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丹阳贡氏«汇兰集»本事考

2021-02-01 13:59翟朋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宗谱宣城丹阳

翟朋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南北统一、华夷融合的特殊时期,元代文学亦有其独具的特色。上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重点在元曲,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元代诗文的研究渐成热点。2013年杨镰教授主编的«全元诗»68册出版,至此,元代诗、文、词、曲的全集均已面世,元代文学的总体面貌得到相对完整的展现。然而,以中华文献之浩繁,“全集”编纂者势必难以竭泽,不免遗珠。贡谊所编«汇兰集»就是遗珠之一,该集存于族谱之中,世人罕睹,而其所收诗人诗作,基本不见录于他书。可以说,该集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元代文学尤其是元代诗学的创作风貌,也有助于我们在元代文学研究方面形成新的认识和判断。

一、贡谊与«汇兰集»

贡谊,丹阳柳茹人,«全元文»和«全元诗»中俱无著录,我们只能从其家谱中寻找他的相关资料。丹阳柳茹«贡氏宗谱»中录«宜仲先生传»,为明人朱密所撰,传文言:

公讳谊,字宜仲,号愚庵。幼敏于学,沉酣典籍,蕴藉经纶。为文章务阐明圣贤秘旨,不效俗儒章句之学。弱冠补邑弟子员,屡应贡举,每为主司推重。当元季国事日非,公乃杜门谢客,绝意仕进,退居林下,日与同志讲学论道,四方学者争师事之。时溧水训导阙,知州事者容山邹公润祖也,慕公学行,聘为多士师。公仿胡安定之法,教人先德行而后文艺,居甫岁而士风丕振。既而挂冠高蹈,慨然以家乘自任。[1]卷之首中

贡谊科举失意,退居讲学,受聘溧水训导。据邹润祖«送溧水训导宜仲还曲阿序»言:“前年冬,余承乏于溧水。阅三月,教官以训导阙员来白,询其所延致,则以曲阿贡宜仲对。书币数往反而宜仲至,诸生翕然宗之,咸以得师为贺。居甫期岁,浩然言归,诸生请留,不可,征言以赠。”[1]卷之首上·艺文志此文亦录于«贡氏宗 谱»,文 末 署“至 正 二 年 岁 次壬午仲春”[1]卷之首上·艺文志,即1342年。则贡谊受聘当在1340年末前后,到任当在1341年初。何以方满一年便辞职呢?据谢英送别诗作,有“惆怅群鸡不容鹤,直教追逐翠鸾还”[1]卷之首上·艺文志之句,大抵贡谊与溧水诸公不能相得。此后贡谊即奔走宣城、丹徒等地,为编制族谱搜集材料,如«宜仲先生传»所言:

买棹南湖,驱车赤岸,访求先代世系,得总图于上阑。考同辨异,校订成书,以垂久远。读其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此尤尊祖敬宗之大者也。[1]卷之首中

宣城南湖、丹徒赤岸、句容上阑均为贡氏一脉分支。贡谊自溧水至宣城,当在其去职之后,其本意或许想会同几处宗亲,作一总谱,“奈历世久远,说有异同,遂专作柳茹之谱,因以独断”[1]卷之首·甲·旧序。贡谊«初编谱序»末署“元至正四年岁次甲申三月”[1]卷之首·甲·旧序,则其成谱当在1344年春。«宜仲先生传»云其:“娶下隍樊氏,合葬俞庄之原。子芹,孙友善,徙居栅口,克昌厥后。”[1]卷之首中并没有其生卒年相关信息。据贡师谦«送宗人宜仲父归丹阳序»,有“宜仲生壬辰,吾生癸巳,宜仲于吾长一岁”[1]卷之首上·艺文志的说法,则贡谊生年当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贡宗舒«挽宜仲兄二首»其二之颈联为“方喜寿逾甲子数,忽惊梦应己辰年”[1]卷之首上·艺文志,“己”为天干中偶数,“辰”为地支中奇数,二者不相配,干支纪年中并无“己辰年”。以贡谊生年加上“甲子数”六十年,则为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岁次壬辰,则“己辰”当为“壬辰”之误。此诗颔联为“眼前一子事皆足,膝下两孙书可传”[1]卷之首上·艺文志,则贡谊有一子两孙。贡谊生平可考者如上,简言之:贡谊,字宜仲,号愚庵,丹阳柳茹(今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人。生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至正元年(1341)任溧水训导一年,后走访宣城南湖、丹徒赤岸、句容上阑等地,编制丹阳柳茹«贡氏宗谱»,至正四年(1344)谱成,作序。娶下隍樊氏,合葬俞庄之原。有一子,名芹。有二孙,其一名友善,徙居栅口。

