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危机与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部分美术院校为例

2021-02-01 05:12邵艳芬王成忠
关键词:美术院校美术专业实操

邵艳芬,王成忠

(1.沈阳大学 美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2.鲁迅美术学院 大连校区,辽宁 大连 116650)

美术院校的办学宗旨是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可以将其理解为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国家培养和造就大量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美术人才。这其中极其重要的工作指标,就是要使广大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人尽其才,充分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美术院校毕业生出现人员内卷化、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的局面。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整美术专业招生方向及招生就业计划。辽宁省教育厅已经下发文件,逐年缩减部分美术院校的招生计划指标,控制规模,提高质量。本文通过追踪用人单位对多所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应用能力的调查,总结出毕业生现存就业危机的原因,提出帮助毕业生走出就业难困境的对策。

一、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

(一)自身文化素养匮乏

近年中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发展、文化进步对艺术类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其中美术专业人才需求占比较大。美术高校也在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以适应社会需求,诸多综合大学的人文学科也纷纷增设美术专业(主要是艺术设计)。扩招不可避免导致学苗质量下降,近十年来辽宁省内高校美术类生源文化课最低控制线在260~380分之间,大部分美术生文化基础薄弱、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另外,专业理论和人文素养课程相对于专业技能课程来讲所占课时比重较小。尽管个别院校增设了与人文素养相关的选修课,但由于学生只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人文素养,导致自身知识结构失衡。“在功利性的学习过程中,那些虽然是学生美好心灵和人格修养生成必不可少的人文教育课程,由于被学生视为无用而被冷落和忽视,从而造成有些大学生有学历没人格,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1]。美术院校的毕业生缺少全面的人文知识素养做支撑,难以建构全面良好的艺术创作、艺术生产及艺术表达与沟通能力,其就业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在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就业危机产生的主要因素中,自身文化素养匮乏居首位,占比为67.2%。

(二)实操能力薄弱

实操能力考核是美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必经之路。大多数毕业生可以独立完成产品的外观设计,而对于材料工艺、成本预算、技术难度、市场动态等内容掌握较少,缺乏参与实操生产的机会,甚至将实习时间完全用于考研升学。如何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作品,并寻找机会将作品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不仅是学生层面的一个困扰,也是摆在所有美术专业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近年辽宁省乃至全国的美术院校,通过举办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竞赛,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实操展示机会。但由于社会大环境因素及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生到校外工厂(汽车、家具、陶艺、服装、建筑及装饰设计公司等)实操的机会减少,在作品或产品与市场需求对接方面很难形成有效输出。很多高校尽管不断强调“学”“产”“研”的衔接,即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美术作品与设计产品的“生产”、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作品、产品设计研发”,并搭建社会实操训练基地平台和开发孵化项目基地,为广大毕业生创造就业条件。然而,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实操考核时,不论是美术学还是设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实操能力基础过硬、经验丰富的毕业生不多。而用人单位往往根据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判断其是否满足本岗位的基本要求,此项考核不仅呈现出毕业生实操能力薄弱,同时也暴露了美术高校“学”“产”“研”关系的脱节。用人单位总体认为毕业生实操能力薄弱的占比为42.3%。

(三)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用人单位在确认毕业生基本的学历履历之后,把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考察重点,经过综合分析判断,确定是否录用。该项考核主要是考察毕业生离开校园以后,是否可以快速适应社会环境,这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要求较高[2]。很多毕业生囿于独生子女特质和艺术创作自身独创性、原创性特点,造成“共情”意识稍差,自我意识较强,标新立异思维较重,在立意构思、作品展示与实操技能等方面习惯强化自我,忽视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衔接,忽视艺术服务社会的价值存在。无论在面试中,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较差。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中,认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占比为57.2%。

二、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一)就业心态与就业预期不符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美术专业的考生需要额外增加专业培训支出。美术专业培训费用较高,“花钱多”“烧钱”被默认为是艺术类高考升学的普遍现象。近70%的考生一般选择从高二第二学期学业水平测试考试结束之后,到美术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技能集训。此时段大部分省份考生的培训费用一般在2~6万元。在各省的专业课统考结束之后,为了补习因专业集训而落后的文化课,90%左右的考生又要选择文化课培训机构,美术生高考费用再次增加。就读大学之后,美术专业学生的学费偏高,材料购买、写生参展、采风考察、课外软件学习等费用依旧照比其他专业学生偏多。另外,受画家、设计师及相关美术培训机构的高收入群体影响,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心态严重失衡,急于获得高额收入收回成本,不切实际、眼高手低,与就业市场无法实际衔接。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中,认为毕业生就业心态与就业预期偏高占比为36.4%。

