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的专书介绍模式

2021-02-04 07:53胡玉兰
文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胡玉兰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专书、文体、篇章、内容、思想、艺术形式等等方面。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专书特色,通过分析专书体例与序跋的形式,剖析专书的结构的形式,串联专书内容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术史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 专书

专书介绍,即对中国古代文学专著或编撰而成的集子给予介绍、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专书介绍包括对专书的形成历史、专书的作者、作者群、内容、形式、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专书介绍模式的合理设计,分步骤讲解,来培养学生的学术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本文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的专书介绍模式。

一.通过分析体例序跋,培养学生的学术史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有其形成的历史。或是经多年积累而成,如《诗经》;或是汇集多人之作形成,如《楚辞》;或是经一人多年创作积累而成,如《史记》。这些典籍都有其形成路径,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把文献形成的历史过程指明给学生,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史意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对专书形成史的介绍包括两部分,一为分析体例,二为分析序跋。

古典专著的序跋、体例内容丰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序跋、体例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专书的理解,而且可以了解该专著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分析体例。以四大《高僧传》为例。四大《高僧传》分别为:梁代慧皎的《高僧传》、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北宋赞宁的《宋高僧传》,明代如惺的。四大《高僧传》体例的变迁不仅蕴含佛教的发展历史,也蕴含了佛教学术研究的变迁。

梁代慧皎的《高僧传》将僧人分为10类,分别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忘身、诵经、兴福、经师和唱导。

《续高僧传》将僧人分为10类,并在《高僧传》的基础上做了调整,改神通为感通,亡身为遗身,诵经为读诵,合经师、唱导为杂科,另增护法一科。

《宋高僧传》将僧人分为10类: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声德。

《大明高僧传》将僧人分为3类:译经、解义、习禅。

从四大高僧传体例可看出,他们之间的沿革和变异关系。沿革的部分是各个时代僧侣的共同行为,如习禅、解义,这是僧侣日常的功课与行为。而变异的部分则表明佛教在特定时代所面临的独特问题。如《续高僧传》在《高僧传》的基础上,增设了《护法》科,此表明佛教在梁代以后的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大明高僧传》比前三传的分类要少得多,究其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佛教经过了唐代的高度发展繁荣,经历了唐武宗灭佛后禅宗因其便捷的修行方式而一枝独秀的历史。宋代以后,中国对佛经翻译行为逐渐减少,《宋高僧传》中记录3人,附录1人,共4人。《大明高僧传》中的译经,仅有元代1人,且所翻译的经典多为密教经典,这与元代崇奉喇嘛教是相一致的。

其次分析序跋。四大《高僧传》都有序,这四篇序既介绍各传的内容,又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因此,在分析体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序言中的内容,能够强化学生的学术史意识,以利于学生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如四篇序中对于佛教发展历史的叙述。

慧皎的《高僧传》卷十四说:“自汉之梁,纪历弥远。世涉六代,年将五百。此土桑门,含章秀起,群英间出,迭有其人。众家记录,叙载各异。”[1]523

唐代道宣《續高僧传》卷一说:“昔梁沙门金陵释宝唱撰《名僧传》,会稽释惠皎撰《高僧传》,……而缉裒吴、越,叙略魏、燕,良以博观未周,故得随闻成采。”[2]1

宋《宋高僧传》卷一云:“慧皎刊修,用实行潜光之目;道宣缉缀,续高而不名之风,令六百载行道之人弗坠于地者矣。爰自贞观命章之后,西明绝笔已还,此作蔑闻,斯文将缺。”[3]1

《大明高僧传》卷一云:“然僧史始于汉明,传灯远遡七佛皆终于宋。惟《神僧传》迄于元顺而止、明兴,太祖高皇帝开国以来,国家之治,超于三代。佛法之兴盛于唐、宋,独僧史、传灯诸书尚寥寥无闻,良可叹也!……予于庚子校刻前代金汤编,……自南宋迄今略得若干人,命曰《大明高僧传》”[4]901

这些序言的片段,勾勒了佛教的发展历史,也点名了前后的相继关系。从这片段中可以看出,梁代慧皎《高僧传》的首创之功,唐代道宣则有意为之续,宋代《宋高增传》则是续道宣之作,补充记录了唐代各个时期的高僧,而《大明高僧传》则更为自觉地补录宋代至明代的高僧,由此而形成了一部从汉代到明代的“高僧”大历史。诚如《大明高僧传》的编著者如惺所言“微言道韵高论良谟盈于简牍,作史者岂容己哉!故六朝庐山远公、唐宣律师宋赞宁辈乃修僧史及《高僧传》,各若干卷。”[4]P901这既是佛教发展历史的记录、也是“僧传”这种文体发展的学术历史。

以上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对重要专书的体例、序跋及其形成过程、流传过程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史观,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史意识,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二.通过剖析专书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一些专书的结构特色分明,在课堂教学中指引学生对专书的结构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的把握书籍的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例如《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极富特色的书,它以山、海为经纬融入了众多的传说、神话、风俗、动物、植物等等内容。假如引导学生先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再去细读文本,不仅提升学习效果,还可以借助《山海经》的结构来培养时间、空间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山海经》的结构进行分析之前,要先了解《山海经》的基本状况,然后再分析结构。

