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连接蛋白在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2021-02-05 08:15白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细胞质细胞膜阳性率

白璐

ILC 为临床上常见的乳腺恶性上皮性肿瘤,发病率仅低于IDC,在浸润性乳腺癌样本总量中所占比例为5.0%~15.0%。与IDC 比较,ILC 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表征缺乏特异性,尽管IDC 患者很少出现淋巴转移,但容易向肺、骨、子宫等处转移。临床早期、准确诊断ILC,是拟定临床治疗方案的重要基础。但在组织学形态上部分IDC 与ILC 易混淆,故而选择适宜的化学标记物进行检测,是临床鉴别诊断IDC 与ILC的关键[1]。E-钙粘蛋白(E-cadherin)、P120 均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辅助鉴别指标,在IDC 内两者均表达,但在ILC 内前者表达缺失,后者多表达于细胞质中。但约有10%的ILC 患者会出现E-cadherin 表达,部分时P120 定位难度高的情况,故而继续利用新标记物辅助鉴别诊断IDC 与ILC。现已证实,多种细胞增殖、转移及转移过程中均有Wnt 信号通路的参与,β-连接蛋白为Wnt 通路内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在调整细胞间粘附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本文主要探究其在IDC与ILC 内的表达情况,解读其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2018 年4 月~2019 年8 月行手术切除术的60 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均因发现乳腺肿块就诊入组。结合浸润性不同分为IDC组(35 例)、ILC 组(16 例)和IDC+ILC 组(9 例)。IDC组年龄31~64 岁,平均年龄(44.7±6.5)岁。ILC 组年龄30~62 岁,平均年龄(45.1±5.7)岁。IDC+ILC 组年龄31~65 岁,平均年龄(45.7±6.5)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组织标本,使用10.0%福尔马林溶液予以常规固定,石蜡包裹厚度为4 μm 的切片。免疫组化技术采用EnVision 两步法,严格依照说明书对标本做染色处理。β-连接蛋白、E-cadherin、P120 均来源于兔抗人多克隆,水浴枸橼酸对抗原进行修复处理,阳性对照均选定为乳腺正常导管上皮细胞。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析比较β-连接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与IDC 内的表达情况,β-连接蛋白于ILC 内的表达情况,并分析β-连接蛋白与E-cadherin及P120 表达情况的相关性。判断染色结果:正常机体中,β-连接蛋白于细胞膜上表达,当观察到细胞膜呈现出黄或棕黄染色时被判定为阳性细胞;β-连接蛋白异常表达的场所有细胞质及核内,将质与核显黄或棕黄染色时判定为阳性。E-cadherin、P120 均表达在细胞膜或质内,阳性时细胞膜或质呈黄或者为棕黄色。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β-连接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与IDC 内的表达情况 60 例患者癌旁与瘤体内残存的正常乳腺组织中,β-连接蛋白在上皮细胞膜上表现出连贯的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00.0%(60/60)。IDC 组中,22 例患者的β-连接蛋白在细胞膜上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2.9%(22/35),其他13 例表现为细胞质与核内棕黄色染色的异常表达,阳性率为37.1%(13/35)。IDC+ILC 组中,5 例患者的β-连接蛋白在细胞膜上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5.6%(5/9),其他4 例患者表现为细胞质与核内棕黄色染色的异常表达,阳性率为44.4%(4/9)。IDC 组和IDC+ILC 组的β-连接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β-连接蛋白于ILC 内的表达情况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ILC 组与IDC+ILC 组患者ILC 内β-连接蛋白的表达情况,ILC 组16 例患者β-连接蛋白均表达为阴性,即提示该类免疫组织标记物的阳性表达缺失,阴性率为100.0%(16/16)。但是与IDC+ILC 组9 例患者的ILC 成分内和IDC 及生理状态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相比较,β-连接蛋白表达显著缺失,阴性率为100.0%。ILC 组与IDC+ILC 组ILC 成分内β-连接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C 组细胞质/核异常表达率为37.1%(13/35),IDC 组和ILC组的β-连接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β-连接蛋白与E-cadherin 及P120 表达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60 例患者乳腺癌癌旁与残存的健康乳腺组织上皮内,E-cadherin 与P120 均呈现出连贯的细胞膜染色强阳性,阳性率均为100.0%(60/60);在IDC 组35 例与IDC+ILC 组9 例患者IDC 成分内,E-cadherin与P120 都表现为连续性的细胞膜染色强阳性,阳性率均为100.0%。经分析发现,E-cadherin、P120 与β-连接蛋白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994、0.872,P<0.05)。但是在ILC 组16 例与IDC+ILC 组9 例患者ILC 成分内,E-cadherin 的表达程度均有不断弱化趋势,甚至出现缺失,与β-连接蛋白缺失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987、0.925,P<0.05)。但是与在IDC 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上的表达形式不同,在ILD 与混合型癌并发的病例内P120 均呈现为细胞质棕黄色染色,β-连接蛋白表达缺失,两种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β-连接蛋白在IDC 组和ILC 组的表达情况比较[n(%)]

