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理论视角下的西方戏剧文学育人功能探微
——以《玩偶之家》为例

2021-02-01 09:25杨彩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娜拉玩偶海尔

杨彩红

(山西传媒学院 基础课教学部,山西 晋中 030619;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一、引言

《玩偶之家》是挪威戏剧家亨里克·易卜生的戏剧作品,被西方公认为经典作品,是围绕主人公海尔茂和娜拉的看似幸福实则充满危机的家庭婚姻展开的社会问题剧或家庭伦理剧。这部作品曾在新西兰、韩国、埃及等地演出时引起轰动,在主人公娜拉结束最后一幕的台词时,不只女士给予热烈的掌声,男士也纷纷表示赞同[1]。此外,这部剧在中国译介次数多、影响也大[2]。

ESP在汉语中意为“专门用途英语”,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其基本理念为,“以满足学习者特定需求为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学习主题或话题与特定学科、职业或活动相关联,以适合于这些需要的语言为中心”[3],从而达到一学多能的目的 。因此,专门用途英语是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结合英语的语言内在特点,提高学习者除语言学习外的其他素质,如西方戏剧剧本创作以及其中蕴含的育人功能等。如此,与专业教学内容设计互补,使英语课和专业课融会贯通。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面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尽管学校配有统一的《大学英语》教材,但常因教材内容多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而不受重视。因此,以ESP教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既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求,又能在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中贯彻育人的理念。

本文以影响深远的《玩偶之家》为例,通过分析其中蕴含的育人素材,引导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经典的西方戏剧创作,在提高英语素质的同时,挖掘、领会经典作品中呈现的文化内涵,提高思辨能力。

二、文献综述

笔者以“玩偶之家”为主题词,在CNKI(中国知网)检索到395篇相关文章,其中多篇文章分析了《玩偶之家》的女性意识觉醒,部分文章分析该剧的语言特色,部分文章从跨文化角度解读作品。以“戏剧文学、英语教学”为主题词,检索到2篇相关文献,分别是2015年3月吴兵东、晏微微在《新课程学习》发表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外学习空间的拓展——以英美戏剧文学为中心》及2011年10月杨波在《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英语戏剧在大学英语选修课中的教学探索》。其中,第一篇文章主要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英美戏剧文学学习的意义以及建立以英美戏剧文学为中心的课外学习模式这三点进行阐释。第二篇文章从英语戏剧课程的开设背景、作用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展开论述。目前仍检索不到主题词为“玩偶之家、英语教学”或“ESP教学理论指导的戏剧文学”类文献。因此,笔者以ESP教学理论为指导分析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特点,尝试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来拓展英语教学的实践方案,更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育人功能。

三、《玩偶之家》育人功能探微

ESP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4],能够使英语成为专业学习者的手段或工具。戏剧影视文学是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下设的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素养及剧本创作能力,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等[5]。

笔者教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大学英语,且深知英语为学校各门课程服务的重要性。在了解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设置等信息后,发现没有“中外文学名著赏析”或“中外戏剧作品分析”等相关课程。因此,笔者尝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加入这样的内容,以期在ESP教学理论指导下提升专业课程学习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英文版《玩偶之家》剧本文本,指导学生挖掘主题思想、分析主要人物角色及戏剧主要冲突,帮助学生了解原汁原味的西方经典作品,探索戏剧文学的思想展现共性,进而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内容简介

《玩偶之家》主要展现了三幕场景,涉及五个主要人物,分别是海尔茂、娜拉、阮克医生、林丹太太、尼尔·柯洛克斯泰。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在丈夫海尔茂得了重病不得不去南方治病、同时又不想烦扰当时已经生命垂危的父亲的情况下,私自向柯洛克斯泰借钱,并代父签字,无意间犯下伪造字据罪。娜拉未曾想到柯洛克斯泰在得知即将被海尔茂开除时会拿出自己当时所签字据进行要挟;她更没有想到海尔茂得知实情时勃然变色,一改往日对自己的温柔,而侮辱自己为“罪犯”“下贱女人”[6]。然而,当海尔茂知道柯洛克斯泰将借据还给娜拉,危机已解除时,他恢复了对娜拉的温柔并宣称会好好保护、教导她。娜拉这时已看清丈夫海尔茂的自私与虚伪,并认清了自己的“玩偶”地位,于是她决然离家出走。

(二)主题思想

《玩偶之家》通过娜拉和海尔茂外在看似幸福的婚姻生活,反映实则存在的女性束缚于家庭与丈夫的“玩偶”式生活,娜拉认清自己的处境,勇敢地去追求独立、自由。《玩偶之家》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社会中婚姻关系的男女不平等以及借幸福的假象掩盖虚伪的本质。该剧被认为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启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当代的女性意识到这一点。毛泽东同志20世纪50年代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时期要求男女同酬,大批妇女主动走出家庭追求经济的独立、工作的自由,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三)主人公性格特征

