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合模式下山东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2021-02-01 23:04王瑞静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山东半岛竞合滨海

王瑞静

(济南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1 旅游“竞合模式”的内涵

随着我国旅游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区域旅游抱团发展也成为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竞合模式”是针对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而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the cooperation-competing model,简称 C-C 模式),是指基于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其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1]。作为临近地区,区域旅游竞争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而合作则是一种主观能动,是应对竞争的积极行为[2]。区域旅游竞合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传统的“行政区经济”格局,实现区域旅游的整体合作,将旅游系统要素在区域内进行优势资源的重新配置,空间结构的优化整合,基础设施的统一完备,实现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双赢”甚至“多赢”。区域旅游要实现竞合发展,在条件上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的邻近性或交通的便利性,能实现区域内人才、信息、资金的广泛交流与合作。(2)地域文化的相近性,在空间上具备一定的区域文化特质。(3)旅游地资源相似却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同质资源的组合和异质资源的互补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4)区域旅游发展具有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具备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政策环境。[3]滨海体育旅游符合我国《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发展节能环保的理念下的“低碳旅游”和“绿色旅游”内容,但由于空间位置的临近性和资源相似性,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区域整体的旅游发展。“竞合”是区域旅游竞争发展到较高阶段,区域旅游合作日益兴起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既竞争又合作,既自利又互利。旅游竞合发展模式有助于缓和区域旅游的激烈竞争态势,

可以实现“双赢”或“多赢”的旅游发展局面,构建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战略。区域旅游发展至今,经过景区建设竞争、线路价格竞争、城市接待竞争后,区域合作的问题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尽管很多地区在名义上提出了合作,却一直未能取得实效,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间旅游发展的合作与交融。要转化和引导这种竞争激烈、

合作不明显的局面,实现区域旅游的共同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吸引力,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旅游地之间选择竞合发展战略是一种必然趋势。

2 “竞合模式”在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开发中的优势分析

2.1 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区域是个整体性概念,是由某种事物的自然联系而构成的。地区则是个行政概念,其界定明确、稳定,有法律效应,且拥有完整发达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系统[4]。“竞合模式”,要求区域内各级政府树立整体观念,从思想上突破狭隘的地方主义,矫正追求地方最大利益的行为,从行动上增进相互间的合作,改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推动区域合作和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共享区域旅游发展的当前和长远收益。各地在区域合作和协作,对滨海体育旅游产品的整体规划、开发、管理、文化形象的打造,统一监管,避免各地海滨体育项目设置重复现象,突出个性与创新管理,区域内合作大于竞争,实现区域滨海体育旅游有序整合与可持续发展。

2.2 协同制定发展战略 ,实现区域滨海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

滨海城市,拥有许多相同的海洋资源,滨海体育旅游不能都一样的“蓝”,近距离、同质化的竞争是互相杀伤,近距离、异质化的竞争就是互补。“竞合模式”的实施可使各地在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广泛流动,有效发挥各地优势,协同制定发展战略,统一制定专门的营销宣传方案,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的展开营销宣传攻势,把整体形象宣传和名品、精品宣传相结合展示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地的魅力和价值,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游客进入滨海体育旅游地。竞合发展不但推进了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在高层次的有序竞争,更能提升区域旅游合作纵深发展的长远性和稳定性。互补是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竞合发展的基础,而共赢是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的目的。

2.3 突出特色资源,实现滨海体育旅游差异化发展

滨海体育旅游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参与性、体验性、重复性和娱乐性。如果各地在滨海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各地各自为政,很容易出现产品设置同质化现象,势必导致滨海体育旅游地在地区间竞争激烈,力量分散,很难形成旅游合力和整体优势。而“竞合模式”下区域合作平台的打造,可使各地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文化特点,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和产业结构,正确定位,明确分工,深掘各地地域资源、特色文化中滨海体育旅游“玩”的深度和广度,突出城市形象差异,强化区域优势互补,建立一个多边合作、全方位互动、有市无界、资源共享、效益共生、产品各异、市场统一、品牌共铸的区域合作的大旅游带,实现滨海体育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和理性区域交融,在提高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的整体吸引力的同时,更能达到各旅游地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共进多赢。

