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痛点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21-02-05 09:25
光明中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痛点

王 田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其病因主要为椎体受到牵拉而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供血,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西药在该病治疗方面疗效有限,而中医则独具优势。中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经验丰富,且疗法众多,近年来激痛点推拿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可作为颈椎病针刺疗法的辅助治疗技术,为进一步探明该联合疗法的实践效果,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对比分析了针刺+激痛点推拿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针刺组和激痛点推拿组,各30例。X线片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加激痛点推拿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0岁,平均(59.11±8.42)岁;病程1~5年,平均(2.49±1.21)年。针刺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1~70岁,平均(59.72±8.64)岁;病程1~5年,平均(2.59±1.14)年。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伴有颈性眩晕;发作期眩晕;近4周内未接受相关治疗;X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管矢状径狭窄;无颈部外伤史、手术史;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颅内占位、耳/源性、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眩晕;肝肾功能严重衰竭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活血通络药物、领枕牵引疗法等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刺组增加针刺治疗:取俯卧位,一次性毫针(0.3 mm×40 mm),对针刺点穴位进行消毒处理,快速点刺、浅刺风池、风府等双侧穴位,不留针;随后对双侧肩井、颈百劳、百会、阿是穴进行直刺针刺(15~20 mm)治疗,得气后留针半小时,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1次/d,每周治疗5~6次,1周为一个疗程。针刺加激痛点推拿组在针刺组基础上增加激痛点推拿治疗:治疗前确定患者压痛点,同时观察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病变位置,常见位置为斜方肌、胸锁乳突肌锁骨支、枕下肌群等,操作者用手指按压这些部位,出现强烈疼痛感,且疼痛向四周扩缩,表明该位置为激痛点,随后用记号笔或碘伏标记;采用刚柔并济的推拿手法对激痛点进行推拿;指尖按压枕下肌群,再旋扳手法; 采用指压、揉按、拿法进行斜方肌1、2、3号位等常见激痛点推拿;点按、揉捏胸锁乳突肌锁骨支反局部压痛点;最后采用叩击、拍法方式按摩斜方肌、胸锁乳突肌锁骨支、枕下肌群,结束操作;每次治疗约为30 min,1次/d,每周治疗5~6 次, 1周为一个疗程。2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 超声监测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观察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管内径和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化。

1.4.2 颈性眩晕评分参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分值0~30分,分数越高表明颈性眩晕症状越轻,功能越好[2]。

1.4.3 临床疗效评估2组患者2个疗程结束后,参照《中医病证诊疗常规》评估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麻木、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可在劳累后出现轻度症状;有效:患者眩晕症状显著改善,麻木、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均有改善,劳累后出现症状加重;无效:各症状均无改善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椎动脉超声检测结果比较针刺加激痛点推拿组治疗后椎动脉血管内径和平均血流速度显著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比较激痛点推拿组治疗后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疗效比较针刺加激痛点推拿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针刺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2组患者椎动脉超声检测结果比较 (例,

表2 2组患者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比较 (例,

表3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诱因复杂,但是在现代生活与工作方式下,该病发病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低龄化显著,但其临床治疗较为棘手,该病病势缠绵,极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痛苦。该病可引起以恶心、眩晕、平衡感异常等症状,其极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而需尽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西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各类理疗手段、扩血管和改善微循环药物为主,但是疗效不理想,长期服用毒副反应较大,因而多建议患者联合中医疗法,从而更好地提升临床疗效[4]。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及技术较为多样,如针刺、推拿、外敷、熏蒸、拔罐、中药内服等,但是存在见效慢、疗程长等不足,因而这些治疗技术也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5]。现代中医学研究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不仅存在颈项部的疼痛,同时也可放射至肩部,甚至达到肩部以下位置,按压这部分区域可以找到多个压痛点,而结合影像学图像可见,压痛点位置可见软组织及椎体关节的异常,提示可以从压痛点入手,找到强烈疼痛感,且疼痛向四周扩缩的激痛点,然后对于激痛点进行推拿手法干预,疏通压痛点经脉,改善肌肉筋结,调节颈部肌力的平衡,进而促进椎动脉型颈椎病患椎体力学失衡的改善,从根本上解决椎-基底动脉缺血的问题[6]。本次研究也发现激痛点推拿组治疗后椎动脉血管内径和平均血流速度显著高于针刺组,可知增加激痛点推拿组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椎-基底动脉狭窄,增加血流量,并提升血流速度,进而真正改善缺血问题。同时,本次研究发现,激痛点一般位于斜方肌1、2、3号点,胸锁乳突肌锁骨支等位置,局部往往存在颈部关节囊粘连、椎体牵拉失衡等问题,而对激痛点按摩可促进关节粘连松解、活血化瘀,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促进颈部肌群的功能改善,使颈部肌群恢复正常功能,帮助颈椎达到力学平衡。此外,针刺疗法可以振奋人体阳气、活血通络、消肿祛瘀,进而使筋脉尽得濡养,进而改善眩晕等症状[7]。激痛点推拿相关文献报道也显示,该疗法应用于针刺疗法基础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症状改善尤为显著,较单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可提升5~10分[8]。本次研究也发现,激痛点推拿组治疗后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针刺组,可知联合激痛点推拿可更好地促进颈项部功能改善,减轻颈性眩晕症状,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针刺加激痛点推拿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针刺组,提示在总体疗效方面,增加激痛点推拿效果更好,该联合疗法值得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激痛点推拿,可进一步提升颈性眩晕改善效果,并可促进椎动脉血管狭窄和血流速度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痛点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各种模式都有痛点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解决食材配送痛点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