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齐白石艺术市场逐步兴起。在四十余年发展过程中,拍卖行作为有形的推手,全面提升了齐白石作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其市场影响力由国内走向国际。齐白石艺术市场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变化。当下,中国艺术市场的国际发展之路正面临着种种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齐白石 拍卖行 艺术市场 国际发展
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画转型期的重要开拓者,他与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艺术家一起,大胆变革、锐意创新,共同推动中国绘画由传统走向现代。他一生勤于创作,成果丰硕,作品总量达数万件。同时,齐白石也是近代以来与市场联系尤为紧密的艺术家,在20世纪初即已形成其独具特色的书画润格[1],作品藏家遍及日本及欧美各国。白石老人卓越的艺术成就、丰富的作品留存及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为其在当代中国艺术市场上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齐白石的艺术市场悄然兴起。在四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拍卖行作为重要的经营主体切实地推动了齐白石艺术市场的发展。
齐白石艺术市场与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脉络紧密相连。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发展初期,齐白石作品已渐次流通。20世纪80年代,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苏富比”)、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佳士得”)曾先后拍卖齐白石的《红衣罗汉》《花草四条屏》,中国香港收藏家杨永德、张宗宪是早期购藏齐白石作品的代表。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艺术市场开始复苏,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嘉德”)、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翰海”)、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朵云轩”)等拍卖公司试点经营拍卖行,多将齐白石的作品视为“开门”的精品。拍卖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画廊、古董商等市场中介的兴起,它们共同推动了齐白石艺术品的流通。
自2000年开始,齐白石艺术市场逐渐形成,并建立起从一级至二级市场的基本格局,形成相对完整的交易体系,齐白石作品的交易数量与价格也得到显著提高。2003年,齐白石拍品价格已突破千万。2004年,其拍卖市场总成交额达2.5亿元,成为中国书画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艺术家。除齐白石外,张大千、傅抱石等名家的作品价格也迅速上涨,共同引领了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市场由收藏导向向投资导向转变,大量资本进入市场,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2009年,齐白石作品拍卖总额达8.1亿元,他于1942年创作的《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页更以9520万元的高价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在高价拍品、高成交额的带动下,齐白石艺术市场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尤其是以9.315亿元成交的《山水十二条屏》,更将齐白石的作品推向了国际市场前列,沖击着原有的市场格局。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艺术市场步入调整期,开始摒弃以往对发展速度、市场体量与天价拍品的追逐,将减量、提质、增效作为发展理念。在这种新的市场形态中,齐白石艺术市场仍维持着较为稳健的增长态势,引领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发展。
20世纪初至今,齐白石艺术品的交易时断时续。从刻画论钱至市场渐成、蓬勃发展,画家、商人、藏家,研究、教育、传播等,在一个多世纪里各自发挥着显性或隐性的作用。其中,艺术品拍卖可视为齐白石艺术市场最显著的推手,是影响其作品流通、衡量市场起伏的重要因素。拍卖行对齐白石艺术市场的助推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其一是市场竞争力,其二是市场影响力。
(一)市场竞争力
竞争力是体现市场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齐白石艺术市场的竞争力,可从交易数量、频次、价格、品质等方面加以考量。
1.交易数量与频次