3 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竞合”发展的个案探索——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

3.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体育旅游竞合发展条件分析

3.1.1 滨海体育旅游资源、文化互补性强,区域优势资源整合条件具备

基于以上口语交际的本质,针对实际的交流障碍和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外语学习者口语交流困难的原因莫过于以下三个方面:薄弱的语言基础和应用技能、缺乏真实而有效的操练、跨文化差异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滨海旅游资源既丰富多彩又深具特色,地域互补性强,区域优势资源整合条件具备,为滨海体育旅游区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心随帆动,驶向成功”——青岛利用当地海水清澈碧蓝的地域优势和“帆船之都”这一城市品牌优势,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帆船、帆板、游轮、游艇爱好者来体验“面朝大海,扬帆远航”的乐趣。“黄金海岸,人间仙境”---烟台岛屿资源丰富,拥有230个海岛,是山东省海岛最多的城市,烟台已根据各岛情况正在进行生态保护、旅游、科研等开发利用。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岛建设已获国务院批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凭借着山东海岛旅游的品牌优势,长岛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海岛探险、捉蟹、摸螺、拾贝……的快乐。拥有“海滨花园城”的美誉的威海凭借其“山在城中,城在海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这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人居的优质条件,正在突出发展船舶制造、海上垂钓、海水热疗、沙滩运动、海水温泉和滑雪滑草等高端旅游项目。“放飞梦想,逍遥潍坊”利用其独特的杨家埠风筝、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和滨海的辽阔海域,海滩平坦无暗礁,风能资源丰厚且风向稳定的特殊自然资源,建设着中国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基地、极限运动基地、浅滩运动基地,游客可以逍遥自在的在“欢乐海”里探寻“风筝之都”的魅力。“阳光海滩,生态日照”拥有“亚洲第一、世界领先”的国际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具备全部水上运动项目的竞赛设施条件,成为大型国际赛艇、皮划艇等项目的举办之地,更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比赛并体验海上运动的快乐和刺激。“黄河水城,生态东营”依托黄河口湿地这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世界最大”的自然资源优势,正开发着湿地观光、湿地温泉等项目,可以使游客在感叹“沧海桑田”、倾听“百鸟争鸣”之余尽享“湿地温泉”这一天人合一的意境。“孙子故里,生态滨州”曾经“庄稼不长、树木难生”的盐碱滩涂现在正在打造航空游、天然观海长廊、渔家乐、海岛人家、跑马场等特色旅游产品,及衍生旅游产品如海泥浴、虾场垂钓、探险、野营、漂浮体验等多类别特色旅游产品,而在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游客还能在戏水观鸟、欣赏盐场采风的同时,体验到贝海拾趣、垂钓鱼蟹、骑马猎兔的快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具备承办大型国际涉海体育赛事能力,不但提升了各城市的知名度,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慕名前来体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体育旅游的运动与快乐。

3.1.2 交通发达,区域内进行滨海体育旅游交通快捷便利

旅游活动遵循“通过最小活动量获得最大接触机会”的规律决定了旅游的交通线路的数量、等级和通畅程度对区域旅游市场的开发、结构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5]。近两年来,山东省不断加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构建城市间陆路、水路、航空高效率交通干线为骨架的立体交通体系。在水路建设方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以青岛港为龙头,不断加快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及大型化、专业化码头的建设速度,同时加大港航资源的整合力度和港口结构的优化进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港口集团。在陆路建设方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不断扩大路网规模,提高路网质量,优化路网结构,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现代化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而在航空建设方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加快区域内机场建设和改造,增加和开辟国内外航线,形成以青岛新国际机场为中心,以烟台、威海、潍坊、东营等机场为支线的空中格局。交通运输是连接消费者和旅游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消费者的进出、往返,无不需要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在建设海滨旅游区“1小时”交通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些良好的交通条件不但将有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的畅通,更有助于对外的交往与联系,不但将大大拓展滨海体育旅游的客源市场,更有助于滨海体育旅游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3.1.3 区域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支撑优势明显

