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洪武, 焦彦平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陕西 西安 710119)
自1921年8月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到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教育的历史已有100年,其间高等学校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回顾百年来共产党创办的高校学业考试历史演进并揭示其内在特征,对新时代高等学校通过发挥学业考试的特殊功能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教育主要遵循以政治思想和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发展逻辑,其学业考试的历史演进依据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重要的社会转型分期来划分,经历了探索化、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和完善化等5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学校,学业考试无统一的管理机构,无固定的考试科目,无常规的考试方式。
建党初期,毛泽东于1921年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开设文法两科,“文科包括中国文学、西洋文学、英文、论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新闻学、哲学;法科包括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1]86。在学业管理上,自修大学采取“自修主义”,以学友研究能力表现考察学业成绩,要求学友每人每日做读书记录和填写作业表各一件,每月写论文一篇,皆由学长考阅,以确定成绩是否优良;同时,每月作文选择优秀者于校刊上发表。在社会实践考核方面,自修大学注重学以致用,组织学员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向民众做宣传,真正做到在“学中做”与“做中学”,以适应社会需要。
苏区时期,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江西瑞金先后创办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和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等几所著名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党的建设、红军政治工作、步兵战斗条令、国民经济、财政、教育、司法、工农检查、内务、劳动、苏维埃工作理论、实际问题、实习、党的建设和工人运动等。这些高等学校在学业考试方面有其共同特点: 一是考试内容强调学业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特别要求联系革命斗争实际。如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的主要考试科目是党的建设和工人运动[2]387;红军大学的考试科目主要有党的建设、红军政治工作和步兵战斗条令。[2]386二是考核方式既重视知识的掌握,又侧重在实际革命斗争中经受锻炼,而且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如红军大学在战争实践中考核学员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技术表现[2]386。三是考试成绩与学员毕业后所担任职务的高低有密切联系,成绩好的则受任更高级别的职务[2]385。四是对学员学业的考查,既重视学习成绩,更注重政治思想表现。
延安时期,虽然战争频繁、环境艰苦,但是党中央仍克服困难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而尤以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创办的 “抗大式、延大式、党群式、专门学院式”[3]77的高等学校最为典型,并且将政治理论课、军事技术课和文化基础课等三大类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高等学校的学业考试,一方面建立学校一级的考试管理机构,由各学校依据边区的实际和学校情况,自行成立一个考试机构,专门负责学校考试事宜。如陕北公学成立教务部,作为全校最高的教学管理机关,领导全校教学上的一切事宜,也包括学业考试[4]。另一方面,依据行为管理与内心管理相统一的原则,各高等学校建立了杜绝舞弊的考试管理机制,主要是借助学生会的作用,从加强纪律与行为方面构建行为管理方式;在每次考试前,学校动员学生做到“人格考试”和“光荣考试”,从内心管理上做好考试前的思想动员[5]。除此之外,各高等学校还规定了服务于抗战建国大业的考试内容,采用适合边区学校特色的考试方式和方法[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接管与改造”,全面领导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高等学校在学业考试方面也开启了制度化进程。1950年6月召开第1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讨论了新中国高等教育方针、任务等重要问题。在这次会议精神的指导下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程》《专科学校暂行规程》和《私立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规定高等学校的考试分为入学考试、平时考试、学期考试及毕业考试等。1954年7月,高等教育部又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考试与考查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高等学校考试管理的法规,标志着新中国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的正式建立。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1955年12月,高等教育部先后颁发新的《高等学校课程考试和考查规程》《高等学校课程考试和考查规程中若干问题的说明》,修正了《规程》中关于考试主考人、授予优等生等条款规定。这些重要的政策文件,对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管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为了审查学校教学计划和保证毕业生的质量,1956年5月,高等教育部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国家考试条例草案》,在高等学校实行国家考试制度,并在少数高等学校进行试点。[6]310但由于参与的毕业考生多,耗时大,难操作,1957年3月,暂行停止国家考试办法。之后,全国各高校继续执行原高等教育部制定的有关高等学校课程考试和考查的规程。
