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通常情况下指描绘我国重大历史题材、讲述中国故事、反映时代精神、表现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美术作品。“历史画”或“主题性美术”这样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并未出现,那些可笼统归于这一门类的美术作品通常被称为“历史人物故事画”。不过,重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传统在我国古已有之。南朝齐梁时期的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曾谈论过绘画的社会功能,而中晚唐时期的张彦远更是明确提出过“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那些具有社会宣教功能的绘画作品往往也因比文字更加直观而更能为大众所接受。
中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历史积淀较为深厚,不仅有诸多经典巨作和理论文献传世,而且因为历代帝王和皇家画院的重视,主题性美术创作在教学组织和师徒传承方面有序、完整。所有这些历史积淀既是如今画家们创作出中国特色主题性美术作品的依靠和保障,又是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这一分支学科形成、发展的历史土壤。
(一)新中国成立前
进入20世纪,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大时代背景下,明清以来盛行的传统文人画逐渐被主题性美术创作所取代。许多主题性美术作品在战争年代鼓舞了人心、团结了人民,帮助国人坚定了斗志。整个社会对主题性美术创作愈加重视起来。徐悲鸿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鸿篇巨制《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唐一禾构图别致、视角独特的《七七的号角》,蒋兆和充满人文关怀的长卷《流民图》,以及当时还在法国留学的滑田友所作《轰炸》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经典代表。
同时,鲁迅艺术学院于延安建立起来。由新兴木刻版画重要代表人物胡一川担任团长的“鲁艺木刻工作团”深入敌后宣传抗日,创作了一大批主题性美术作品。古元的《减租会》和王式廓的《改造二流子》等木刻版画作品也都是经典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这批作品还曾由周恩来主导进行过公开展览,反响空前。由吴作人任团长的“战地写生团”亦曾赴抗日前线写生,其后在重庆举行的“战地写生展”亦是反响空前。吴作人所作《重庆大轰炸》等一批作品还曾在美国展出,取得了较大影响。这些作品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直接记录,除了图像意义,更具有史料价值。
围绕以上作品所展开的对文艺的社会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判断依据。同时,由西洋传入的油画和由鲁迅自国外引进的新兴木刻版画等开始应用于主题性美术创作,这进一步拓宽了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画种和技术类型。此后,在社会变革时期经历实践检验并基本成形的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画种类型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变化不大,这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学科建设类型框架的搭建提供了参照依据。
(二)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充实各国家级博物馆的馆藏,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组织广大美术家进行创作,诞生了一大批在当时被称为革命历史画的主题性美术作品,如徐悲鸿的《人民慰问红军》、周令钊的《鸦片战争》、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黎冰鸿的《南昌起义》、靳尚谊的《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石鲁的《转战陕北》、潘鹤的《艰苦岁月》等。这些作品或表现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史,或讴歌革命领袖以及战斗和国家建设中的英雄人物,都属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范畴。
在这一时期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大潮中,中央美术学院在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聘请了来自苏联的油画家马克西莫夫主持教学,开办了油画训练班,即“马训班”,共办学两年,以培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的高校教学及创作人才为办学目标,主要教授写实油画技法和现实主义创作方式。“马训班”在当时面向全国招收20人,冯法祀、詹建俊、靳尚谊、武德祖、何孔德、高虹、侯一民等众多画坛泰斗都曾是“马训班”的学员。从油画基础到具体创作流程,“马训班”的教学全面、完整,在包括技法、材料在内的多方面有效改善了“土油画”。他们大都具有坚实的写实造型能力,包括冯法祀的《刘胡兰》、詹建俊的《起家》、靳尚谊的《登上慕士塔格峰》等在内的一批“马训班”毕业作品都属于主题性美术创作。随着画家们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不断加深,除油画以外,关于主题性美术创作所形成的一套相对完整的创作模式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各个画种门类,在推动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发展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创作经验和技法的积累,是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学科未来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考虑到油画毕竟是外来画种,当时有相当数量的美术家都希望中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能够突破西方固有模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故而,中国油画家几乎是在向西方学习之初就开始了民族化的探索。董希文便大力倡导“油画民族化”,创作了将西方写实手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重要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这幅作品称得上是这一时期这一类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一座高峰。
(三)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初期,其实鲜有作品可以被归为主题性美术创作。在经历过短暂的低潮期后,因为受到社会飞速发展和学术环境更加开放的影响,一些画家再次开启了主题性美术创作。这一时期,诞生了靳尚谊的油画《瞿秋白》,王迎春、杨力舟合作的中国画《太行铁壁》,许江、胡振宇、井士剑、崔小冬合作的油画《百年沧桑》,贾涤非、胡悌麟合作的油画《杨靖宇将军》,何家英、高云合作的中国画《魂系马嵬》,曾竹韶的雕塑《孙中山半身像》等一批主题性美术作品。不过,这里有一点需要提到,即当时有不少画家更加关注日常题材和自己的个人化体验,甚至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热衷于消解画面的崇高感,出现了不愿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情况。
2000年以来,中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又一次迎来高潮。2004年,国家启动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全国各地的美术家和创作骨干创作出了百余幅主题性美术作品,如陈科的雕塑《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丁一林的油画《科学的春天》,靳尚谊的油画《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马刚的油画《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全山石、翁诞宪合作的油画《义勇军进行曲》,孙家钵、王伟、牟柏岩合作的雕塑《七君子事件》,孙韬的油画《圆明园劫难》,吴为山的雕塑《义勇军进行曲——聂耳》,许江、孙景刚、杨奇瑞、崔小冬、邬大勇合作的油画《1937.12.南京》,詹建俊、叶南合作的油画《黄河大合唱》等。
