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伟
邢台市第九医院,河北 邢台 055250
脑梗死发生的原因是脑动脉闭塞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神经功能损伤,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闭塞血管的通畅,对于发病在4.5小时内的患者,临床多以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1]。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适用的患者多在80岁以下,并且部分学者认为高龄(>80岁)患者在超早期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无法正常获益,还有可能出现出血转归等不良结果[2]。本文抽选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和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各40例,试观察阿替普酶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1.1患者资料 抽选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60~79岁)急性脑梗死患者和高龄(75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各40例。研究组:男女患者数量相等;年龄61~77岁,平均(69.34±11.33)岁;合并高血压者28例,合并糖尿病者22例,合并冠心病者10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各有23例和17例;年龄81~97岁,平均(89.33±12.39)岁;合并高血压者24例,合并糖尿病者25例,合并冠心病者12例。组间比较男女性别比例和合并症分布情况,P>0.05,统计学对比无明显差异,两组可采取对比。纳入标准:临床诊断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研究的患者;发病时间在4.5h以内的患者;有完整临床治疗的患者;三个月之内没有使用过任何激素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神经系统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身体其他组织有严重疾病的患者;不能正常自主沟通的患者;对本次研究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短时间内服用过抗凝药物史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按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治疗标准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3],根据患者具体症状,
两组均以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给药标准为600μg/kg,先在1分钟内将10%总量的阿替普酶静脉推注给患者,其余90%总量的阿替普酶则在60分钟诶以静脉泵入的方式为患者给药完毕。溶栓治疗技术后,为患者使用脑细胞保护剂、改善微循环药物、稳定斑块药物,24小时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内科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组间对比治疗后的NIHSS评分、2周内死亡率、不良反应(包括颅内以及消化道、呼吸道等其他部位)率。以包括凝视、语言、上肢运动、构音障碍、视野、意识与定向力、感觉、下肢运动、忽视、面瘫以及肢体共济失调11个项目的NIHSS量表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总分42分,评分越低则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得越好[4]。
2.1NIHSS评分 研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为(10.34±3.19)分,与对照组的(11.34±3.21)分相近,统计学对比无差异(t=1.105,P=0.275>0.05)。
2.22周内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率 研究组的2周内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统计学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见下表。
表1 2周内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率的组间案对比(n,%)
阿替普酶属于纤溶酶原激活物,适用于发病后4.5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患者的神经功能在静脉溶栓后可以得到显著改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阿替普酶使用后也会增加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并且阿替普酶也被认为存在一定的神经毒性,因此对于免疫力较差、血管老化严重的老年患者而言,阿替普酶的安全性比较令人担忧[5]。现有的相关指南仅指明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适用年龄为18岁以上,而没有指明年龄的上限,这意味着即使是老年或高龄患者,只要发病在4.5小时内,依然可以达到静脉溶栓指征;但是从来自NINDS的研究来看,年龄越大,静脉溶栓出血的风险也越大、死亡率越高[6]。本文对老年患者和高龄患者进行了死亡率、不良反应率和NIHSS评分的分析对比,结果显示老年患者和高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相近(P>0.05),但前者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率均比后者低(5%vs20%,15%vs40%),可见老年患者和高龄患者虽然都能获得一定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但老年患者安全性更高,因此临床不推荐为高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阿替普酶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虽然对老年患者和高龄患者均有一定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但高龄患者比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死亡风险更高,安全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