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1]。蓝色经济已成为众多沿海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陆海一体,在实现与国内外创新资源、信息网络对接的同时,更缩短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距离,造就了新型的经济形态和区域群带的发展空间。

3.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体育旅游竞合发展条件劣势分析

3.2.1 旅游区域合作缺乏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合作的主管部门是省发改委下设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由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合作的统筹协调工作还未提上工作议事日程,因此区域内各市、各县的旅游合作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既没有各市、县之间的横向自发整合,更没有区域层面的整体部署和统一行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滨海旅游行业协会也正在形成过程中,还缺乏有力的协调能力,无法举行各种区域旅游协调交流会议来充分发挥其信息沟通和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磋商作用。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青岛、日照、威海、烟台都把发展帆船、游艇、海钓作为各地滨海旅游的重头戏,这种旅游项目设置“同质性”的后果,不但导致区域内恶性竞争加剧,而且也增加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体育旅游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联动发展的难度。因此缺乏有力的行政协调机构和民间协调机制也是制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体育旅游区域合作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3.2.2 缺乏滨海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旅游过程就是旅游服务行业为游客创造独特体验的过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接受到专业、周密的服务必将大大提升游客对旅游过程的体验程度[7]。滨海体育旅游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需要从业人员要有专业的体育旅游知识与市场运作的能力,如果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缺乏,不但会影响滨海体育旅游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会影响滨海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这将极不利于滨海体育旅游的专业化、健康化和可持续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体育旅游市场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从事滨海体育旅游服务的专业人员数量较少,且现有的滨海体育旅游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体育旅游的水上自行车、海上摩托艇、沙滩摩托车、动力滑翔伞和水上滚筒等常规项目都是个体老板投资,老板和雇佣人员大都是高中、初中学历,他们均没经过一系列专业技术、营销管理、安全救助等方面培训就能挂牌营业。滨海体育旅游的许多项目是在海水中进行,其参与度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刺激性和危险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必须有专业人才参与运作管理和技能指导,才能保证广大游客的旅游质量和旅游安全。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滨海体育旅游服务人员队伍也是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方面。

3.2.3 大旅游格局不突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休闲旅游项目在沿海一线遍地开花,但各地滨海体育休闲项目基本是零散的个体经营,经营规模都不大。各地既没有依据本地海滨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形成符合游客需求的深具地方特色的某一类型的以核心产品和辅助产品为体系的“产品链”,也没有围绕某一产品进行地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再加上各旅游地没有很好地处理好体育和旅游的关系,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体育的自然资源方面,而忽略了体育的人文资源,其结果是各地滨海体育旅游产品设置“同质化”现象突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很难有深入的体验,旅游后也很难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记,更无法达到游客在游后还能意犹未尽地去主动宣传该产品的效果,这样的产品不符合“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要求。以烟台为例,一些景点虽然打着“沙滩运动”的招牌,但是挖掘和推介都很不到位,只有一些零散的、孤立的沙滩休闲项目,既无法达到海滨沙滩体育旅游产业链的规模效益,也无法形成集中的城市文化氛围,也使烟台的“沙滩运动之都”形象大打折扣。

4 “竞合模式”下滨海体育旅游发展路径

4.1 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竞合”发展原则

共赢发展。将区域滨海旅游作为一个整体来协同制定发展战略,统一规划与开发,突出地方特色,做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内统筹协调的合作共赢。

高端发展。进行滨海体育旅游结构战略性调整,利用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和高端服务推进滨海体育旅游项目的现代化、特色化和国际化进程,提升滨海体育旅游带的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加强滨海体育旅游带管理机构和企业服务机构的协作交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生态用海理念,协调和避免非整体性开发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实现滨海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开放发展。充分利用海洋陆地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把区域滨海体育旅游打造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滨海高端休闲旅游示范区.

