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春, 李金玲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有抓手作为支撑,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正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具体抓手和实体支撑。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建设史,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接力探索中,始终注重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来谋划和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在顺应时代潮流中愈益成熟完善,形成了自身演化发展的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百年发展的历史脉络,挖掘提炼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百年演变的经验启示,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伴随着党的建设应运而生。只要有党的建设实践,就必然会有党的建设的内容和要素,必然会形成党的建设的结构和体系,这实际上就是一定时期内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历史形态转变为划分依据,可以划分为“三位一体”阶段、“四位一体”阶段、“五位一体”阶段、“五加二”总体布局4个阶段。
在民主革命时期,虽然我们党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未进行明确的表述,但在党的建设问题上明确提出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这成为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注重党的思想建设。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以党的思想建设为主轴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思想建设长期处于党的建设的首位,也形成了我们党重视思想建设的优秀传统。具体来说,一是将思想教育摆在党的建设的突出位置。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2]1 094,凸显了思想教育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反对主观主义、单纯军事主义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倾向。刘少奇对此指出,“我们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问题,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和改造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问题,就是和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并加以克服的问题”[3]327,明确了加强思想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三是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党的组织建设方面。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就指明了红色政权得以长期存在的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4]50。1929年12月古田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提出:“努力去改造党的组织,务使党的组织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5]88,明晰了组织建设的职责与义务。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做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6]526的重要论断,奠定了重视党的组织建设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党逐渐完善了请示汇报制度、党委党组制、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党的组织建设在民主革命时期实现了从初步探索到发展完善,始终在“三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发挥基础性和规范性功能,在明确党的组织原则、明晰党的组织路线、强化党的一元领导、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三,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工程,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和创建了整风形式,成功地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整顿了学风、党风、文风,提高了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统一了全党思想,保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正式提出了我们党的工作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针对党内可能存在骄傲情绪和以功臣自居等情绪滋长的问题,适时地提出了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两个务必”的要求,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长期保持优良作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这一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概括为三大建设,但党的政治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内容也融入三大建设中。例如,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党的建设过程“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6]605,并提出要把党建设成“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6]613。刘少奇在《论党》中对毛泽东的党建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认为毛泽东的建党路线是“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3]330。总的来看,民主革命时期是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三位一体”布局形态在此后的实践中不断得以塑造和巩固。同时,这一布局因其运行有效、结构合理而一直沿用至改革开放时期,直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我们党仍沿用“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7]39这一提法。
改革开放后,党的“制度建设”逐步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我们党逐渐形成了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架构的“四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是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是各方面制度建构与完善的集中阶段,《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条例》《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相继出台并部署落实。制度建设更具根本性、全局性和普遍性,而党的建设领域内的制度建构和完善无疑是最为首要和根本的任务。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8]11。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各级组织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使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8]201-202。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9]333,鲜明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作为我们党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并提出“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10]46。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党在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在积极有效应对世界经济政治的新局面,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吸取教训。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在新时期,由于党所处的环境和所肩负任务的变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都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11]33,指明了党的建设的主攻方向。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形成了“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12]38的党的建设“四位一体”布局,党的制度建设正式纳入到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
在重视党的制度建设的同时,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释放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整体效能。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13]31983年10月我们党开始了为期3年的整党活动,这是继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后,党的历史上又一次辐射广、力度大、影响深的整党运动。此次整党活动是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此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我们党的影响和侵蚀有所加强,亟须对全党进行严肃的整顿。由此,在这一时期开展了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整党任务的整党运动。其中“统一思想”强调克服党内“左”倾思想的束缚和右的错误倾向,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整顿作风”强调纠正各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行为,反对官僚主义,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纪律”强调改正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况,坚决克服“无组织无纪律的家长制、派性、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14]338;“纯洁组织”是此次整党的重要目的,旨在按照党章规定,坚决把“反对党、危害党的分子清理出来,开除出党”[14]339,彻底清除危害党的政治隐患。可见,这一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四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党的制度建设为重点,党的各项建设协调配合地有序推进。
2007年党的十七大基于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大战略考量,将“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形态。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突出特征就是新增了“反腐倡廉建设”。从党的十七大向前回溯党的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党具有注重反腐败斗争的传统。党的十二大报告就强调了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了反腐败斗争的不可避免性。1989年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中明确指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13]314是使人民满意的两个主要方面,并提醒全党“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3]31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13]379“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13]379。党的十四大提出“把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11]36,党的十五大提出“把反腐败斗争同纯洁党的组织结合起来”[7]42,党的十六大提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12]42。可见,这一时期我们党均将反腐败作为重点工作任务进行规划和部署,只是未将反腐败斗争或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十七大同时通过了《坚持惩防并举,更加注重预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文,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5年间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成就和未来五年工作的建议。2002—2007年,我们党尤为注重反腐倡廉建设的推进,明确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构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建设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腐败现象得到了进一步的遏制。此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二〇〇八—二〇一二年工作规划》《关于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陆续出台。党的十七大至十八大期间,我们党逐渐形成并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时代命题,为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提出了新的科学化诉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基本沿用十七大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但出现了局部顺序的微调,将“反腐倡廉建设”提至“制度建设”之前,形成了“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15]39的总体布局形态。反腐倡廉建设的位置前移,进一步反映了反腐败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党中央提出“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纳入党的建设全局之中”“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16]427。同时,总体布局内部各要素均有其重点工作和主要内容。具体来看,加强思想建设的重点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组织建设的重点是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加强作风建设的重点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可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明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整体的主攻方向以及内部各要素的重点建设领域。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既是对以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建设经验的接续与承启,又是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伴随着党和国家发展事业进入到新时代的理论创新。