这一阶段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实施,以从解放区发展起来并新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最具代表性,该校在学业考试的组织领导、考试类型、考题编制等方面等进行了制度化尝试。[7]106在组织领导方面,学校层面由教务部负责编制考试进程表、组织毕业考试并监督其进行;同时,各系均组成考试委员会主持考试,规定委员会由7人组成,校部派人任考试委员会主席,系主任为副主席,主持平时的学业考试和考查;教务部负责组织毕业考试,毕业考试委员会名单由教务部提请校长任命,委员会依照毕业考试条例开展工作[7]60。在考试类型方面,考试分为学期考试、学年考试与毕业考试。考试科目均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学期或学年考试均为三四门,测验分为随堂测验与定期测验两种。各系主任在每学期考试前向学生公布考试科目,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辅导;在考试时,要求系考试委员会成员亲自到考场检查。毕业考试比平时考试更受重视,整个考试过程和考题编制分三步进行:一是拟定考纲和考题。先归纳总结本门课程的主要问题,并根据繁简难易编制成几十个考纲;然后拟定考题,经过同专业的教师集体讨论,并经教研室主任批准。二是统一划定评分标准。先认真研究校部拟定的划分标准要求,再由参与考试的教师共同商定对每一问题的答案要点。三是检查和总结。考试开始后,系考试委员会成员以及教研室主任检查各试场的考试情况;考试结束后,由教研室做出书面总结。这种学业考试的制度化建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学校教育逐步向正规化迈进,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制度保障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普通高校考试管理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纠正以脱离劳动、脱离群众和忽视政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革命”倾向,明确教育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中共中央于1961年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以下简称《高教六十条》)。根据《高教六十条》精神,教育部于1962年11月发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学生成绩考核暂行规程(草案)》(以下简称《规程草案》),同时废止了1955年的《规程》。这些政策文件,使得普通高等学校在学业考试方面得以进一步细化和改进。这种细化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部发布的《规程草案》对高等学校学业成绩的考核内容做了进一步补充,规定的更为具体、详细,同时又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如在体育方面,为了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育,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测试;但身体条件不适合上体育课的学生,经医生证明和体育教研室主任同意,可以免修体育课。在考试方式方面,根据课程的特点、班级大小等实际情况,可采取口试、笔试,或者笔试和口试兼用的方法。[6]303二是《规程草案》更符合高校教情实际,操作性较强,便于进行精细化管理。如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方面,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成绩评定采用答辩方式,按四级记分办法评定,不及格者要进行补做补考。[6]303-304三是开始采用百分制记分,逐步向科学化方向迈进。如在考试成绩评定方面,不再一概要求采取四级记分法,对少数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以采用百分制记分法。[6]303
这一阶段的学业考试以天津大学为典型案例,考察其具体实施,可管窥全国高等学校之概貌。天津大学为贯彻《规程草案》,于1963年1月制订了《关于执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学生成绩考核暂行规程(草案)的过渡办法》,对1961年以前入学班级的学籍处理条件做了适当放宽。例如,因社会工作过重、误课太多以及经考试、考查之后还有4门课程不及格(或不合格)的学生和工农干部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华侨学生等,一般都不作退学处理。[8]172在考试方式方面,由于该校是一所理工科性质的大学,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学校依据课程做了明确分工: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普通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机械制图、土建制图主要负责培养绘图能力;金属工艺学主要负责培养机械类专业的金工操作能力。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推动基本技能训练教学的开展,学校在1963年组织基础课部和有关系、教研室的200多名教师对1 400多名二年级学生的实验、运算、绘图以及操作技能等进行全面考查;考查方式因不同的考查项目而异,有制图、运算技能通过集中测验进行考查,有实验技能分小班在实验室进行,还有金工操作能力则结合金工教学实习进行考查等。这次基本技能的大考查,前后历经3个月,通过考查摸清了情况,既促进了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也为学校修订教育教学培养方案提供了基本依据。由此可见,通过学业考试管理、程序、方式和方法的精细化,能够促进高等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和有目的的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1966年以后,正规的升学考试和学业考试被取消。
1977年10月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逐渐步入正轨。1978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首次对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的课程考试办法、成绩评定等作出规定,对于重建新的教学秩序起了积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暂行规定》已不完全适合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为此,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得以制定与颁行;1983年,教育部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特别是在1987年2月,国家教委印发《部分高等学校试行学分制工作座谈会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试行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的建议稿》。这些指导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从根本上推动了学业考试科学化进程。这种科学化主要凸显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等学校学业考试逐步实行学分制。从1978年开始,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少数高校试行学分制。到20世纪末,全国有1/3以上高等学校试用各种形式的学分制[9]188。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10]学分制的实行,弥合了学年制过分强调统一性和标准性的不足,加强了各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凸显了“尚自然、展个性”[11]269的教育教学思想。二是高等学校学业考试成绩评定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成绩评定主要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类。考查的方法比较灵活,多采用课堂讨论、测验及作业等方式;考试主要有期中和期末考试、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等环节。[12]822三是各高等学校抓考试管理,促学风建设。1986年,国家教委连续下发3个通知,要求高等学校治理考试舞弊现象(1)这3个通知分别为《关于严肃考试纪律防止发生舞弊的通知》和《关于整顿考试纪律通知》《关于加强学籍管理整顿教学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的通知》。参见杨学为《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8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页。;1993年,国家教委提出抓考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于1995年专门召开“加强学风建设,抓好考试管理”全国电话会议[9]190;1996年,又下发严格高等学校考试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9]190;1997年,还在全国进行考试管理问题的抽样调查研究等[9]190。