拍卖市场是齐白石艺术市场的直观体现,拍卖行也是齐白石作品最重要的经营主体,对齐白石作品的挖掘与推广功不可没。整体上,齐白石作品的交易量随拍卖市场的发展而提升。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外拍卖行开始将少量齐白石书画投入市场,受到部分藏家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地区的艺术市场恢复发展,拍卖行对作品征集的力度不断增强,齐白石作品的流通量也得到相应的提升。1994年,齐白石作品拍卖量为46件。1995年,仅中国嘉德即拍卖了203件齐白石作品,其中首个齐白石拍卖专场——“藏家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专场”上拍作品就达到164件。2000年后,齐白石艺术市场逐渐形成,其发展潜力也受到广泛关注,来自藏家、文物商店、古玩店、画廊及海外回流的齐白石作品进一步流向市场,加之已于市场流通的“熟货”,齐白石拍卖作品显著增多。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5年共上拍齐白石作品2072件,至2010年已累计拍卖16382件,5年间拍卖总量增长近7倍。而2000年至2010年间,张大千作品的上拍量为14812件,吴昌硕作品的上拍量为10168件,徐悲鸿作品的上拍量为4702件。[2]尽管各艺术家的作品类别、存世量不尽相同,但这一数据仍可较为直观地反映不同艺术家的市场规模。至2021年8月,海内外拍卖齐白石作品已达3万余件,交易量超过吴昌硕、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等多数近现代名家,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中名列前茅。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齐白石书画市场由少数拍卖行关注拍品变为多数企业主推精品及常设拍品。在拍卖行的带动下,齐白石书画也由零散交易转向集中拍卖、专场交易,2008年后的年拍卖量更逾千件。这使得齐白石作品市场份额大幅提升,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代表符号。而交易数量的多寡也与交易频次的高低密切相关。艺术品存世量相对固定,市场流通量却渐次增长,这意味着作品总体流通频次较高。部分齐白石书画精品还曾“三入拍行”“四上拍场”,使得齐白石作品持续受到大众关注,在哺育藏家的同时也维持了较高的市场热度与影响力。
2.交易价格
自从鬻艺为生起,齐白石便直面市场,不耻于论价。若“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花卉:条幅二尺10元,三尺15元,四尺20元,五尺30元,六尺45元,八尺72元……”,这是20世纪20至30年代即已形成的齐白石书画润例。彼时,如荣宝斋之古玩店、江湖游走之古玩商乃至齐白石自身均在市场定价中发挥着作用。进入当代艺术市场,作为重要的艺术品交易中介,拍卖行通过其经营运作为当今齐白石作品的价格与价值判断提供导向。
回顾齐白石拍品的价格可发现,尽管其涨幅存在波动,但总体呈上升态势。对于这一点,部分研究者已做了相应的探讨。[3]尤其是2008年以后,其作品价格呈现跨越式增长,这与拍卖行的经营运作密不可分。通过各大拍卖企业的长期耕耘,齐白石作品的市场价值不仅日益受到藏家关注,更成为不少投资者珍视的文化财富。一方面,通过拍卖,齐白石书画作品均价快速上涨。2000年,齐白石作品均价约为5.1万元/平尺,2003年达16.5万元/平尺,2010年增至50余万元/平尺,至2021年春拍后已达80.9万元/平尺,在近现代书画名家中位列第七。[4]另一方面,天价拍品的涌现也在整体上提升了齐白石作品的成交额,不仅将其推向近现代书画市场的第一梯队,也使其在国际艺术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2003年,齐白石作品拍卖的价格已超千万元,由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贸圣佳”)推出的《诗意山水》册、《山水精品》册分别以1452万、1661万元成交,显示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2009年,齐白石作品拍卖总额达8.17亿,约占中国近现代书画成交额的17%,其中千万拍品就有8件。尤其是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保利”)上拍的《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成交额达9520万元。这也是该作第三次现于拍场。1995年,北京翰海就曾首次推出这件作品,成交价为180万元。2000年,香港苏富比再度拍卖,以301.4万元成交。15年间,拍卖行作为重要推手,促使该作增值近53倍。2011年以来,齐白石作品再创新高:由中国嘉德拍卖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成交价高达4.255亿元,可谓当之无愧的天价拍品。委托人刘益谦在2010年通过购藏终将该作书画合璧时,价格尚不足2000万,一年之间通过拍卖行交易,作品价格提升4亿元。最具影响力的是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推出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成交价为8.1亿元,加拍卖佣金共计9.315亿元,成为当时全球价格最高的中国艺术品,也被国际市场誉为首件进入“1亿美金俱乐部”的中国艺术品。
四十余年间,海外拍卖企业的共同关注带动了齐白石艺术市场的整体发展,龙头企业对高精作品的挖掘、对天价拍品的缔造、中小拍卖行的普遍经营与特色经营等,也让齐白石作品的价格体系逐渐形成。价格背后反映的也是艺术品价值,拍卖行对齐白石作品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市场价值的深入挖掘,成为支撑其作品高定价的重要因素。齐白石艺术品已初步实现了价格与价值的匹配。
3.交易品质
拍卖企业围绕拍品数量、拍卖价格与成交情况等“硬指标”大力拓展齐白石艺术市场的同时,也在市场形成一定规模的背景下专注提升拍品品质,深耕细作,为市场的发展续航。
第一,提升交易作品品质。艺术商品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取决于市场价值,因而对精品、孤品的挖掘成为买卖双方共同的追求。纵观齐白石艺术品市场,曾创造交易纪录或引发国内外关注的作品大多由拍卖行征集,如2017年北京保利上拍的《山水十二条屏》为齐白石62岁时创作,被认为是其转型期的代表之作。加之齐白石的绘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占比极少,而存世的《山水十二条屏》仅两件,其中一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另一件即是此件拍品。因而,当该作亮相北京保利拍卖成立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时,其起拍价高达4.5亿元,经过70多轮竞价最终以9.315亿元成交,刷新了齐白石及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相较绘画,齐白石的书作比重小,且在藏家中的关注度不及前者。但拍卖行注重对齐白石书法市场的发掘,因此推出了为数不少的精品。如2018年中国嘉德拍卖的齐白石《篆书》中堂为其晚年力作,尺幅较大且篆书近百字,因十分少见而极为珍贵。该作1995年即由上海朵云轩拍卖推出,2006年又于香港苏富比上拍,2018年三度拍卖,终以1667.5万元成交额跨入千万元级别。
