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求安,周仲瑜,王刚,许明军,杨坤,张琼
[1.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十堰 442000;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武汉43006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属于一种慢性侵蚀性关节炎,病情主要包括活动期(急性和慢性活动期)和缓解期,交替出现。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服用慢作用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病情。患者病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反复急性发作,并且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很难坚持服药,引发残疾[1]。RA主要采用非甾体类、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是首选药物,美洛昔康属于一种非甾体药,临床中常联合抗风湿病药治疗RA[2]。RA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温针灸首见于《伤寒论》,具有针与灸的双重作用,在治疗寒凝经脉和气血痹阻导致的虚证、寒证、痛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优势是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3-4]。本文旨在回顾性观察温针联合美洛昔康治疗急性R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为治疗急性RA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和湖北省中医院就诊的急性RA患者102例,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和美洛昔康组,每组51例。联合组中男20例,女31例,平均年龄(43±11)岁,平均病程(8.2±2.2)年;美洛昔康组中男22例,女29例,平均年龄(43±11)岁,平均病程(8.1±2.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关于急性 RA的诊断标准[5];②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糖尿病、心脏病以及高血压患者;②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③对本文研究药物过敏患者;④精神异常患者;④关节畸形患者。
两组治疗前均给予碳酸钙D3、叶酸和胃黏膜保护药治疗。
给予口服美洛昔康治疗,剂量为每次15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24周。
在美洛昔康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针治疗。主穴取肝俞(双)、肾俞(双)、脾俞(双)、气海、关元、足三里(双),配合患者关节病变部位并按照循经取穴的原则增加配穴,如膝关节取患侧血海、阳陵泉、内膝眼和犊鼻,肩关节取患侧天宗、肩贞和肩俞;髋关节取患侧承扶、环跳和秩边。选用长30~50 mm毫针,采取指切进针法快速进针并得气,主穴采用提插补法,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4周。
3.1.1 抗氧化相关指标检测
采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静脉血 5 mL,置于一次性真空无抗凝剂的采血管中,使用转速为1 000 r/min的离心机,离心处理20 min,分离血清,在﹣20 ℃环境中保存,待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人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
3.1.2 相关血液指标检测
采用全自动血沉分析仪检测红细胞沉降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和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
3.1.3 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指数、20 m步行需要时间和晨僵时间。
3.1.4 关节功能评分
采用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评估患者关节功能评分,主要包括疼痛(5项内容)、关节僵硬(2项内容)和日常活动(17项内容),分数越低说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得越好。
痊愈: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恢复到正常水平,经过影像学检查患者痊愈。
显效: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受到限制,经过影像学检查患者有好转。
有效:疼痛逐渐消失,关节活动有轻度限制。
无效:疼痛未见改善,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像学观察未见改善。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治疗前后抗氧化相关指标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MDA、SOD、TAOC和RO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DA和RO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SOD和TAO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 MDA和 ROS水平均低于美洛昔康组(P<0.05),而SOD和TAOC水平高于美洛昔康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抗氧化相关指标比较(每组51例)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抗氧化相关指标比较(每组51例)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MDA(µmol/L) SOD(U/mL) TAOC(µmol/L) ROS(µ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美洛昔康组 4.44±1.18 3.17±0.891) 82.33±11.77 120.27±12.691) 2.88±0.35 3.09±0.201) 3.53±0.30 3.03±0.211)联合组 4.46±1.20 2.65±0.201) 82.60±11.26 163.77±16.681) 2.89±0.38 3.33±0.561) 3.52±0.32 2.78±0.101)t值 0.085 4.071 0.118 14.820 0.138 2.882 0.163 7.676 P值 0.933 0.001 0.906 0.001 0.890 0.005 0.871 0.001
3.4.2 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和CRP水平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和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和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美洛昔康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和CRP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和CRP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红细胞沉降率(mm/h) 类风湿因子(IU/mL) CRP(IU/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美洛昔康组 51 73.30±7.73 52.77±17.011) 172.22±10.62 92.22±12.151) 87.33±9.79 56.92±10.171)联合组 51 73.23±7.93 34.14±3.681) 171.15±10.96 69.32±19.151) 87.55±8.56 31.77±4.661)t值 - 0.045 7.645 0.501 7.211 0.121 16.060 P值 - 0.964 0.001 0.618 0.001 0.904 0.001