这一阶段,推行学分制是学业考试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了解学分制种类及其运行,以微观视角透视山东大学在推行学分制和教学管理模式方面所做的改革工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该校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一是大力推行主辅修、双学位、二次选择专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在推行10多年的“英语+法学”“英语+政治”等双学位班试点的基础上,又积极稳妥地推行“机械+管理”“护理+管理”“信息+X”“语言+X”“管理+X”“环境+X”“法学+X”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13]29。到2011年,学生中获得双学位或者有主辅修专业的比例达到20%[13]29。为做好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学校还举办了预备暑期学校加强班( Preparatory Summer School,简称PRESS),提前招生录取的小语种专业学生可提前半年入学修读经济或法学、政治、英语等专业的学分,为入校后双学位和第二专业的选择打好基础[13]29。这些措施解决了学年学分制下,刚性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对学生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解其他专业并二次选择的机会。二是整合优质资源,增设交叉复合型专业。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瞄准社会需求方向,打破校区、学院界限,促进专业交叉融合,增设复合型专业,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金融数学班、文史哲班、文科+教育学、临床医学7年制、生物医学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等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学院合作合办的专业或模式[13]29-30,既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这是一种校内的学分互认模式。三是通过“第二校园经历”推进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学校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国内大学校际合作计划,即学生的“第二校园经历”,已相继与30所国内知名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使更多的学生拥有“第二校园经历”。同时,学校鼓励学生个人开拓合作空间,打破校内外界限,可以自主联系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科研合作以及竞赛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学校按照校级合作管理办法予以认定学分、成绩以及相关的荣誉。自从开展“第二校园经历”计划以来,派出交流和来山东大学交流学习的学生接近1万人。山东大学的这些做法和经验,不仅很快推广到其他高校,而且创新了高等学校学业考试内容和方式,成为这一阶段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但仍有必要向不受学年制限制的全面学分制改革继续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效。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高等学校学业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也进入了进一步完善化的阶段。这种完善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学分制。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支持高校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实践,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14]。这对学分制的认定、标准和质量作了总体性规划。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15]。其中“学分银行”是学分制改革的重大成果,推动了学分制的建设。二是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2018年,《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16]。这突出强调了过程性考核在学业考试中的重要地位。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下简称《2035》),在战略部署中提出“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17]。为了深入贯彻《2035》,《意见》和《总体方案》都指出,要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提高学业考评制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完善学业考试的治理化进程。
在学业考试的完善化阶段,清华大学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形成“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18],其中建立更加凸显个性化、人性化的多元评价体系,为高等教育学界所推崇。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级高校,不仅有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理学院、医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等众多学院,而且形成了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相关的各类专业。面对学科专业以及各院系的不同需求,该校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常规做法是全校统一计算“必修课学分绩”“必修限选课学分绩”和“全部课程学分绩”。但是各院系在推研、评奖、出国交流等方面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规定和侧重点不一样,学校又要求各院系可根据实际需求向注册中心提交所需学分绩种类,注册中心可为院系“量身定制”不同种类的学分绩。[18]例如,某院系推研时特别看重学生的数学类成绩,可以向注册中心提交计算“数学类课程学分绩”的要求;而某院系推研时则特别看重学生人文素养和涉猎通识性知识的广度,则可以向注册中心提交计算“人文素质课组学分绩”的要求;某院系在评奖时特别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进步和成长,需要对学生历年甚至是历学期以来的学分绩变化进行准确的描述,可以向注册中心提交计算“发展性学分绩”的要求。[18]另外,可以在推研过程中,淡化学分绩的逐次排名,而先只提供前10%、20%、40%、80%等段位的名单,然后通过面试等手段,加强学生科研潜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考察。这些做法和经验将为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镜鉴。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依据服务于当时政治与经济中心工作的教育宗旨与任务,在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其学业考试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征。