本文主要分析海尔茂和娜拉身上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从剧本整体行文中得知,海尔茂对待工作认真、讲信用、守本分(No debt, no borrowing[7]),从不收取任何来历不明的钱财;对婚姻忠诚,以他自己的方式爱着妻子娜拉,努力赚钱养家,当年生重病也是因过度劳累所致(overworked himself dreadfully[7])。

然而,海尔茂对娜拉的称呼由剧情开始时的“我的小鸟儿”“小松鼠儿”“我的乱花钱的孩子”“不懂事的小孩子”“小怪东西”“娜拉宝贝”[6](my little lark, my little squirrel, my little spendthrift, the same little featherhead, odd little soul, my dear, little Nora[7])到得知娜拉伪造签字后转变为“你这坏东西”“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下贱女人”[6](miserable creature, a hypocrite, a liar, a criminal, the unutterable ugliness[7]),充分透露出他的自私与虚伪。他口口声声说:“我不要你别的,只要你像现在这样——做我会唱歌的可爱的小鸟儿。”[6](I would not wish you to be anything but just what you are, my sweet little skylark.[7])他还在化装舞会后信誓旦旦地宣告:“娜拉,你知道不知道,我常常盼望有桩事情感动你,好让我拼着命,牺牲一切去救你。”[6](Do you know,Nora, I have often wished that you might be threatened by some great danger, so that I might risk my life’s blood, and everything, for your sake.[7])但是,得知娜拉伪造字据借钱的真相时,海尔茂态度骤转,丧失了之前的温柔与绅士风度[8],控诉娜拉花言巧语、装腔作势,且沾染上她父亲的坏德性而断送了他的前途,葬送了他的幸福。此时,还未能完全说明海尔茂的道貌岸然和没有担当。在剧情的高潮部分,当接到柯洛克斯泰的另一封信(包含归还的借据)时,从海尔茂前后矛盾的言语中更清楚地反映出他的自私自利。如:“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会指点你,教导你。正因为你自己没办法,所以我格外爱你,要不然我还算什么男子汉大丈夫?”[6](only lean on me; I will advise you and direct you. I should not be a man if this womanly helplessness did not just give you a double attractiveness in my eyes.[7])“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你放心,一切事情都有我。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6](my frightened little singing-bird. Be at rest, and feel secure; I have broad wings to shelter you under[7])“你在这儿很安全,我可以保护你,像保护一只老鹰爪子底下救出来的小鸽子一样。”[6](Here is shelter for you; here I will protect you like a hunted dove that I have saved from a hawk’s claws.[7])

我们肯定海尔茂积极工作、忠诚于婚姻等良好的思想品质。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海尔茂自私、虚伪、无担当的不良行为。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德是一种和谐,强调上下级之间、夫妻朋友间要相互友爱、宽容忍让[8]。这也恰好与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相契合,即爱人,强调人们互帮、互助、互爱。海尔茂此种行为显然不具备“仁”的精神。

娜拉,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虽是平凡的家庭主妇却处处体现了她的不平凡。她给包括佣人在内的家里人买圣诞礼物,多支付五十个渥儿给脚夫,足见娜拉大方、善良,具有同情心。从娜拉和林丹太太的谈话中,我们得知娜拉不是完全依靠海尔茂生活的,她自己平时也做点编织、绣花以及抄写的工作贴补家用,说明娜拉爱护丈夫,能够主动为丈夫分担经济负担。娜拉得知林丹太太想要让她丈夫帮着找一份工作时,欣然应允。“我会拐弯抹角想办法。我想个好办法先把他哄高兴了,他就不会不答应。喔,我真愿意帮你一把忙!”[6](I will broach the subject very cleverly-I will think of something that will please him very much. It will make me so happy to be of some use to you.[7])这说明她热诚、富有同情心。娜拉在丈夫海尔茂得了重病需要一大笔钱去南方疗养,同时又不想烦扰当时已经生命垂危的父亲之时,凭借一己之力借得一大笔钱。尽管伪造签字,却能看出娜拉的勇敢、担当。化装舞会后,娜拉祝阮克大夫晚安,同时也让阮克大夫祝她晚安。此外,她在海尔茂回书房看信时急急忙忙抓起舞衣披在身上,自言自语:“从今以后再也见不着他了!永远见不着了、永远见不着了。也见不着孩子们了!永远见不着了!”[6]因为她已经想到自杀,说明她只想一个人承担伪造签字的后果而不想连累海尔茂的担当品质。我们从娜拉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她希望出现一个奇迹,从她做好毅然赴死的最后决定中可以看出她的大义大勇。

娜拉身上展现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修身之要。即便是新时代的女性,有一些人也许在身处娜拉那般境地之下都无法具备她的那种大方、奉献与担当的品质。

海尔茂和娜拉两个主人公通过语言、行为展现出的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既是西方伦理学中善与恶的体现,又反映出婚姻的本质不是契约关系而是伦理关系。同时,这也符合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评判标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如何看待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如何诠释敬业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实守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以及互相关心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矛盾冲突下的人性对比

