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生
目前,随着医疗水平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手术治疗中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两种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其中全身麻醉是将麻醉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及肌肉注射等途径注入机体内产生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硬膜外麻醉是于硬膜外腔注射局麻药物对脊神经根产生阻滞作用,同时麻痹脊神经根支配区域的一种麻醉措施[2]。而直肠癌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多以直肠癌根治术为主,在此手术治疗效果中麻醉占据重要作用。且对于直肠癌患者,因特殊的手术部位,易于术中出现应激反应,损伤机体功能,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麻醉措施非常关键[3]。实践表明,直肠癌根治术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提高麻醉效果有积极意义。本文探究了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4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50 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单双号做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5 例。对照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42~70 岁,平均年龄(56.34±5.26)岁;体质量指数22~25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01±0.67)kg/m2;ASA 分级:其中Ⅰ级、Ⅱ级、Ⅲ级分别9、12、4 例。实验组男13 例、女12 例;年龄43~71 岁,平均年龄(57.11±6.20)岁;体质量指数22~2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57±0.85)kg/m2;ASA 分级:其中Ⅰ级、Ⅱ级、Ⅲ级分别10、12、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80 岁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者;术前心肺功能正常者;愿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合并全身感染疾病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精神障碍者;长期药物禁忌证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全身麻醉,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进入手术室后监护心电,静脉注射0.1 mg/kg 咪达唑仑、2 μg/kg 芬太尼、2 mg/kg 丙泊酚与1 mg/kg 维库溴铵进行诱导麻醉,待患者睫毛反应消失后行正压通气。术中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维持肌松时间断性注射维库溴铵。实验组行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术前麻醉方式与对照组一致,进入手术室后监护好心电,取L2~3间隙做穿刺点,头向置管4 cm,成功后注入4 ml 利多卡因(2%),观察无异常后注入12 ml 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溶液,将麻醉平面控制于T3,术中每50 分钟加7 ml,起效后行全身麻醉操作,做好诱导麻醉与麻醉维持。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效果、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认知功能评分、发症发生率。①分别于插管时、切皮时、拔管时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动脉压及心率。②麻醉效果判定标准:耐受性较好,且肌松显著,术中没有不适为优;术后疼痛感较轻,且可耐受,肌松效果好为良;有强烈的疼痛感,肌松不佳,需要应用镇痛药物进行手术为差[4]。,麻醉优良率=优率+良率。③认知功能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为工具进行评分,分数0~30 分,分数越高表示认知功能恢复越好[5]。④并发症包括认知功能障碍、术后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血压异常、延迟苏醒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插管前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插管时、切皮时、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aP<0.05;1 mm Hg=0.133 kPa
2.2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实验组优20 例、良4 例、差1 例,麻醉优良率为96%;对照组优12 例、良6 例、差7 例,麻醉优良率为72%;实验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P<0.05)。
2.3 两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实验组睁眼时间(4.91±1.00)min、拔管时间(7.88±1.50)min 短于对照组的(10.05±2.50)、(14.01±5.00)min,认知功能评分(29.81±0.85)分高于对照组的(25.04±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1 例、苏醒期躁动1 例、血压异常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对照组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2 例、术后恶心呕吐3 例、苏醒期躁动2 例、血压异常3 例、延迟苏醒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4%。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9,P<0.05)。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癌症,属于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而直肠癌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结合化疗与放疗为辅,特别是手术治疗直肠癌应用最为广泛,即能提高生活质量,也能提高生存率[6]。而在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中麻醉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手术质量。
以往直肠癌根治术多采用全身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及呼吸道吸入等方式注入到体内,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全身麻醉后,患者会出现神经消失、反射抑制、全身痛觉消失、骨骼肌松弛等[7]。全身麻醉虽有显著的麻醉效果,但其易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是指对硬膜外间隙进行麻醉阻滞,即将硬膜外腔注射麻醉药物,对脊神经根产生阻滞作用,对相应的区域产生麻醉[8]。当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联合后可以将以上两种麻醉措施的优点相结合,能最大限度地稳定直肠癌根治术中患者生命体征,从而提高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同时,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联合后可以发挥较佳的药理作用,减少药物副作用与用药剂量,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插管时、切皮时、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交感神经进行阻滞,激活迷走神经兴奋性的同时保证麻醉效果,减轻应激反应的同时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此外,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可以进一步提升麻醉效果,保持生命体征平稳性,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使其可以快速代谢,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减轻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有效提高认知功能,提高麻醉安全性[9]。
综上所述,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即能提高麻醉效果,又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麻醉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