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学精微设计

2021-02-04 07:45董晓强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文思维

【摘要】研究者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策略,厘清文章结构和层次,围绕“教会学生‘怎么办的知识”进行设疑,引导学生掌握抽象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的方法与技巧,启发学生质疑作者思路和观点,培养学生严谨审慎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关键词】《怀疑与学问》;三层级阅读理论;文章层次;概念具体化;语文思维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

二、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梳理文章的结构与层次。

2.学习并运用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的技巧。

三、三层设计

(一)释义:列出文章的大纲,阐释各“纲”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思路和结构层次

【思考路径】

1.文章的题目为“怀疑与学问”,能否改为“怀疑和学问”“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等

文章开篇列举程颐和张载的名言引出论题——做学问需要怀疑。接着,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出发,提出“做学问如果不能自己亲见,就要靠别人的传说,但对这种传说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从而引出怀疑精神就是一切做学问的基本条件。然后,又进一步论证怀疑精神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从文章的整个论证过程来看,在怀疑精神和学问之间,怀疑精神是学问的基础。“与”在表示并列关系的同时,强调前后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语义上来说,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和”单纯强调两者的并列关系,无法分辨出怀疑与学问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因此,“与”比“和”更能突出怀疑精神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学贵有疑”和“学则须疑”强调怀疑的作用,不符合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主要内容。所以,文章用“怀疑与学问”的题目更准确。

2.说说文章开头两则名人名言的含义及其与后文的关系

“学者先要会疑”的意思是学习的人要先学会怀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是在需要产生疑问的地方,没有去怀疑的,就是没有真正学习过,做学问必须要怀疑。两则名言都强调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引出文章的论题和观点,是对后文内容的概括。

3.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划出各段落的关键语句,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五段。第三段的关键语句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第四段的关键语句是“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部分为第六段,其关键语句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是一个过渡句。前后两部分之间是递进关系。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阅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讲授议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围绕问题展开论述与阐释的常用方法、论证的基本结构与层次以及文章的内在思维逻辑。抓住关键词语和语句、梳理文章思路是阅读议论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方面,关键词语或语句一般是对上下文内容的概括和总结,上下文则是对这句话的具体阐释或说明。在本环节,笔者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题目和开头的名言(文章中心论点)抓住议论文阐述的纲目。另一方面,关键词语或者语句往往也是作者思路转折、递进或者深化的标志,是理解文章的枢纽。在这篇课文中,“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一句是全文的枢纽,它既关联文章上下两个部分,又总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因此,抓住这句话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枢纽与关节。

(二)解码:怀疑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说说作者是如何将其清晰地传达给读者的

【思考路径】

1.文中“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什么科学根据?”部分能否改为陈述句?改写成“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怀疑这是否是真的”可以吗?请说说理由

这段话连用六个问号寻根问底,追问两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怀疑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六个追问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不断挖掘问题的根源。不断追问就是在不断思考,就是不轻信他人,只有具有怀疑态度的人才会如此。作者通过列举具体的例子以阐明怀疑精神的内涵。如果改为陈述句,就无法通过文字让读者直接感性地认识怀疑精神。

2.“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一句与怀疑精神是什么关系?这句话是如何支撑怀疑精神这一概念的

作者以读书和做学问为例,回答了“在面对书本和学问时,怀疑精神是如何指导我们学习和获得学问的”这一问题。“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一句通过因果逻辑关系直言怀疑是思索的基础,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有辨别的能力,有了辨别才会有选择地吸收知识,才能将他人的书转化成自己的书,将他人的学问转化成自己的学问。作者由此进一步阐释了“怀疑是做学问的基础”的道理,并告知读者怀疑的具体步骤。在这里,作者将怀疑精神这一抽象的思维概念转换成做学问的具体步骤,以“怎么做”来解释“是什么”,既能全面介绍所要阐明的、抽象的道理和概念,也能让读者清晰地掌握怀疑精神的内涵和实践过程。

3.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一部分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其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说说你的理由

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分别从态度、辩论、批判、修正的角度呈现了具有怀疑精神的人做学问、建立新学说的过程。具有怀疑精神的人才会怀疑书中的知识,因为怀疑,才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才会辩论,继而深入研究问题,获取正确的学问,并对错误的知识进行批判,最后修正书中的错误。从怀疑的态度到修正书中的学说,这是一个层层深入、不断推进的过程,如果任意调整就会出现逻辑错误。

【设计意图】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个教学科目,其课程知识就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某种“是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办”的知识[1]。初三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篇文章“是什么”的知识,可以厘清文章的结构和层次,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而文章中“怎么办”的知识,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作者将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怀疑精神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是“怎么办”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达成学生掌握“怎么办”一类知识的教学目标。

(三)评鉴:文章的题目是“怀疑与学问”,但主要观点是“学问需要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做学问的基础”,这个观点阐明了怀疑对学问的作用,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如果按照作者的思路,学问对怀疑精神又有怎样的作用

【思考路径】做学问固然需要怀疑精神,但仅有怀疑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做学问除了需要怀疑精神,也需要勤奋、坚持和全心投入,还需要有前辈的指导、朋友的切磋等。在“学问需要怀疑精神”一句中,怀疑精神只是做学问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全部条件。怀疑是思维的开端、探究的起点、创新的基础,怀疑必须经过一番思考,没有经过思考的怀疑或者疑问,不能促进学问的发展;而具有一番思考的怀疑必须建立在对问题的深刻认识上,必须对所怀疑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学问可以更好地提升个人的怀疑能力,使得怀疑的价值更高。概言之,两者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的。

【设计意图】教学议论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审查文中观点的合理性、正当性、可信性,就是要严谨地审视这一观点形成或构成的理路过程,并对其加以检视、辨别、质疑甚至驳诘[2]5。在评鉴环节,笔者设置两个问题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观点加以审视、辨别甚至质疑。“怀疑与学问”并不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双向过程。作者论证了学问需要怀疑,却没有进一步论证如何才能更好地怀疑。在界定怀疑精神时,作者只给出了“经过一番思考”,并没有按照严格的定义进行界定,这样的“漏洞”正好可以成为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和提升点。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黄伟教授说:面对这个逻辑理性本来就贫弱的民族,面对这个情绪冲动容易形成飓风的时代,理性精神的养成是多么迫切而重要。诚然,此非一时之功,也非语文教学独当之任,但语文教学必须主动掌管第一道最重要的闸门——不能放任感情之潮涌出,而要迎接理性之光的到来![2]16议论文教学的重心和核心就是理性教育,其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和学习某种观念的粗浅层面,而应将其提升至培养和发展学生说理能力和理性精神的高度上。因此,笔者在设置问题时,有意回避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活动。

根据黄伟教授的三層级阅读理论,笔者在释义层重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策略,厘清文章的结构与层次,学会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在解码层,笔者围绕“教会学生‘怎么办的知识”,设置了作者是如何来写“怀疑精神”这一抽象概念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明白用具体的例子、将理论转化成实践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评鉴层,则设置了质疑作者思路和观点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怀疑态度。学生思维从封闭到开放,由求同到求异,理性思维得到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心科.语文课程知识类型与建构路径[J].语文建设,2015(2):21-23.

[2]黄伟.略谈说理能力和理性精神的培养[J].语文建设,2016(8):4-6,16.

(责任编辑:蒋素利)

【作者简介】董晓强,一级教师,南京市薛城名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

猜你喜欢
语文思维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问之有“道”,发展学生语文思维
试论在高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探究
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推论策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返璞归真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促进语文思维培育的策略论析
以读带说,以说促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