今存丹阳柳茹«贡氏宗谱»,为民国庚辰(1940年)第16次重修版。其«艺文志·诗赋类»部分收录贡谊«南湖即事»等诗12首,还有宣城贡氏送别酬唱诗作14首(其中贡师仁1首、贡师中2首、贡师元3首、贡清之1首、贡岩之2首、贡继之1首、贡性之1首、贡自强2首、贡辅之1首),又有宣城陶真济、刘景初、陈宗善三人诗作各1首,中山吴良佐诗1首,溧水曹□1首,阳夏谢英4首,贡宗舒古体诗1首,以上共17人诗作36首。后有贡宗舒«题汇兰集后并序»四言诗一首,其序言:

至正二年春,余兄自溧上归,出所著«南湖即事诗»,并宣与溧之酬和赠送诸吟,集为一卷,名曰«汇兰集»。命余续其后,谨疏四言一章,聊以应命。非感竞爽于诸君子之后也。[1]卷之首上·艺文志

由上可知,贡谊«汇兰集»主体是其出访宣城,记南湖之游以及与宗亲友人酬和赠送的诗作。汇兰者,汇合芝兰之意,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中一则: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2]

芝兰玉树指族中俊秀子弟。贡谊会谱宣城,与同族俊才酬唱吟诗,汇为一编,故名之“汇兰”。贡宗舒古体诗名«送宜仲兄应溧水州学聘»,时间较早,当不入此集,其四言诗则受命殿后,当入此集。则贡谊所编«汇兰集»,见录于丹阳柳茹«贡氏宗谱»者,合17人之诗36首。以上诗作,«全元诗»均未收录,该集补阙拾遗,史料价值极大。

二、至正会谱与«汇兰集»

贡谊«汇兰集»之作,始于其至正二年宣城会谱之行。宣城贡氏,自贡士濬兴家立族,其子贡奎、其孙贡师泰皆仕至三品,仕宦为由宋入元之“南人”中极显荣者。元代百年间,宣城贡氏诗文名世,文坛影响很大,其有诗集传世者3人,有诗作传世者合计27人,为现知元代文学家族人数最多者。«汇兰集»记录了贡谊与宣城贡氏的文学活动,不知贡氏之宗脉源流,则无以察丹阳贡氏与宣城贡氏之血脉渊源,对其文学互动也难有深入的理解。

(一)宣城贡氏与丹阳贡氏

贡氏起源于复姓“端木”,其远祖端木赐字子贡,封黎阳侯。据«通志·氏族略»,贡姓是“以字为氏”[3],为子贡之后裔。至秦始皇焚书坑儒,“子贡后裔九世孙为避秦始皇杀戮,端木熙、端木武举家躲避徙居异地山东琅邪隐居,前者改姓赣,后者改姓贡。故贡氏世祖出自山东琅琊端木武,端木武是贡氏取姓的一世祖。贡氏取姓,自公元前二百一十三年起”[4]。此后部分贡姓族人陆续迁往河南、河北,还有一部分在山东琅琊等地扎根,繁衍兴旺。琅琊贡姓声名较著者为汉代贡禹(前124-前44)。

