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丙珍
内容摘要:语言文字应用与思维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对语言规范运用的认知与体验过程,也就是其思维发展与提升过程,同时,思维提升的高度、宽度、深度反过来又增强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 思维提升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语言文字应用是语文素养最本质的体现,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其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认知,提升其对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思维活动中,我们一般讲的是三种普遍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亦称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具体形象来展开的思维过程,亦称直感思维,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思维;灵感思维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突然迅速发生的一种特殊思维形式,亦称顿悟思维或直觉思维,它具有突发性,与潜意思有关。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个体或群体思维的外化,思维又总是被语言所缠绕。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都体现着语言与思维的相辅相成,抓住学生在校期间集中学习中华语言文字这一重要阶段进行同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与思维提升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语文老师必须要做的功课。
一.思维提升是语言文字应用的内核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的反映。其特点是具有概括性、间接性。
(一)中学生的思维现状
中学生思维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日趋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升级,能基本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这就不难理解在语文考查的时候,往往都是考查学生的理解等级,在学生回答教学问题时,教学一线的老师都会强调:请不要照抄原文,学生需要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概括与分析,这一教学需求重视语言文字应用与思维的关系。
(二)语文教学思维作用于语言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都会表现在对语言文字应用的深浅上。只有思维提升了才能更好地、更加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学生思维的提升得益于语言文字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思维提升是实践中语言文字应用的深化,向更深的阶段发展。语言文字应用是思维提升的重要途径,当语言文字应用到炉火存青的地步,也就是自由调度思维深化过程。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语文教学需要学生达到系统化、逻辑化运用语言。这一要求,就需要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强调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开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伟人毛主席庞大的叙事与抒情风格。但这简短的三句诗,学生理解它需要借助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維让我们感知毛主席寒秋时节,正在橘子洲头独立远眺的意境与美感;逻辑思维更加让我们明白了诗化的语言结构,达到理解的深层。正常结构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语文教学中,借助思维训练之后,再去品读语言文字就不那么难了。
二.语言文字应用是思维提升的外化
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应用,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包括语言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建构等过程,以及对与之相关的语感经验调整和递进,语言的重组、补充、转换等。语言或言语是思维的符号载体,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即外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过程其实就表现为思维提升的外在形式。柏拉图认为“心灵在思想的时候,它无非是在内心里说话,在提出和回答问题时,思想就是话主,判断就是说出来的陈述”,华生也说:“思维与自言自语没有丝毫不同之处,他把思维完全看成是无声的语言”。可见,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思维越精确就越需要语言。语文教学,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应用,特别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来传达教材中的文学意蕴,表达教师自己或者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具体或形象地用语言把文本作者思维意图与教师思维意图外放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其自我思维的提升过程,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是思维提升最重要并且是最合适的物质载体,也是最恰当地思维提升外化与总结。
如写景状物散文朱自清《荷塘月色》开篇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然后重点向我们描绘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下的月色、荷塘的四周与忽想起江南采莲四个场景,在向学生讲述这篇文章时,学生也许会自觉不自觉遐想到自己家乡的荷塘,那是一片宁静。老师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光跟你家乡荷塘月色美景不同呢?学生就会寻着朱自清的笔触去感受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去寻找“这几天颇不宁静”的缘由,“不宁静”源于1927年革命处于低潮时期,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民主战士,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他深深地感到生活的惶惑矛盾、内心抑郁,始终无法平静。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得的复杂思维过程,朱自清这样的思维运作下才有了这样不用于学生家乡的荷塘月色。学生在从教师对文学文本作者行文思维的讲解中感受并提升自己的思维。
结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努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觉的感受并最终表达出情感,即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二次提升,即用自我语言表达贴合文学文本、贴合作者、贴合教师教学三者的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同步提升,所以语言文字应用和思维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李波.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文字应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29-30
[2]杨德民.试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779
[3]秦晓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2009(12):132-134
[4]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