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因素与应对策略

2021-02-07 05:30龚慧敏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7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果音乐教育应对策略

摘要: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教育。课堂教学中通过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与热爱,进而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对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我们又如何提升课堂效果与质量呢?本文将依次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应对策略

在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的出台主要是实现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另一方面是聚焦突出问题,明确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迈进新台阶。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之后,陆陆续续有关美育的政策相继出台,足以说明国家对美育发展的看中程度之高。

美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教育促进美育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构或该表受教育者音乐文化水平的活动。它不仅包括学校音乐教育,也包括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狭义的音乐教育是指学校音乐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教育活动。[1]

一、研究现状述评

(一)重理论,轻实践。音乐教育发展初期,是传统音乐教育或主体中心观,教师完全控制整个教学流程,学生成为某种文化的继承人,并且专门进行知识传递的机构——学校也随之产生,教师专注传授理论知识,以完成教学目的作为行动指南,对于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接受效果如何等一概不论,在时代的演变下,这种教学思想有所改观。[2]

(二)重讲课,轻感受。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而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作品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教师将自己对于音乐的认识与感受以语言表达形式传输至学生大脑中,学生被动接受间接经验,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通常会对于作品进行截取,让学生无法体验完整得到音乐作品,并提出教师课堂教学中少讲,让学生自己聆听音乐、感受音乐。[3][4]

二、影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因素

(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差异性

中小学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特征: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可变性、互补性。小学生在本阶段从具象性思维往抽象性思维转变,感知能力在不断得到提升,但注意力还是存在不够集中的现象,容易混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音符形状与其时值。身体骨骼的发育为实际操作乐器提供基础条件,并且小学生喜欢参与音乐活动与游戏,在体验中协调四肢的灵活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用耳朵聆听音乐,用动作表达音乐的能力。中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得到发展,同时已经能自觉锻炼意志,情感表达上相比小学时期更加丰富,个性也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那么良好的课堂效果的呈现与明确的教学目标之间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音乐的教学目标中,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一堂中小学的常规课堂中,要想同时实现三个方面目标是具有挑战性的,也正因为这样,使得教师在教学目标上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计划性。

(三)教学形式的枯燥化

根据音乐教育的性质,它是一个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的教育活动。但许多中小学的音乐课依旧以“讲课”作为课程的主要形式,教师以语言描绘作品,通过华丽的辞藻让学生感受音乐,这样的形式与音乐所倡导的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之间存在差异,好的作品都是教师讲解下的理解,而非学生的直接经验,因此歌曲的学习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四)师生关系的轻视度

音乐课学科教学的特点是集知识性、趣味性、情绪性、情景性为一体,注重音乐情感的感受与体验,从而进一步理解音乐、创造音乐。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器乐教学等都应在一种温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当课堂上一位面无表情的教师在钢琴前教唱歌曲,即使演唱水平再高,也激不起学生热爱歌唱的兴趣、增加对音乐课的喜爱程度;但当一位和蔼可亲的教师在课上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欢笑,相信没有一位孩子会不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

(五)教师语言的单调性

在音乐的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身体容易动来动去,归根到底,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教师语调毫无起伏、语速忽快忽慢、语言表达上过于理性等,除了口头语言之外,教师的肢体语言、书面语言也是教师容易忽略的部分,如何在举手投足之间使教师充满魅力,肢体语言怎么描绘能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些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可以产生良好效果的。

三、提高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应对策略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关注到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歌唱过程中,我们的坐姿要规范,腰挺直,人坐在凳子的1/3处,双手自然的搭放在大腿上等。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朝一夕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当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意识,能夠自主调控自身行为时,课堂的效果也便不知不觉中得到转变。

(二)增加学生学习体验

过于关注纪律,让原本一些可以自由、开放的音乐学习氛围受到约束,也使得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机械化的完成本堂课的学习。对于有效课堂来说,应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学生出发,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喜爱程度以及投入程度,比如: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设定音乐问答,开展团队竞争等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让学生身心愉悦的参与进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突出审美性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教育实行的理念,凸显出审美在音乐教育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常态教学中,教师的讲已经大于作品的听,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美”的灌输,而非“美”的体验,因此,音乐教育的过程更强调审美,建立在学生对于美理解的基础上,多听多看多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能力。

(四)注重教师素养能力的提高

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是有扎实基础知识与技能、开阔的教学视野、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考量后,制定出一堂有趣且有益的音乐课,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五)采用绩效考核制度

教师是课堂的教学者、组织者、管理者,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领域工作了许多年的教师来说,常常会出现教学厌倦期,将课堂教学流程形成自己的一套模式,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相同的教学,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通过一定程度上的外部刺激,以此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度。

时代变迁,观念转变,新形势下,人们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本文分析影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并结合相关教学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性对策,希望给在真实教学中的教师们一定程度上的建议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咏北,王北海主编.新编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梅.让音乐课堂“动”起来——对“音乐实操课”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2,No.216(06):8-12.

[3]刘大多.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J].中国音乐教育,2016(07):45-49.

[4]任恺.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问题及标准的多维度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6(08):4-8.

作者简介:龚慧敏,女,1999年3月,湖南省湘潭县,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效果音乐教育应对策略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字逻辑电路》教学改革研究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妙用提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