这部作品中,各种不同的角色形成多重明暗不同的关系,构成错综复杂且较为多变的人物关系网络[9],并产生几种主要冲突。本文主要分析主人公海尔茂和娜拉以及柯洛克斯泰与海尔茂、娜拉、林丹太太间产生的矛盾冲突。

海尔茂和柯洛克斯泰由大学同学转变为领导和职员的上下级关系,海尔茂即将辞退柯洛克斯泰引起一场矛盾,同时引发柯洛克斯泰和娜拉以及林丹太太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他自己和妻子娜拉的终极矛盾。在各种矛盾中显露出的人性特点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便是我们要挖掘的育人素材。

海尔茂辞退柯洛克斯泰,不是因为他知晓柯洛克斯泰曾经“伪造字据”,而是因为柯洛克斯泰是他的大学同学,更重要的是因为柯洛克斯泰经常在银行呼唤他的小名。他因柯洛克斯泰的做法有损他的威严与尊严而将其辞退的事实说明他极端虚伪。柯洛克斯泰和娜拉表面似乎并无关系,实则因借钱而产生关系。柯洛克斯泰担心被海尔茂辞退而拿着娜拉借钱伪造签名的字据进行威胁引起冲突,表现出柯洛克斯泰的阴险狠毒、不择手段,且缺乏道德感。林丹太太在冲突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林丹太太与娜拉是发小、是柯洛克斯泰早年的情人,因家中经济状况窘迫,且需要照顾年老体弱的母亲和年幼的两个弟弟而嫁给林丹先生,在丈夫去逝后独自做工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后因没有家庭牵绊选择进城请娜拉帮忙找工作而成为和柯洛克斯泰争夺银行职员的对手,也因和柯洛克斯泰重归旧好而劝服柯洛克斯泰归还借据。在这种隐性的矛盾冲突中照射出林丹太太的以孝为先、自立自强、吃苦耐劳以及处事灵活的特点。

娜拉和海尔茂表面恩爱,他们之间实则隐含种种不平等的关系。如:“耍把戏,一天到晚给你唱歌儿,变个仙女儿在月亮底下给你跳舞。”[6](I have existed merely to perform tricks for you.[7])“现在我回头想一想,这些年我在这儿简直像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一日,吃一日,托伐,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6](I have been your doll-wife, living on the life by my tricks.[7])娜拉这样的言语说明她在家庭中没有地位,一切以丈夫为中心。同样,海尔茂的言语说明他一方面想要让妻子娜拉服从他,另一方面又想证明他是家庭中的男子汉,有担当、敢作为。如:“要是这个消息传出去,说新经理被他老婆牵着鼻子走。”[6](Is it to get about now that the new manager has changed his mind at his wife’s bidding.[7])“我的两只阔肩膀足够挑起那副重担子。”[6](my burly shoulders can bear the burden[7])然而,从伪造字据被发现到剧本尾声时娜拉与海尔茂开诚布公地交谈,表现出两人的不平等关系。

这些矛盾冲突中展现的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的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到修德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10]。《玩偶之家》反映的也是我们生活中或家庭中的小事、琐事,但当小事、琐事关系到利益时却能展现出人性的善恶。

当然,在挖掘和分析《玩偶之家》主题思想、主要矛盾所表现的人性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查找并思索剧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思辨思维。

(五)戏剧文学作品的共性

戏剧文学,是供戏剧舞台演出用的剧本[11],通过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及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性格、展开单线或多线的主要矛盾,从而表现故事的情节,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尽管戏剧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是多角度的,如从作品结构、主题、人物、艺术特色、影响等进行线性分析,或从作品的悲喜剧类别进行分析等。但是,本文旨在学习英文文本时发掘戏剧文学作品内部的育人思想,所以需从剧本本身表现的主题思想、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的矛盾冲突等原始的材料中探索。

中外戏剧作品都表现了一定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通过主要人物和人物之间的主要冲突展现给读者或观者。剧中人物的各种性格特征或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个体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通过教师适时、合理地引导分析英文经典作品,学生就会带着问题揣摩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种种矛盾产生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合现实中自身的经历或所见所闻与剧中人物做对比,形成自己看待社会关系中的人、事的看法,通过剧中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学习并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这一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分析并形成自己观点的同时提高了地道英文表述的能力、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了人文精神、辨识能力,增强了道德判断力和个人品德修养。

四、结语

通过微探对我国影响深远的戏剧文学作品《玩偶之家》的主题思想、主人公形象以及主要矛盾冲突体现的人性,帮助学生建构西方戏剧文学作品的主要框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戏剧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的善与恶、友爱与美德等道德品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笔者想借此分析说明大学英语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而是将英语作为基本工具,运用ESP的教学理论,结合社会需求和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增强其专业领域里的英语交际能力与学科思辨能力[12]。

猜你喜欢
娜拉玩偶海尔
勇敢出走的娜拉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海尔与望远镜和天文台的故事
海尔引领直驱洗衣机新趋势:直驱产能迈入千万级
杨亚州“玩偶”六十载
动一动,手指玩偶
当当心爱的玩偶不见了
我眼中的希林娜拉
海尔变革
爱一条狗需要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