十九大提出党的建设新的总体布局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17]48。这一布局可将其概括为“五加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其中“五”指的是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这5项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面,“二”指的是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单列的部分。新时代“五加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实现了对以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完善和创新。
第一,将党的政治建设确立为党的根本性建设。“五加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明确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并将其定位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居于首要和统领地位,决定党的其他各项建设的方向和效果。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性的本质体现,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赓续,更是对十八大以来注重从政治上管党治党的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从实践上看,十八大以来查出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绝大多数都与政治问题相关联。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政治标准立于首位,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政治上的严格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切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大限度防止出现“破窗效应”。从理论上看,201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举行了第6次集体学习,进一步厘清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功能和意义,指明了新时代推进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和关键举措,标志着全党对党的政治建设认识实现了深化和飞跃,增强了全党推进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019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谋划和部署,全党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有了进一步的认知。2019年7月9日,习近平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带头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政治建设》的讲话,指明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政治建设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路径。因此,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来看,强调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和根本性地位是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建设思想的突出特征、关键构成和原创性贡献。
第二,第一次将党的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纪律建设是管党治党的根本之策,为党的其他建设提供规范和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注重党的纪律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地位和作用,鲜明提出“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15]131,《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领导立法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章制度准则条例相继出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严肃查处“七个有之”,将严格的监督执纪贯穿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个过程,让党的纪律尤其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党的十九大正式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体现出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向“严紧硬”转变的经验凝结。
此外,“五加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各要素的具体定位上实现了进一步的精准和优化。一是将党的思想建设由根本性地位调整为基础性地位。十九大之前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思想建设长期处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根本性地位,十九大将其调整为基础性地位,更为精准地描绘了其在涵养根基、固本培元上的作用。二是将党的制度建设定位为贯穿地位。强调将党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中,回归了制度建设本身的融入性和贯穿性的本质,准确把握了制度建设同其他建设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定位,契合了制度建设的普遍性、稳定性、长期性的价值意蕴。三是将反腐倡廉建设调整为反腐败斗争,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复杂性、严峻性的深刻认知和把握。
通过系统梳理百年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演变可见,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侧重于回答各个时期“如何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是联结党的各项建设的枢纽,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标定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建党百年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演变存续和凝结了丰富的建构和完善的经验,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提供了多维度多视域的有益借鉴。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践探索与理论升华相衔接,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认知。在实践探索与理论升华的良性互动中,实践探索在前,理论总结在后,实践又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理论,以此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理论与实践的整体认识和全面把握。从历史上看,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每一次的演进和飞跃均是实践探索与理论凝结辩证统一的结果,都是极具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由此,只有作为过程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实践探索和作为结果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理论的生成和完善相互之间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彼此印证,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运行实效,促进党的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这一经验在党的政治建设上体现得尤为深刻,在党的十九大之前,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主要融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之中,十九大之后,根据党的建设的需要,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置于首要地位,深刻地揭示了党的各项建设不是“飞来峰”,而是实践探索与理论升华相互促进的成果。
紧密围绕改善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价值遵循。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百年的发展演变从来不是为了演变而演变,而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化党的建设,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服务的。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总结党八十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12]1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建构与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其价值意蕴必然在于巩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相应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始终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这一生态回路和动态循环为价值旨归,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供具体抓手和实体支撑。
坚持重点性与整体性相协调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建构、完善过程中最为基本的方法,也是贯穿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百年演变史的一条主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提出以思想建党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相应的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深刻反思,提出以制度建设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相应的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提出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相应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占据统领地位。同时,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各要素也有其重点建设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强调某一方面的建设,都是在发挥党的建设整体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百年变迁体现因时而进的规律,但始终是紧密聚焦党的中心工作而开展。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牵住了纷繁复杂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牛鼻子”,抓住了党的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每一个时期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既有重点任务又注重整体推进协同发力,始终坚持重点性与整体性统筹兼顾,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体支撑和具体抓手的应然效果。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发展趋势和发展状态上始终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遵循着“承”与“进”的演变逻辑。回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百年发展史,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三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原初形态和基础架构,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创新发展的基石,是党的建设的底层结构。伴随着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中心任务及党建目标的调整,我们党遵循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结合所处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地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进行谋篇布局,党的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政治建设、纪律建设等先后被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深刻反映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科学体系。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百年演变大体经历了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由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由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体系化、系统性、综合性、精准性等特征愈加明显。可见,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体现和遵循规律上是一以贯之的,均是对以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母版的继承和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
