喘憋、呼吸困难、乏力头晕症状。冠状动脉造影:右侧桡动脉穿刺后对准两侧冠状动脉开口置入造影管,投照体位有正头位、左肩位、右肩位等,获得造影结果后由检验科经验丰富者进行判断。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观察比较三组的冠心病心绞痛诊断准确率及三组诊断满意度。让检查者填写院内自制问卷,从诊断便捷性、诊断准确性、诊断舒适性等角度进行满意度评估,问卷数据量化后,85~100 分为高度满意,60~84 分为相对满意,0~59 分为不满意。满意率=(高度满意+相对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诊断结果 心电图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1.58%,临床特征分析的诊断准确率为78.95%,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特征分析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见表1,表2,表3。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特征分析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心电图检查和临床特征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0、8.941,P<0.05)。
2.2 诊断满意度 综合组检查满意率为97.37%,高于心电图组的81.58%和特征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94、6.1758,P=0.0249、0.0130<0.05)。见表4。
表1 心电图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 (%)
表2 临床特征分析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 (%)
表4 三组诊断满意度比较 (n,%)
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剧,不良生活习惯在增多,冠心病心绞痛除有发病率增加趋势外,其发生群体有年轻化趋势,在心脏损伤、并发症等因素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但早期诊治能稳定冠心病进展,对预防疾病恶化有积极作用,因此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诊断方式的选择很关键。在冠心病心绞痛鉴别诊断中,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但此检查损伤大、经济性差,在初期诊治中很难被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接受[5]。既往医生会根据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进行诊断,例如典型心绞痛患者多有胸骨体上段疼痛感,疼痛感为压榨样或紧缩样,在劳损、情绪激动后容易发生,但心绞痛不会持续较长时间,行硝酸甘油片服用后即能缓解[6]。而非典型心绞痛则无固定的疼痛范围,疼痛感涉及范围广,伴随喘憋、呼吸困难感,疼痛时间较长,即使服用硝酸甘油片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以临床症状进行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能较好的区分典型、非典型心绞痛,但症状评价有较强的主观性,检查者的表达也有差异性,很难对自身症状做出客观的评价,且此种方式对医生也有较高的要求,若医生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经验较少,也会造成诊断准确率的降低[7]。
心电图检查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中操作便捷及经济,可在基层医院推广,通过心电图能观察到检查者的心脏周期波动情况,若有ST 段缺血型压低的情况则提示检查者有急性心肌缺血症状,或存在严重的心内膜缺血症状,需及时诊治[8]。若在心电图检查中ST 段回升速度<1 mm/s,和R 波顶点的角度>80°但<90°时则提示为缺血型ST 段压低,能判断检查者的冠心病心绞痛情况[9]。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有缺氧缺血症状时细胞糖原无法进行完全的有氧分解,所产生的无氧酵解增加,但无法满足心肌活动所需,此时机体糖原储备会被大量消耗,使机体钾离子浓度升高,因此在心电图中表现为ST 段下移。此外,当心肌损伤严重、自主神经机能失调、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肌复极速度会减慢,此过程中会产生向量-T 向量,表示在心电图中即是T 波倒置[10]。
相关研究发现,心电图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虽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仍然存在,如血管狭窄者在心电图中表示正常,此类情况的原因多为冠状动脉血管狭窄位置在缺血状态下ST-T 向量会抵消所致;而持续性的冠状动脉狭窄者,其供血区域的侧支循环较丰富,在静息状态下能满足脑部血液需求,也会表现为正常心电图[11]。假阳性情况则与检查者的基础疾病有密切关联,高血压3 级以上者左心室本身有代偿性肥厚的特点,心室肌细胞除极时间延长后会和复极时间相冲,故在心电图中表现为心肌缺血。此外,冠状动脉痉挛、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心肌损伤等均可能造成假阳性事件,限制了心电图的应用[12]。
有学者指出,临床特征与心电图检查的联合使用能优势互补,在了解检查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予以心电图检查,可观察到心肌组织的具体情况,可用于诊断冠心病心绞痛。本研究中,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特征诊断有较高的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特征分析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心电图检查和临床特征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检查满意率高于心电图组和特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进行疾病诊治时可选择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特征进行诊断,既能节约经济费用和时间,又能保持较高的准确率,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获得及时的治疗,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综上所述,采用单纯的心电图检查或单纯的临床特征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诊断,会增加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误诊、漏诊率,而采用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特征进行诊断,其诊断准确率升高,且能让患者保持高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