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实践中,任何一种具体考试的内容,无一不是每一具体考试所涉及领域文化内容的抽样,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富有科学和实用价值内容的提炼;[19]151而任何一种具体考试的过程和方式,又都是促进学生按照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要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坚持教育面向工农大众,借助高等学校学业考试,传承党的无产阶级属性的红色文化,实现对学生思想、学习和实践等方面的阶段性和结果性的动态督促与考评,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时期提供选拔人才的学业依据和智力支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高等学校的基本方针和任务是为培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革命干部,所以这些学校也称为高等干部学校。例如,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自然科学院和延安大学等,其学业考试是以保证共产党要求培养政治、军事和群运工作革命干部任务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高等学校仍突出干部教育的性质,其基本方针和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后40年,国民教育系列的高等学校虽以培养全社会所需人才为己任,但高等学校仍坚持党的领导,为改革开放、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强国梦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其学业考试是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方面合格人才的培养为己任。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学校学业考试内容和标准的设计,就是根据高校教育方针和培养任务的要求,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准则,对考试所涉领域已有文化成果进行评价;再以所选内容作为考试活动的交互媒介,使所考领域的文化精华晓之于世人,并使党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得以强化,并延展其生命力,传递于后代。
纵观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建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体系,并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从而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而高等学校的学业考试,无论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考试内容设计方面,或是在实践考查和操行鉴定方面,都将政治思想教育贯穿其中,并作为学业考试的重要部分和环节。在课程体系建设与考试内容设计方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代表的各根据地高等学校必修课程及其考试内容主要是“马列主义基本常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新民主主义方针政策”等,这是党领导高等学校教育的首创。通过这些课程及其内容的教学和考试来强化学员的理想信念,掌握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实践本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及其考试内容也主要是“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20]以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各高等学校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公共必修课和必考内容,使学生更好地增强道德品质,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事业中。同时,通过实践环节考查和鉴定学生政治思想表现,也是党领导的高等学校考试制度建设的一项主要做法。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创办高等学校时,主要目的是培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业服务的干部人才,因此承继了中国古代先贤所提出的“德才兼备”标准,对学员的教育与考查尤为注重政治思想素质在校内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高等学校开创的“以在校表现鉴定与学习成绩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考评单”[21],这一做法被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级各类学校所借鉴。时至今日,在大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教师的评价、学校的鉴定和社会的建议都纳入了政治思想教育考查的范畴,用实践来夯实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核心素养,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所以,100年来共产党领导的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考试,以其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教学的基础,以考试内容设计作为强化的环节,以实践考查与操行鉴定作为内化和外显的表征,以课程思政作为聚焦育人合力的手段,四者相得益彰,协同推进,是取得政治思想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高于社会生活的品质[22],所以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客观地存在,这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对基本矛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学校通过采取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联系、知识测验与实践考查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平衡二者的矛盾关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高等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将劳动实践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创造了以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模式。所以在学业考试中既重视知识测验又重视劳动实践能力的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7年,无论是从高校选拔学生还是学校开展专业教育,都很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但由于国家建设百业待兴,急需各方面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所以各类高校又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与专业教学,并通过知识测验促进学生文化水平与专业能力的提高,因而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培养了一批支撑新中国大型建设的合格人才。