宣城贡氏与丹阳贡氏之共祖可追溯至宋代武德大夫贡祖文,“公讳祖文,字仁德,北京长垣人也。系出先贤黎阳公后,其先世自琅琊徙家长垣”[5]45。贡祖文是贡氏由北方迁往南方的重要人物,如马祖常言:“贡氏来北,肇自武德;荩其忠威,光被南国。”[6]按丹阳柳茹«贡氏宗谱»记载,贡祖文生于宋熙宁四年(1071)辛亥正月十六,卒于绍兴二十年(1150)庚午七月十五。“公性豪侠,精剑术,颖悟绝人,授经史百家,过目辄成诵。年甫弱冠,即驰声两河间。”[5]45宣和年间,宋辽相争,贡祖文“弃章句之学,专事«阴符»、兵械诸书”[5]47。靖康之变后,贡祖文和岳飞等仗剑从军,投奔康王。贡祖文最初担任的可能是康王的近侍,“往来扈从,不避勤苦,昼则参赞帷幄,夜则守御行营”[5]47。康王登基,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春,扈从统制苗傅、刘正彦兵变,劫持高宗及隆祐太后,胁令禅位于魏国公赵旉,贡祖文“宿卫帝左右,未尝须臾离,义愤之气,形于辞色,诸贼臣皆惮之”[5]50。在宋金问题上,贡祖文是坚决的主战派,“顾念诸将中精忠无如岳公者,岳固公刎颈交,每两人言国事,慷慨激烈,未尝不以忠义相勖”[5]54。贡祖文比岳飞年长32岁,但两人意气相投。岳飞就戮之后,举家婴祸,妻子、儿子均被流放,贡祖文为保护岳飞后代,“爰匿其幼子霖于署中,桧大索数日,未获,竟免于行”[5]57。军中耳目众多,为防止岳霖行踪泄漏,贡祖文辞官归隐,“上表乞骸骨,屏迹田间,闻曲阿地古僻,卜筑于城南之柳茹,携岳公子藏之家,凿池养鱼,种柳盈岸,淡然自适,若未尝显贵者,其深自韬晦,亦良苦矣”[5]57。贡祖文于绍兴二十年(1150)病逝,享年八十。宋孝宗登基后为岳飞冤案昭雪,为褒奖贡祖文救孤的感人事迹,孝宗特赐御匾一块,亲书“旌表忠义”四个字,并追谥贡祖文为“文宪公”。岳霖之子岳珂在丹阳紫阳渡(今培棠村)建造了一座“报本祠”,感念贡祖文抚孤之恩。«岳氏宗谱»明文记载:“贡公为岳氏保孤,百年图维,弃官归隐,大有造于岳氏也。故录其本传,附载于此,俾后之览者,不忘贡公之德。”[5]112为体现贡岳一家,民间还留下了贡岳不通婚的习俗。

经过世代迁徙与繁衍,贡姓的支脉散布国内外。“仅宋代贡祖文一支脉迁徙柳塘落户后的子孙,经过繁衍、迁徙的后裔居住地就达200多处。”[5]5丹阳贡氏和宣城贡氏即同出于贡祖文,如贡师泰所言“柳墅、南湖之先,由大名而渡江也,于宜仲、于师泰皆为七世祖,而二祖之行第相契”[7]434,这一点在至正会谱时似乎已达成共识,但贡谊修谱时论述并不相同。

两地宗谱的分歧主要在人名和迁徙历程的记录上。刘光祖«宋武德大夫贡文宪公传»记贡祖文娶夫人黄氏,“生子二:长鈌,恩授朝奉大夫;次贤,官至大理寺评事,俊爽仗义,皆有父风。孙四人。”[5]59丹阳«贡氏宗谱»载贡祖文有孙四人,分别为:

鈌公长子乙,字肇远,号劲亭,行强二;子一:小二(徙居句容上阑)。

鈌公次子丁,字际昌,号筠亭,行强四;子一:小三(徙居丹徒赤岸)。

贤公长子甲,字振仪,号弈亭,行强一;子一:小一(徙居宣城南湖)。

贤公次子丙,字慕然,号芸亭,行强三;子一:士修(留居丹阳柳茹)。[1]卷之一·上·祖文公世表总编

根据丹阳«贡氏宗谱»所载,贡氏第四世之小一公因为做官徙居宣城,即所谓“传及四世,人各一方”[5]64,则宣城一系的前四世当为:贡祖文-贡贤-贡甲-小一。而宣城«贡氏族谱»所记谱系则为:贡祖文-贡贤-贡之琳—贡大用,第四世还有一位贡大梦。除了所记人名不同,对于宣城贡氏的迁徙历程也有不同说法,如«(嘉靖)宁国府志»卷八中所记:

贡祖文,字仁德,本大名府人。宋靖康中,从武弁巡边,为金人所执。不屈,纵归。高宗义之,授武德大夫,都总军将,扈从南渡,居宣城,遂为宣城人。祖文旧与岳武穆共事,协志恢复,桧相,坐废于家。及岳氏受祸,祖文尝潜匿其宗胤于别墅。[8]