4.2 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竞合”发展框架方案

第一阶段框架方案,打基础,服务长远阶段。“竞合模式”下滨海体育旅游带内滨海体育旅游景区、环境、交通设施、服务设施、基础场馆和市场营销网络等基础性设施基本建立,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已形成并发挥一定的作用,滨海体育旅游被科学统一规划,各地特色涉海体育旅游项目建设在统筹协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滨海体育旅游结构体系清晰,产品体系进一步健全,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的辐射和深化功能初步凸显。

第二阶段框架方案,全面提升,快速发展阶段。区域内滨海体育旅游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被大规模地丰富和多元化创新,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环境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滨海体育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系更加协调,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被提升。

第三阶段框架方案,做大做强,逐渐成熟阶段。区域滨海体育旅游被做大做强,已能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拓展新的滨海体育旅游市场,旅游市场已向国内、国际中远游客市场快速拓展,区域滨海体育旅游成为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的国际区域滨海休闲旅游胜地。

4.3 加强对滨海体育旅游人才市场的培育,提高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

滨海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利用知识、人力、资金等推进要素,挖掘资源潜力,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地开发和组合设计滨海体育旅游产品,创造出内容丰富、独具特色、质量上乘、竞争力强的滨海体育旅游带品牌[9],所以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多途径、多层次地培养和引进高能力、高素质的滨海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解决当前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紧缺,专业服务人员匮乏等问题,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或在一些综合类院校开设短期培训班和辅导班,对滨海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开设“滨海旅游”、“休闲体育”、“旅游营销”、“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切实提高从业队伍的技能水平、服务意识与管理能力。其次,从长远利益出发,政府相关部门可在综合实力强的院校开设滨海体育旅游的专业课程,或通过整合旅游院校及体育院校的教育资源,把一些体育院校的涉水运动专业与旅游院校的旅游专业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滨海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再次,要加快区域内滨海体育旅游人才交流政策的制订,统一制定滨海体育旅游的行业服务标准,互相认可的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形成区域内自由流动的人才环境。最后,可通过创造优越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滨海体育规划、产品开发、经营和管理等优秀人才,并定期组织这些专业人才通过各种形式的论坛或交流会对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的项目进行精心论证,使各地能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色、不同休闲健身项目品牌、不同旅客目标需求等进行各项滨海体育旅游体验主题设计,真正打造出各种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品牌。

4.4 树立“大旅游”观念,科学统一规划滨海体育旅游营销战略

缺乏统一、明确的形象定位将是区域内滨海滨海旅游开发的一大缺陷。把区域内滨海体育旅游作为新的整体旅游形象进行鲜明的定位,树立“大旅游”观念,协同制定发展战略,统一制定专门的营销宣传方案,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的展开营销宣传攻势,把整体形象宣传和名品、精品宣传相结合展示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的魅力和价值,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游客进入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地。

首先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推介力度,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报纸、新闻发布会、文化活动、游艺活动和广告等多样化传播媒介,从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宣传造势,有效提高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在国内国际的传播能力,扩大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影响力。其次,要利用各种大众传播手段、旅游展会、交易会、网络促销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立体促销,宣传出效益,提升区域滨海体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并全面推向市场。再次,区域内各城市间要在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着力增强舆论引导滨海体育旅游的消费主动性,同时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力度,着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最后,为保障宣传推介工作的长期持续开展,广泛沟通加强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旅游促销经费来源,以增强区域滨海体育旅游的长期吸引力。

猜你喜欢
山东半岛竞合滨海
《从竞争到竞合: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推介
滨海白首乌
滨海顶层公寓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岳滨海 藏石欣赏
竞合之道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研究
基于熵权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