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工业以及交通经济发展,意外事故逐渐增多,颅脑外伤较为常见,该病发生后,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严重,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日常工作,因此,需使用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来改善这一问题,本次对照实验中,探究了阶段式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8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方法检查后确诊为颅脑外伤,需接受手术治疗,同时,患者在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无精神类病史、肝肾功能障碍、严重脏器疾病等情况,家属知情并已在相关同意书中签字。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43.39±3.64)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应给予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在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做好详细记录,并围绕环境护理、家属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等方面开展常规护理工作[1]。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增加阶段式康复护理。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所需恢复时间较长,一般可将其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脑水肿期、病情稳定期及恢复期,应针对3个阶段不同的病症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①脑水肿期。由于手术的影响,脑部水肿情况比较严重,虽然意识相对较为清醒,但风险性也较高。护理人员在该阶段中应以自身为主体,为患者开展被动式康复训练[2]。协助患者保持“功能位”,将患者上肢以50°、15°、40°的角度进行外展、内旋、屈曲,分白天、夜间实施,白天每间隔2 h活动1次,夜间每3 h活动1次,同时护理人员在协助患者活动上肢时也应活动其手指。随着早期被动康复训练的逐步推进,应对其开展被动的四肢训练,主要围绕肩关节、膝关节、肘关节、指关节等部位,护理人员应保持动作轻柔、缓慢,不可急功近利,应循序渐进[3]。②病情稳定期。a.按摩: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已逐渐稳定化,风险性降低,但由于病情较为严重,依然需卧床静养,由于长期卧床,患者肢体血液循环不畅,极有可能会出现压疮等并发症,对此护理人员应定时对其进行按摩,主要围绕上下肢、患侧脑部等,保持轻柔的动作,15 min/次,2次/d。除人工按摩外,还可适当增加针灸、电刺激等疗法[4]。b.心理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的影响下,患者病症情况严重,个别患者甚至存在濒死感,对于此类情况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方面的干预,鼓励患者不要害怕,可引导其回忆美好的过去或憧憬未来,或者可使用音乐疗法、注意力转移法等促使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同时,也应加强与家属间的交流,让其不要担心,并向家属讲解患者术后注意事项。c.主动康复训练:随着康复护理工作的深入以及患者的恢复,在病情稳定期应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护理,可于病床上保持座位,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坐起、躺下、翻身等简单动作;还应教授患者康复训练时的呼吸调整方法[5]。主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提高警惕,保持严谨的风险防范意识,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开展康复护理工作。③恢复期。在到达恢复期时,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均得到了不错的改善,能够自行下床,自理能力较之脑水肿期、病情稳定期均较优[6]。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恢复期康复训练计划,如每天均可进行上下楼梯、行走方面的锻炼,并关注患者的呼吸、面色等情况;同时要重点锻炼其上肢功能,逐步恢复自行进餐、洗漱等日常基本功能。在患者已达到出院标准后,护理人员应嘱咐家属、患者谨遵医嘱,并做好随访、上门方式规划。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评分、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FMA评分对患者上肢、下肢功能进行评分、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评分对比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及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对比,aP<0.05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现1例肺部感染,1例应激性溃疡,1例压疮,并发症发生率为8.82%;对照组出现2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应激性溃疡,1例口腔感染,2例压疮,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病症,具有极高的风险性,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据分析,颅脑外伤的诱发因素多为暴力或其他意外情况,使得患者部分神经系统受损,并会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几乎所有患者在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障碍,对此需使用早期康复训练进行干预,以改善其预后生活质量,降低对家庭的依赖[7,8]。本次对照实验中,对观察组术后颅脑外伤患者实施了阶段式康复护理,按照患者术后情况大致分为脑水肿期、病情稳定期及恢复期三个阶段,并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均制定了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将康复训练逐步由被动训练转变为患者主动训练,通过实验结果来看,护理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及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阶段式康复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工作中有极高的价值,适宜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