除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外,收藏、传承情况亦为甄别真赝、考量高下的重要因素。齐白石存世作品大多由文博机构及齐白石后人收藏,民间流通数量有限,但拍賣行通过广泛征集,使得不少名家及机构的旧藏亮相拍场。比如,1995年,中国嘉德推出“藏家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专场”;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张宗宪藏齐白石作品;2008年,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郭秀仪藏齐白石作品;2020年,中贸圣佳推出夏衍旧藏齐白石作品;2020年,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荣宝斋旧藏齐白石作品等。这些作品或出自齐白石弟子,或为不同时期名家珍藏,无形之中增加了作品的文化价值与品牌价值,也成为交易作品品质的体现。
拍卖行对作品的征集过程也是开发资源、评判高下的过程,作品的甄选可为艺术市场输送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通过拍卖行征集并选择的作品,类别丰富,品质精良,是齐白石艺术市场发展的基石。而对稀缺珍品的深度挖掘也彰显着拍卖企业的综合实力,能极大提升齐白石艺术市场的影响力。近年来,拍卖企业开始转变经营理念,注重以学术为指导,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削减了赝品、次品的数量,这使得齐白石艺术市场交易的品质不断得到提升。
第二,推动价格体系的建立。通过拍卖流通的齐白石作品数量众多,类别丰富。拍卖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相对固定的定价标准,推动了齐白石艺术品价格体系的建立。
从纵向来看,齐白石拍品的价格可大致分为高(1000万元以上)、中(100万至1000万元)、低(100万元以下)等几个价格区间。从横向来看,齐白石的书法、绘画价格各成体系。其中,绘画作品根据题材可分为花鸟、人物、山水,因后两类作品数量稀少,尚不足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往往在拍卖时占据高价。书法作品中篆书成就较高且风格独特,因而拍卖的价格较高。此外,作品创作的时间、尺幅、题跋等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这在拍卖市场中已得到较为明确的体现。
通过拍卖行的经营运作,齐白石艺术品的价格体系初步建立。尤其是近年来拍卖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推动了齐白石各门类、各题材作品的交易,使得价格标准的制订更为规范与细致,并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尽管艺术品交易存在起伏,但齐白石的作品已形成相对稳健的价格,这意味着齐白石艺术市场已度过早期的草莽阶段,向更为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市场影响力
拍卖行业的经营运作推动了齐白石艺术市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其国内、国际市场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中国内地的艺术品拍卖企业对齐白石艺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中贸圣佳等试点拍卖企业的带动下,齐白石书画作为“试水”拍品进入大众视野,迅速飙升的价格让拍卖企业看到了齐白石市场的发展潜力。2000年之后,齐白石书画几乎成为中国内地拍卖行的常设拍品。在不同规模拍卖行的合力运作下,齐白石作品的拍卖数量、成交总额、成交率、高价拍品的数量均位于近现代书画市场的前列。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与Artprice联合发布的《2016年度艺术市场报告》显示,齐白石作品以总成交额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9亿元)在中国内地拍卖的艺术家作品成交总额中排名第二。而以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为代表的近现代名家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艺术市场格局的转变。2005年后,近现代书画市场异军突起,齐白石作品渐成这一板块的风向标,其拍品价格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中发挥了指数作用,拍卖走势也成为市场发展的重要参照。
拍卖行的经营运作也间接地推动了国内齐白石收藏格局的调整。发展初期,齐白石作品的藏家多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地区。中国内地主要由部分机构参与,如委托拍卖《松鹰图》的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或曾与齐白石往来密切的荣宝斋等。随着齐白石艺术市场潜力的显现,藏家群体也由国际转向国内。2017年,北京保利拍卖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参与竞买的人群几乎均为国内藏家,其中近10人办理了该作的特殊竞买号牌,作品最终也由中国藏家竞得。藏家结构的调整也正反映了齐白石艺术市场影响力。