首先,通过总目录分析《山海经》的第一层结构。

《山海经》总18卷,共39919个字。《山海经》包括《山经》(5篇),《海经》(13篇)。

其次,通过篇章目录分析《山海经》的第二层结构。

《山经》《海经》分别按照顺时针的四方顺序编排。《山经》依次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即南、西、北、东、中顺时针的顺序。

《海经》包括:海外、海内、大荒、海内四部分。而这四部分也都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排列。1、《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2、《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外东经》3、《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4、《海内经》,单独成篇标题无方位。[5]目录P9

从《山海经》的篇章目录看来,各篇的次序依照地理位置:由南——东,由外——内,也就是南、西、北、东、中,顺时针的方向编排,再到中。总的来说,是由外——内的顺序。

复次、通过内容分析《山海经》的第三层结构。

《山经》内容的编排1、《南山经》:南山——南次二——南次三;2、《西山经》:西山——西次二 ——西次三——西次四;3、《北山经》:北山——北次二——北次三;4、《东山经》:东山——东次二——东次三——东次四;5、《中山经》:中山——中次二— 中次三——中次四——中次五——中次六——中次七——中次八——中次九——中次十——中次十一——中次十二[6]

《海經》内容编排如下:1、《海外南经》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某在某方……某在某方……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2、《海外西经》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某在某方……某在某方……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3、《海外北经》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某在某方……某在某方……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4、《海外东经》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某在某方……某在某方……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5《海内南经》海内东南陬以西者……某在某方……某在某方……。6、《海内西经》海内西南陬以北者……某在某方……某在某方……。7、《海内北经》海内西北陬以东者……某在某方……某在某方……。8、《海内东经》海内东北陬以南者……某在某方……某在某方……。9、《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有……有……10、《大荒南经》南海之外……有……有……。11、《大荒西经》12、西北海之外……有……有……。13、《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有……有……。14《海内经》东海之内……有……;西海之内……有……;南海之内……有……;北海之内……有……。[5]1

从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到,《山海经》的结构呈现程式化的特点,其众多内容正是通过这三层结构得以安排,展现。通过剖析结构,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山海经》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学习这种根据方位、顺逆时针的的思维模式,进而把这种思维模式迁移到写作实践中。

三.通过串联专书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之间相互关联,诸如文学与地理、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经济、文学与美学等。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把相关的知识点勾连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而提升相应的文学理论水平。

例如,文学创作中的“虚实”的关系是文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历史的真实与虚构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尤其凸显在历史演义类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如何向历史取材,又如何虚化使其不同于历史,而成为有审美内涵、蕴含作者情志的文学作品。把这个问题理清的最佳的办法就是通过对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者细节进行引申,而引申的办法就是把不同类型的专书内容进行串联、勾连,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相应的文学原理也会有更好的掌握。

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如“正统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反映三国兴亡”说等等,究竟是哪种,难成定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材料和线索,将有助于学生自己思考和判断,而不流从于人云亦云。

首先从小说的材料来源看,《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大部分是取自正史中的记录,属于“实”的部分。而对人物情感、语言、行动、心理的刻画则是在“实”的基础上的“虚”化。由实到虚这个过程,如何取材,如何展现正是文学理论的重要命题,通过串联不同专书中相关内容,来展现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理解《三国演义》的主题以及一些细节描写的虚实问题,有重要作用。

以《三国演义》中有关“传国玉玺”的相关描写为例。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有“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是日还宫,见何太后,俱各痛哭。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7]P15,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傍有军士指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于井中,……捞起一妇人尸首……项下带一锦囊。……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坚得玺,乃问程普。普曰:‘此传国玺也。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华阴,有人持玺遮道,与从者曰:‘持此还祖龙。言讫不见,此玺复归于秦。明年,始皇崩。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近闻十常侍作乱,劫少帝出北邙,回宫失此宝。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7]32

这两回中关于“玉玺”的描写看似可有可无,而实际在《三国演义》中却是一条重要主线,一种象征,皇统正朔的象征。为进一步说明此问题,可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相关的章节串联起来,让学生对正史中的关于“玉玺”的记录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玉玺”描写作对比。

《史记》中关于“玉玺”的记录“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8]362

《汉书》中关于“玉玺”的记录“初,汉高租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汉传国玺。……玺臧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9]4032

《后汉书》记载“丙午,赤眉君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10]32,“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讓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后在位七年。”[10]455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关于“玉玺”的描写是在正史记载的基础上敷衍而成,并进行了“虚化”的艺术处理。正史中记录,玉玺被元后摔倒地上,而《三国演义》中则加进了玉玺被摔坏后被修补后的样子,这正是在正史记载上的虚化和细化,使得正史中所记录的“玉玺”得以形象化和具体化。通过对比正史的记载与《三国演义》的文学描写,还可对《三国演义》的主题进行进一步思考。如“拥刘反曹”说的合理与不合理。如果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世袭制度来看,刘备与刘邦、刘秀同姓,他所建立的王朝可视为正朔,而从“玉玺”这一象征合法性的物件来看,获得“玉玺”既是皇权的合法象征,那么“拥刘反曹”说就可以商榷。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串联专书的内容,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水平。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的利用专书的特点,利用专书的内容,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帮助学生培养学术史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理论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如惺撰,大明高僧传[M].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正藏,第50册,第2062经.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1996.

[5]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6]朱玲.论《山海经》的叙述结构及其文化成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1-54.

[7]罗贯中著,刘世德,郑铭点校.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论如何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实践德育教育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