我们党在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始终坚持内部优化与外部联动协同配合的系统观念。从本质来看,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一个内在层次结构鲜明、要素构成丰富的系统,党的各项具体建设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构成要素,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外部与党的建设目的、方针、主线、目标等共同置于党的建设总要求、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等更为复杂、庞大的系统之中。党的各项建设之间的优化完善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实现外部联动提供逻辑起点和内生动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外部联动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内部结构提供实现价值的宏阔场域。在百年历史的发展中,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始终以实践为衡量标尺不断实现内在结构优化和整体效果提升,始终致力于协调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系统内在关系和系统的外部关系,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内部各要素的定位更精准、边界更明晰、功能更具体、逻辑更自洽、效能更跃升,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外部与党的建设目标要求、党的建设主线等联系更为紧密、结构更为优化、功能更为互补、机制更为协同,彰显出我们党在建构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系统思维智慧。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历经百年演进发展成为“五加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百年历史淬炼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丰富经验,也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提供了深刻的时代启示。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百年演进及基本经验启示我们:必须重视特定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核心和重点要素,紧紧抓住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唯此才能真正实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五加二”总体布局中,应充分重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对其他各项建设的统领作用,将其视为党的各项建设的“主心骨”,以重点突破带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整体推进。党的各项建设都要以政治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体现和贯彻政治建设的要求。在思想建设上,突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注重对全党政治信仰的塑造;在组织建设上,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充分发挥和保障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作风建设上,坚守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厚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实政治基础;在纪律建设上,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党的纪律建设中的根本性地位,以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动和强化党的各方面纪律建设;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各项制度,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统领作用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制度保障;在反腐败斗争上,努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
习近平深刻指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18],“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19]102。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本身是一个内在相互关联的整体。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方法。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各要素均具有其战略定位和独特功能。党的政治建设是统领和根本,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和灵魂,党的组织建设是力量和堡垒,党的作风建设是形象和关键,党的纪律建设是规范和保证,党的制度建设是保障和遵循,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条件,各项建设相互支撑、相互贯通、协同联动、相辅相成。在落实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时任何一项建设都不能偏废,也不能相互代替,防止孤立地、碎片地看待各方面建设,任何一项党的建设推进不到位,都会影响党的建设的总体成效和整体质量。因此,需运用整体思维使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各项建设协调有序、各项举措相互配合、各个领域良性互动,最大限度释放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的实际效能,促使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实现功能跃升,切实推动党的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
回顾党的百年建设史不难发现,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任何时期都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为党的领导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并力求保持自身肌体的健康纯洁。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百年演进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通过建构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来实现对“如何建设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给予一个合乎历史、逻辑和现实的回答,并在与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良性循环中释放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价值意蕴。“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20],习近平在建党百年之际也昭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1]。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建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逻辑前提和事实基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建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举措。新时代要继续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建设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的建设总体布局须同党的建设目的、方针、主线、目标相互配合,有效衔接,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具体路径和实体抓手。同时,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置于“四个伟大”中、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中,置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更为宏阔的视域中深化对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自身首要任务的认知。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需实现由实践自觉向制度自觉的成熟转化,保证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实践中的有序运行和稳步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21]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把建章立制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真正实现党的政治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22]25党中央的一系列部署标志着我们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认识视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升到制度建设层面。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新时代应着眼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稳定性推进,坚持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系统性的原则要求,整体谋划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框架体系,不断健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形成一套内在逻辑自洽、结构优化合理、整体运行有效,配套设施健全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制度体系,实现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制度化、长效化和稳定化。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百年的历史发展呼唤我们进一步厚实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理论基础,把握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不同时期的价值表达和实践形态,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供给,进而指导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科学有序推进。一是深化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理论渊源和学理基础研究。当下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及其布局的相关著述、党的历史文献着手,深挖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理论根基,厚实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研究和阐释的学理支撑。二是细化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发展史及其演化经验研究。需以特定的历史条件为研究背景,从历史的原初语境和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体会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变迁的历史必然性,深挖党的建设各个时期的相关文献,全面系统梳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发展的历史谱系,缕清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历史轨迹,进而提炼和升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演变经验,深刻把握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进路,科学预测和研判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未来发展形态。三是引入系统观念丰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研究的理论视角。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研究可以充分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做到适度的理论迁移,延展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研究的多维度理论视角,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理论注入生机与活力,提高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理论的解释力、影响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