(二)职业生涯规划滞后

从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看出其今后发展的想法,对比用人单位发展规划与其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相符或者相近,在判断毕业生就业后人才流失概率的同时,明确毕业生是否有足够的工作激情[3]。如果职业生涯规划较高较远,则可以初步判断毕业生有着远大抱负,可以承受一定工作压力,这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心理要素之一。

从对辽宁省几所美术高校调查结果来看,近40%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稳定的想法,整体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美术学专业(绘画、雕塑)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方向渺茫,占比最多的人选择自由职业,就业状态飘忽不定。不足15%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有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规划未来5年的努力方向。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占比不到5%,一般投资美术培训、画廊、个人工作室等,由于场地租金、用工及其他各种开销等因素,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中,认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够占比为38.6%。

三、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一)全面提升美术专业人才文化知识素养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深化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改革作出部署[4]。

《指导意见》强调,从2024年起,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人才选拔培养要求,实行分类录取。逐步提高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各省(区、市)应根据不同艺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在现有要求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划定,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舞蹈学类、表演专业可适当降低要求),逐步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4]。鼓励校考高校结合专业培养要求,加强考生文化综合素质考查,进一步提高考生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4]。由此可见,只有从根本上提升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升学标准,才可以确保专业人才综合知识素养的有效提升。

美术类高校层面,应该结合教育部《指导意见》,适时调整本科生教学中专业理论课程内容设置比重,同时建议增设课程,如中外美术名著导读、艺术市场经济学、展陈策划管理学、设计美学、博物馆学、档案管理学等,使美术专业学生掌握大量有针对性的人文知识。这是提升美术生综合知识素养、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同时,围绕各专业特性,提升毕业生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技术水平,为实现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产”“研”及实操能力

为帮助学生快速提升实操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操技能要求,美术院校应加强专业工作室建设及校园实操场地建设。如果自身不具备满足学生实操的环境及设施条件,可以增加校方与用人企业或是校外实操基地之间的合作次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广大毕业生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物化到产品设计并投放到生产实践与市场供需当中,力争促使“学”“产”“研”的有机结合。建立校企联系的同时,美术院校可指派专门的专业教师进行监督管理,建立专业小组具体划分、定期沟通并参与校外工厂公司的生产实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实操能力,建立学校教师与用人单位工程师一起监督学生的实操模式,全面提升广大毕业生的实操能力。

(三)培育非认知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很多美术院校对“智育和技能”重视有加,忽略“德育和人文素养”。从高考直至录取入学,专业技能始终被放在首位。艺术的个别性与差异性,致使学生在人际处理和人文认知上依旧有所欠缺。材料浪费严重、语言个性激进、拒绝制度约束、强化个人行为等,在学生中时有发生。专业技能提升是本分,高尚的道德情操则更为重要。此类非认知培育问题,对美术院校毕业生人际处理能力、职业道德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美术教育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外,还应该强化学生全面的人文理论建设,并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通过创建情景模式,向学生传授一些适应社会的生活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四)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毕业生对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就业预期较高并与就业实际不符等问题不容忽视。美术院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把就业与创业指导规划到本科教学范畴内,增加课时量,从学生开始专业课程学习时就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强化对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训,增强在校学生就业的紧迫感。帮助毕业生尽早调整就业心态,适当降低就业预期。同时,应鼓励支持广大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培训,让专业教师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规划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全程化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以辽宁省部分美术院校毕业生为例,通过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考核因素,总结出美术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危机;通过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明确毕业生就业策略改进方向,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对策。

猜你喜欢
美术院校美术专业实操
石材板材研磨与抛光的准备与实操
2019年幼儿教师暑期实操培训班优秀作品选登
课改下美术专业班教学及管理的探究
作品赏析(3)
对高中生报考美术院校的指导分析
特许经营进入实操阶段
美术院校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
多媒体设备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央视“说吧”系列报道实操分析
美术院校雕塑教学思想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