近10年来,在中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拍卖企业的共同推动下,齐白石艺术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09年,Artprice曾发布全球艺术家拍卖市场排名,齐白石作品凭借2008年近4.7亿元的总成交额位列第三,仅次于毕加索与安迪·沃霍尔。后在Artprice2016年公布的一份榜单中,齐白石艺术市场仍处于同样位置。
2017年12月,北京保利拍卖《山水十二条屏》,将齐白石作品推向了新的市场高度,9.315亿元的成交额不仅刷新了齐白石作品的拍卖纪录,也成为首件位列“1亿美元俱乐部”的中国艺术品。在此之前,能冲破这一成拍价格标准的都是西方名家之作,如塞尚、高更、克里姆特、蒙克、毕加索、莫迪里阿尼、波洛克、安迪·沃霍尔等人的作品。《山水十二条屏》的拍卖对中国艺术品国际市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推动力。有研究者指出,中国艺术品于国际市场的发展曾经历了三次高潮,分别为1980年明成化杯拍卖、1989年唐三彩马拍卖和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拍卖[5],《山水十二条屏》的拍卖无异于国际艺术市场的又一次震动。它让西方艺术市场与国际藏家看到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近现代书画市场的发展潜力。推动这一天价拍品诞生的北京保利也因此更进一步趋近国际艺术品拍卖行的第一梯队。
拍卖业是中国艺术市场中体量较大、发展相对充分的部分,较古玩业、画廊业、会展业等板块,影响力与成熟度更高[6],这使得拍卖企业作为市场运行中的有形推手,直接推动了齐白石艺术市场的发展。以拍卖业为中心,也形成从一级市场至二级市场,由交易至研究、教育、传播的生态系统,拍卖企业也通过交叉联动、资源整合等方式进行了多维度的经营运作。齐白石艺术市场的全面发展同样离不开“隐形之手”的推动。从国内外知名藏家到民营美术馆的参与,以及以北京画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的拓展、《齐白石研究》专刊的开设、相关美术展览及研讨会的举办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齐白石艺术市场的发展。正是上述力量的共同作用,塑造了这样一个学术影响力、市场影响力俱佳的成功案例。
齐白石艺术市场的发展反映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变化——从国内市场初建到国际市场拓展。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发展之路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既面临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一方面,以齐白石为代表的艺术家市场,价格体系相对健全,市场较为成熟且影响广泛,可视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典型,与之相近的还包括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他们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其市场数据也成为中国艺术品交易、艺术品定价、艺术评论等可资评判的标尺,为中国艺术品国际市场的规范化与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以齐白石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着国际藏家的收藏趣味,使其不仅关注中国古董文玩、当代艺术,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书画市场,这拓展了全球交易的中国艺术品的范畴,提升了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市场走向国際也面临诸多挑战。当代中国艺术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初期主要借鉴西方经营模式,尽管之后得到长足进步,但市场基础整体仍较为薄弱,在与国际市场接轨中难逃水土不服的问题。首先,中国艺术品市场从经营至管理,已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场体系,当迈向全球市场时,往往需要与国际标准进行适应与协调。其次,藏家结构的调整也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影响国际藏家的审美趣味,推动各门类艺术品均衡发展将成为经营者需长期面对的课题。最后,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国艺术品定价权问题、国内与国际对中国艺术品定价标准的不对等,都制约着中国艺术品国际市场的全面发展。而在外在环境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瞬息万变也将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世界始终应关注的要素。
(戴婷婷/山东艺术学院)
注释
[1]郎绍君.刻画论钱为惜生——齐白石的润格和卖画生涯(上)[N].中国美术报, 2016-10-24.
[2]数据来源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3]如马学东、刘晓丹等研究者,曾分别以2010年、2017年为分界点,对此前齐白石作品价格变化予以探讨。
[4]数据来源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
[5]赵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概况[M]//吴明娣,主编.中国艺术市场生态报告第二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6]吴明娣,戴婷婷.北京艺术市场生态评估[J].荣宝斋, 2018,(04):23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