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琴琴
[摘 要]统编教材创新了语文单元结构体系,按照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在每册语文教材中都特意设置了一个习作单元。教师要能够聚焦这些语文要素,注重习作单元各板块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在习作教学中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在读写互促中切实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习作单元;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4-0084-02
统编语文教材中习作单元自成体系,隐含着编者独特的编排意图和教学价值,为教师习作教学规划了路径,提供了教学支架。那么,在习作单元教学中,如何让习作单元中的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呢?下面主要以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习作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与体会。
一、聚焦语文要素,注重单元板块之间的联系
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是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阅读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选择典型事例,并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一)语文要素在单元板块间的分布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1.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2.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要在各个板块的学习中注重落实。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主要指向表达方法的传授,注重从阅读中学习表达。习作单元的课后练习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以为学生的单元习作奠定基礎。如《人物描写一组》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抓住语句感受人物特点,让学生从中学习不同片断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语文要素对单元习作的推进
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梯度地分布在单元各部分内容中,随着教学推进,逐步深入。学生们在精读课文中学习表达方法,在交流平台学习中总结表达方法,在初试身手中尝试运用表达方法,在习作例文中品悟,积累表达经验,在单元习作中运用表达方法习作,呈现习作成果,全面落实语文要素。
二、紧扣语文要素,在精读课文中学习表达秘妙
吴忠豪教授指出,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言能力,所有教学内容都应该遵循言语能力在实践中生成的规律。因此,要想让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在课堂得到有效的落实,教师就要能够从多角度出发,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紧扣语文要素精心选编的,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师要能够巧妙运用,帮助学生习得表达方法。
(一)读中品悟,习得“人物动作交替写”
读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紧扣语文要素,以读为主,学习品味,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使学生由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走向与作者共鸣,促进学生言语经验的内化。
如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摔跤》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想一想,在文中一系列关于摔跤的动作描写中,小嘎子和胖墩儿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师生交流中找到文本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词“猴儿似的”“一身牛劲儿”。)然后教师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小嘎子猴儿似的句子和胖墩儿一身牛劲儿的句子。教学“蹦、推、拉、拽、顶、扳、钩”这些动词的时候,可采取动作演示的方法,在品读中引领学生感受“猴招”招数层出不穷,以及小嘎子的机灵。在学习胖墩儿的动作描写时,可聚焦胖墩儿的动作,观察图片理解(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并从中感受胖墩儿身强力壮,沉稳老练的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比较品析文中句子,并且思考:同样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的句子能不能换一换呢?从而明确:不同个性的人有不同的动作表现,人物动作要体现人物特点,它们之间是不能互换的。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人物动作交替描写”的写作特点。
(二)借助情节图,习得“典型”事例
在《人物描写一组·两茎灯草》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借助“情节图”(如下图)来帮助学生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通过旁人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之间的互动,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
接下来,教师再向学生拓展《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猪肉也不舍得买一斤。小儿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哄他就是了”“严监生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不舍得银子吃人参,每天只吃两碗米汤”的两件事,并让学生说说哪件事最能表现出他的吝啬,理由是什么。这样通过补充资料,对比感悟,学生们对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感受,从而使语文要素在学生的品味语言秘妙处得以落实。
(三)领悟“弦外音”,习得“间接描写”
在学习《刷子李》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描写刷子李动作、语言、外貌的句子来感受刷子李之“奇”,接下来教师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曹小三,引领学生读出文中“出人意料”的地方,领悟文本的“弦外之音”,以帮助学生习得表达方法,落实语文要素。
教学时,教师首先可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让曹小三“出乎意料”的句子,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借助大屏幕出示句子:(1)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2)当刷子李刷完最后……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了一个白点,黄豆大小。(3)他凑上脸用神再瞧……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说说“假如你就是曹小三,你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曹小三由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课题是“刷子李”,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曹小三呢?通过学习交流活动以使学生明白写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为了侧面衬托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这样带领学生领悟文本的“弦外之音”,在反诘中学习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的反应描写来间接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就这样,文本的表达秘妙露出水面,语文要素的落实悄然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