表2 不同标记蛋白在ILC 与混合型癌ILC 成分内表达情况比较[n(%),n=25]

3 讨论

ILC 是仅次于IDC 的第二个常见病理学类型,IDC、ILC 在分子表型、细胞学形态与生物学属性方面均存在差异,故而患者预后固然有别。肿瘤细胞失去粘附力、呈印度列兵样或环绕导管靶环样罗列生长及缺乏显著管腔等是ILC 的主要病理改变[3]。在临床上,乳腺癌是一个异质性肿瘤,同类或同一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形态也可能存在较明显区别,临床实践中不乏一些有小叶表征的IDC,其在组织结构、细胞样态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相似性,该类IDC 腺癌瘤体偏大,可促成微小型的巢团,但依然会表现出丧失粘附性的细胞样态,和经典的ILC 精确区分难度较大[4]。

E-cadherin 表达缺失为ILC 的特异性表征,E-cadherin 水平下降会诱导细胞之间粘附性衔接降低、极性弱化,细胞由上皮样转型成间质样,以上改变为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一种重要标识[5]。E-cadherin 下调所诱导的EMT 对细胞迁徙过程有促进作用,强化细胞的迁徙能力,诱发转移过程。相比之下,ILC 根容易朝远处转移,并且常见的转移位置和IDC 存在差异,以骨、胃肠道、卵巢等较为常见。当下临床多结合E-cadherin 与P120 表达情况辨识IDC 与ILC,在IDC内以上两种标记蛋白均呈现为细胞质着色,但在现实操作中很难准确判断E-cadherin 的表达程度,并且在人工操作因素干扰下很难能区分P120 在细胞膜或质上的着色状况[6]。鉴于以上情况,国内外诸多临床学者均在寻觅一个新标记物鉴别诊断腺癌。

β-连接蛋白为Wnt 通路内一种重要的活化因子,现已证实该因子参与胚胎发育、器官生长及肿瘤发生发展诸多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当Wnt 通路被活化时,β-连接蛋白无法降解并被整合至细胞核内,和转录因子互为作用并驱动转录过程,对部分基因表达过程起到一定调控作用,同时诱导肿瘤疾病的发生过程。β-连接蛋白也是机体内一种粘附因子,在E-cadherin与catenin 蛋白衔接过程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对组织结构完整度与极性均起到一定维护作用[7]。本次研究中,在健康乳腺组织内β-连接蛋白均呈强阳性表达,于IDC 内虽然所有病例均表现β-连接蛋白阳性表达,但DC 内细胞质/核异常表达率为37.1%,提示乳腺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可能有Wnt 通路的参与作用。ILC 组与IDC+ILC 组ILC 成分内β-连接蛋白整体表达为阴性,且E-cadherin 表达缺失合并P120 细胞质表达,原因可能是E-cadherin 突变进而丧失和β-连接蛋白的衔接能力导致的,相关分子机制需深入探究[8]。

综上所述,在乳腺IDC、ILC 内β-连接蛋白表达水平有别,可以作为临床鉴别诊断的依据之一。

猜你喜欢
细胞质细胞膜阳性率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动物细胞里的成员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济源示范区猪增生性肠炎血清学调查分析报告
游戏教学法在《细胞质》一轮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细胞膜色谱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高中生物细胞质作用研究
细胞质在玉米配子和合子生活力选择中的作用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