在这项创作工程中,不仅有相当数量的画家延续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还有一些画家开始挖掘和探索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当代性。这一探索十分有益,因为对当代性的研究是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及相关学科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课题。在此次创作工程中,中央美术学院的入选作品数量较多。同时,中央美术学院还成立了国家美术工程办公室,这一明确为主题性美术创作而设立的机构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来在历次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中的丰富经验,为未来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学科的形成进行了十分重要的学术积累。
進入新时代,在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有力组织下,“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创作项目等一批国家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项目相继启动,连带北京、上海等省市地区各自启动的地方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当代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热潮。
在这样热烈的大氛围下,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趋于成熟。以2017年启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例,其在以往历次工程的经验基础上对创作组织方式进行了突破性创新,如增加了创作教学环节。2017年到2019年,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和支持,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各专业院校和学术单位开办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以下简称“创研班”)对全国高校招录参加该工程项目创作的作者进行集中的教学训练。首批开设的创研班共五个,采取以工程带动教学和研究的模式。这种依托高校、画院等单位进行创作、教学和研究的新模式,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各高校和创作单位的学术资源,活跃了学术氛围。
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创研班的学术阵容空前强大,导师组真正将创作和教学落实到了学科建设层面,使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关于主题性美术创作及教学功能的研究更加明确,并且策划了多个大型主题性美术作品展览及教研活动。在学科基地建设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将创研中心和创研班安排到相对独立的小营校区办公、办学,使得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这一未来重点建设学科的基地得以进一步固定。总体来看,2017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主导开展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研班聚拢起各创作单位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积极地展开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一契机下,中央美术学院拟于现有学科构架的基础上增设“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这一新型学科方向,力求以工程项目创作的形式带动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在这一工程项目中,其他单位也都为努力办好创研班而进行了多方探索。这也在客观上推进了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学科的建设。这些高校和专业机构的探索各具特色,以下将列举一二。中国美术学院创研班除开展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共性教学之外,注重对中国美术学院自身艺术传统和特色的强调。他们将学院自身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传统与主题性美术创作相结合,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平衡,避开了主题性美术创作容易唯叙事、唯表现题材的误区。中国美术学院创研班还号召所有学员在完成文化和旅游部要求的一篇创作手记之外,为身边创研班同学的创作手记撰写追评文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在承接选题之初就没有采用每位作者对应分配一个选题的常规模式,而是组建了四个主题创作项目组,每组由一位在主题美术创作方面经验丰富的知名艺术家负责,由其带领若干青年艺术家和学生一起进行集体创作。这种模式有利于解决以往常规模式下可能出现的作者创作时间安排不合理、进度缓慢和有些选题竞争激烈而有些选题无人问津等问题。
另外,一个较具特殊性的创作教学单位是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总体部署下,该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创研班的教学设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是“军地联合育人”的一次成功尝试,为部队与地方融合发展、共同培养军旅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美术馆也为创研班的教学提供了巨大助力。在创研班长达两年的教学周期内,所有学员不仅共参加了十次由中国美术馆组织的“为新时代人物塑像”雕塑创作活动,而且所有中国美术馆雕塑专题班的学员都以自己为此次工程项目所创作的雕塑小稿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所有参展的草图就在展厅内由各位专家学者进行评选。在主题性美术作品的构思之初,为了精益求精地打磨草图,数易其稿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些小稿和草图凝结了作者的心血,丰富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教学和研究。
以上提到的各创研班都先后邀请了多位老一辈艺术家来指导创作和教学,同时还邀请了多位党史专家、军史专家为创作把关。这种邀请各界前辈学者和专家来支持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的方式,既体现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主题性美术创作所具有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此外,各创研班也都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统一部署,组织了多次贯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创作采风活动。综上所述,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有了跨越式的新发展。
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在进入新时代以来更是有了很多新的探索和突破,客观上为建立跨学科又相对独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相关知识体系,建成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组织与搭建科研、教学人才队伍,设计主题性美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相应教学科目和课程内容积累了大量经验。总而言之,作为跨社会科学领域和美术学、教育学学科领域的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这一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多所美术专业院校开始在硕博培养层次设置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专业方向,以加强对这一学科高端人才的培养。各省市地区陆续启动了多个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在国家、社会、人民都需要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这一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可以预见中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学科将会进一步发展,并在有条件的重点高校建立起以学科为依托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专业,最终以其教学及研究成果服务社会。
(李罗/中央美术学院。本文获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9QNQD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