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发展史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传承,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数学文化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开始得到渗透,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现、发展、创新过程,并通过激励,鼓励学生树立“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数学不只作为计算的工具,而是作为每个人应有的素养,代代相传,一代更比一代新。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或许就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所应永远追求的一种境界。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一、历史文化与数学课堂
历史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是确定的,而不是虚拟的,它能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一边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边学习探究其中的数学知识,这种在历史文化中学习数学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了解祖国历史文化的同时,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何乐而不为呢?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的书写演变,引领学生回顾分数的发展历程,并通过认识算筹了解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惊人智慧,从而感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避免一些机械的习题练习,可以渗透有关圆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在圆的文化内涵中,巩固圆的有关概念。两千多年前墨子记载“圆,一中同长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读懂古人心中“一中同长”是什么意思,实质上让学生在数学文化中巩固圆心、半径、直径的有关定义;《周髀算经》所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如下左图),让学生了解古代圆的来历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外方内圆的情况下,圆的直径与正方形的边长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如下右图),在孩子们了解它的寓意的同时,猜想阴阳太极图的画法,从而去探索里面的圆和外面的圆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这一哲学命题的文化含义,可谓尽显圆的魅力。数学史料与典故的相机呈现,给数学课堂注入了厚重的历史意蕴与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美学文化与数学课堂
中国的传统图案形象精美,纹样考究,运用多种对称、象形手段,表达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保护的巨大财富。例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先展示给学生一些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脸谱等吉祥图案,然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幅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当中,采用了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了解图案的来历和发展,品味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从而培养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课件,带领学生认识“黄金分割比”。出示著名塑像——维纳斯女神,她的下半身与全身之比接近0.618,给人一种和谐之美。回归自然生活的数学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文化之美,同时,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让孩子们感受、欣赏、体验美学文化,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无穷乐趣与价值。
三、德育文化与数学课堂
德育文化的渗透包含那些名人经历的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教学相关知识时,可以以名人经历作为向导,给学生介绍学科发展的历程,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古往今来那些杰出的数学家,让学生感受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对研究工作的热爱,让学生受到这些人物身上精神的引导,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德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也是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一个过程。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时,要向学生介绍有关圆周率的历史,可以大屏幕出示“祖冲之头像”:“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让学生们说完之后,老师强调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并且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让学生感受祖冲之在探索数学奥秘无比艰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又如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历法,认识平年、闰年,以及日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去了解《九章算术》等。设计这样的活动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背后涵盖的传统文化素材,领会其中的文化要素,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能够丰富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透过数学文化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及存在的问题,用数学语言去表达心中所想,提出心中所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下学习,使学生深刻感受数学之美,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双發现美的眼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动力以及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独特而有魅力的数学文化,做有文化的“数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