这种说法认为贡祖文时即已“居宣城,遂为宣城人”,而丹阳柳茹则为“别墅”,这与丹阳家谱的记录又有出入。从刘光祖为贡祖文所作传记中,我们看不到贡祖文“居宣城”的记录。丹阳和宣城都以贡祖文为始祖,且都有贡祖文的坟墓,两地之间,百年之内,具体的迁徙历程确实不易断言。明代宣城一系的贡瑞,于弘治三年(1490)为丹阳四世祖贡士修作«祭远祖小四公文»,内有“我祖斯时,调镇宣城,兄弟离散,各自谋生。我祖南湖,祖归柳茹,随置产业,各立门户”[5]75之语。按照宣城宗谱上的«大宗祠碑记»所言“我武德府君,扈思陵以南,寻镇宣城,居宣之北湖上”[9],则贡瑞文中两个“我祖”所指不同,前者指贡祖文,后者为贡大用。按丹阳宗谱的记载,贡氏至小一公贡大用始“调镇宣城”,贡瑞的两个“我祖”如均指贡大用,则符合丹阳家谱的记录。两地家谱记录中的矛盾之处是客观的,而贡瑞两个“我祖”的笔法或许含有一些调和的意味。

毋庸置疑的是,丹阳贡氏和宣城贡氏血脉同源。丹阳一系的前四世是:贡祖文-贡贤-贡丙-贡士修,贡士修即第四代的小四公。按丹阳«贡氏宗谱»所记,第四代的小二迁徙句容县上阑落户,小三迁徙丹徒县赤岸落户,小一迁徙安徽宣城落户,小四留在丹阳县柳茹本村落户。贡士修有子五人,为丹阳第五世,后派衍出五房,分别是志仁派下的桐村(胡桥大贡)分、志义派下的杨庄分、志礼派下的马里分、志智(彦明)派下的柳茹、周巷分和志信派下的庄湖、魏墅分。虽然从第四世开始,丹阳贡氏与宣城贡氏“天各一隅,百有余年,音问稍疏”[5]75,但从元代贡谊宣城寻宗开始,贡氏丹阳、宣城两枝“阖门欢悦,各分次第,尊卑益明,昭穆有序”[5]75。

(二)至正会谱

了解丹阳贡氏,可以在更广阔的宗族背景下审视宣城贡氏的发展,更深地理解贡氏的家族文化与诗文传统;同时,丹阳与宣城的文化互动,也是贡氏家族文学创作的活力来源之一,至元会谱便是典型的事例。

贡谊赴安徽宣城,有意合观两地宗谱。今丹阳«贡氏宗谱·艺文志·诗赋类»收«饯宜仲教授南湖之行»七律一首:

翘林西望势盘空,独倚云窗兴绪浓。燕尾河流回后浪,蝉联云岫接前峰。渊明寄咏长沙祖,山谷寻盟婺女宗。来把旧书携旧谱,湖亭欢洽话重重。[1]卷之首上·艺文志

该诗署名吴兴赵孟頫,而其时赵孟頫已辞世二十年,自是伪诗无疑。但其所言并非伪事,而是贡氏家族内的一大韵事。据贡师泰«送宗人贡宜仲归丹阳序»中所述:

至正二年春二月,宗人宜仲自溧上执其谱来谒,曰:将订吾所自出,而收其未续者。师泰敬受而合观之,则先世出于大名之满城,其南徙曲阿之柳墅与宣城之南湖,其世次行第又甚相契。于是合族之人而叙其故。明日乃谒我始祖武德公之墓,以及我曾大父侍郎府君、大父大监府君、先考集贤府君而祭告焉。[7]433-434

丹阳«贡氏宗谱»收贡谊«初编谱序»,则云“于至正元年春,复自溧水至宣城,访求南湖师仁、师泰诸兄,冀有河海之思,奈历世久远,说有异同,遂专作柳茹之谱,因以专断”[1]。二人所记时间略有出入,但至正元年贡谊正在溧水做训导,似乎时间不符。贡师谦赠别贡谊之序言也署为至正二年,似乎比较符合实际。

贡谊到南湖拜会族人,游览宣城美景,题咏吟诗,其«湖上拜南漪堂»诗云:

东风吹櫂过湖津,境入幽深别是春。露重苍松有滴翠,雨晴芳草未生尘。瓣香敬展南漪拜,短褐深惭陋巷贫。快睹一门文献盛,衰年族好喜从新。[1]卷之首上·艺文志

春游宣城,敬拜贡氏先祖,而自惭布衣,宣城贡氏之显荣与兴盛自然也带给年过半百的贡谊诸多希望与欣喜。宣城文人刘景初、陈宗善亦各次其韵,刘景初诗云:

侯家文物盛平津,溧上来寻漪上春。水绕祠前流逸韵,风回阁外却浮尘。琅琊累行推明洁,端木言诗超富贫。况是兰亭余景在,咏归天气尚清新。[1]卷之首上·艺文志

该诗追思贡氏先贤品识名节,又赞颂眼前之诗会雅集,确有气韵清新之感。当贡谊会谱已毕,由宣城返丹阳时,南湖贡氏自贡师仁以下,纷纷题诗赠别,多者至数首。丹阳与宣城同根异枝,宣城贡氏子弟在赠别诗中融入了强烈的家族认同,如贡师元诗云:

吾宗名籍甚,同是少翁孙。千里来寻谱,孤舟直到门。竹边穿石洞,花底注山樽。莫便为归计,新诗且细论。[1]卷之首上·艺文志

贡谊与宣城宗人细论新诗,风雅相尚,亲情与诗情共冶一炉,宣城诸贡通过赠别之诗,表达对丹阳宗人的问候,贡性之还在诗中寄望来年,自己将去丹阳拜会宗亲:

柳茹水与南湖通,停篙夜雨鸣孤蓬。先生考裔江之东,支分派析蒲城宗。云礽济济忻相逢,敲诗剪烛飞轻红。琴书且住陵阳峰,光生草木增葱茏。朝挹爽气清心胸,班荆沽酒一时中。公家兰玉森重重,便当羽翼排天风。他年我亦来过从,登堂上寿拜乃翁。[1]卷之首上·艺文志

贡谊既返丹阳,即将自己在南湖所赋之诗,与宗亲友人酬和赠送之诗,合编为«汇兰集»,并命族弟贡宗舒续诗于后。这种族内的酬唱竟至编纂成集,既反映了贡氏家族文学创作的兴盛,也可以看出家族文学活动为元代文坛带来的活力。

三、结语

如贡师泰所言,曲阿之柳墅与宣城之南湖的始祖同为武德公,这一点是无疑的。因为“历世久远”,尤其是历经多年战乱,“值端平、嘉熙、至元间,兵火盗贼反复相寻,南北世系无能考者”[1]卷之首·甲·旧序,很多细节只能靠祖辈的回忆,即贡谊所言“余童子时闻祖父言”,作为修谱的依据,宣城和丹阳贡氏“说有异同”,记忆有所出入便不足为怪了。于是贡谊便只能“专作柳茹之谱”“于可知者录之,不可知者阙之”[1]卷之首·甲·旧序。宣城贡氏亦自为家谱,二者于先祖之记述颇多扞格之处,但至正会谱毕竟构建了同宗异派间的一座亲情的桥梁,«汇兰集»更是记录了元代贡氏的家族鼎盛与文采风流。

«汇兰集»是现存元代文学文献中唯一一部以家族文学活动为主题的诗歌总集,其所著录的诗人诗作可以补«全元诗»之缺漏。它使我们重新发现了一个文学家族,即以贡谊和贡宗舒为代表的丹阳贡氏,诗作中对宣城家园格局之记录也推进了对宣城贡氏的研究,对宣城贡氏作家群体的人数范围,“可以确认为元代宣城贡氏的诗人共27人,含六世5人、七世7人、八世7人、九世8人”[10]的结论,就立足于«汇兰集»所收录之史料。进一步讲,至正会谱还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活动状态,可以归其为宗族性雅集,它是特定地域、特定家族间的交流,呈现出地域辐射性,其背后则有宋代之后逐渐兴盛的宗族文化的大背景。«汇兰集»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和宗族文化意义,是不应当被埋没的。

猜你喜欢
宗谱宣城丹阳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孔门十二时辰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李丹阳雕塑作品
李丹阳
安徽省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物调查
丹阳眼镜,改变世界的“目光”
《宣城小镇》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宣城以外看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