3.4.3 两组治疗前后肿胀指数、20 m步行需要时间和晨僵时间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前关节肿胀指数、20 m步行需要时间和晨僵时间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肿胀指数、20 m步行需要时间和晨僵时间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关节肿胀指数、20 m步行需要时间和晨僵时间均低于美洛昔康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肿胀指数、20 m步行需要时间和晨僵时间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肿胀指数、20 m步行需要时间和晨僵时间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肿胀指数(分) 20 m步行需要时间(s) 晨僵时间(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美洛昔康组 51 10.55±3.22 3.88±1.261) 25.38±8.62 15.59±4.271) 121.66±30.50 42.66±12.451)联合组 51 10.96±3.65 1.39±0.481) 25.80±9.12 10.87±2.701) 123.55±30.85 17.77±5.101)t值 - 0.602 13.190 0.239 6.672 0.311 13.210 P值 - 0.549 0.001 0.812 0.001 0.756 0.001
3.4.4 两组治疗后关节功能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治疗前各项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关节僵硬和日常活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疼痛、关节僵硬和日常活动评分均低于美洛昔康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疼痛 关节僵硬 日常活动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美洛昔康组 51 8.62±1.22 5.25±0.961) 5.15±1.17 3.28±0.981) 42.26±6.66 38.55±4.261)联合组 51 8.22±1.55 3.33±1.051) 5.25±1.10 1.15±0.761) 41.85±6.26 20.15±2.861)t值 - 1.448 9.638 0.445 12.270 0.320 25.610 P值 - 0.151 0.001 0.657 0.001 0.749 0.001
3.4.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5可见,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2%,明显高于美洛昔康组的 76.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29,P<0.0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类风湿关节炎不论病程长短,及早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能降低其致残率,控制患者病情活动,有助于防止、延缓患者病情,也是治疗急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7-9]。相关研究指出,活动期病情不容易控制,因此患者致残率较高[10-12]。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治疗主要是为了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患者病情,避免患者软骨破坏,从而保护患者关节功能,降低患者致残率[13-15]。中医学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主要是正气亏虚、腠理不密,导致患者机体防御功能降低,风寒湿热乘虚而入,痹阻肌肉、骨节、经络,引起气血运行不畅[16-19]。本虚标实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机,本虚主要表现为气血、阴阳、脏腑亏损,标实主要表现为外受风寒、湿热[20-22]。
美洛昔康能抑制环氧酶分泌,从而对前列腺素产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是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药物[23-24]。阮锋等[25]研究指出,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非甾体药物,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针灸对机体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通过对局部进行刺激,能提高其局部表皮以及真皮下的温度,对强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有增强作用[26]。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有关。SOD属于一种抗氧化酶,对生物体内的超氧阴离子等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作用[27];TAOC间接反映其清除自由基能力;ROS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氧化压力过剩,机体中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MDA是脂质过氧化过程的主要产物,其水平高低能评估机体受氧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28-2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MDA、ROS水平降低,SOD、TAOC水平升高,说明温针联合美洛昔康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周旻庆等[30]研究也指出,针灸能减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氧自由基,降低MDA水平,提高SOD活性,有助于氧自由基的清除,从而起到抗氧化作用。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美洛昔康属于烯醇酰胺类抗炎药,对环氧酶-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美洛昔康的抗炎、镇痛作用显著[31]。本文研究显示,联合组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CRP水平降低,说明温针联合美洛昔康能降低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CRP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炎症水平。陈倩倩[32]研究指出,美洛昔康能降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CRP水平,本文研究结果与其研究结果一致。针灸能调节局部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从而缓解患者局部炎症反应,降低炎症介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33-34]。本研究指出,联合组肿胀指数、20 m步行需要时间、晨僵时间降低,说明温针联合美洛昔康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本文结果中联合组疼痛、关节僵硬、日常活动评分降低,说明温针联合美洛昔康能改善患者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朱艳等[35]研究结果显示,针灸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说明温针联合美洛昔康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综上所述,温针联合美洛昔康治疗急性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降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CRP水平,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关节恢复,提高治疗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