“文革”时期,试图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从生产劳动第一线推荐、选拔知识青年上大学,但由于高等教育成为“教育革命”的重灾区,正规的招生考试与学业考试被废止,造成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下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其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有专业、懂知识的各类人才,为此各高等学校在学业考试中多以知识性测验为主,而对劳动教育的考查有被淡化的倾向。进入新时代,我国正朝着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方向迈进,需要强有力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而高素质人才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集于一身的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既要在教育宗旨与培养任务上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还要对学科教学与学业考试提出更高的要求。尽管“高校学业考试是测量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程度进展,即测量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23]381。但从学业考试内容上,应包括学业成绩、个性发展、品德状况、身体素质和劳动实践等多个方面。为此,高等学校要借助学业考试,实现对学生学习、思想、实践等方面情况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的动态督促与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4],其中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将高等学校学科教育与学业考试中淡化劳动教育的考查重新复归。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更是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的设计。这不仅符合中国的国情、校情和教情,而且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劳动观以及古代先贤所倡导的“知行观”。高等学校应在今后的学科教育与学业考试中将这项内容落到实处。
就价值论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政治性是一种外在价值的体现,强调学业考试评价导向为选拔政治性人才服务;而学业考试教育性则是一种内在价值,强调学业考试评价导向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的百年历史演进表明:在苏区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高等学校多属干部性质的院校,所开展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干部教育,为此学业考试与干部任职高低相联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仍有“准干部”性质的身份[25],而学业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方式,其评价导向仍具有明显的政治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6]。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已经没有了“准干部”的身份,学生不包分配、自主择业,所以学业考试评价导向为教育教学服务,体现其内在的教育性价值。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要求高等学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评价,而学业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既要凸显政治性价值,又要强调学业考试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育性价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学校学业考试中这种体现政治性与教育性双重价值的做法,将是今后高等学校以学业考试促进课程思政的有力保障。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教育为适应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促进学业考试内容逐步深化与完善,考试形式与方法呈现多样和多元的特点,考试制度逐步健全与完善,考试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凸显。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学业考试百年历程的重要意义,在于用历史的视野和维度、史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现实中的教育问题[27]。所以,立足于新时代现实中的教育问题,高等学校学业考试在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等方面有其重要的作用。在潘懋元先生看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要改变学校一味依赖扩大规模、依赖办学升格、依赖外延式发展模式的现象,侧重提高质量,尤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8],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实行科学化的学业考试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既可以动态地反映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和进展,也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促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业考试也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过程来看,学业考试属于教育评价的重要部分,高等学校学业考试受到重视且不断完善和发展,本身就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的枢纽环节。同时学业考试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落地的重要抓手。新时代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名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一方面对在大中小学生中实施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另一方面更加强调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那么,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如何落地生根,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课程中,如何对高等学校实行的劳动教育进行考核与评价,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在劳动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方面,由于学业考试内容既涵盖学业成绩,还包括个性发展和品德状况,又包括劳动实践,所以学业考试能够在考核与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教育所建立的学业考试制度和方式,既促进了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又保障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领导各族人民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