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目前国内对于《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内容、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及模式等方面:
在教学目标上,多数学者认为要对“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这一古代汉语教学基本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如荆贵生(2000)强调要“培养学生写浅近文言诗文的能力”。[1]
在教学内容上,主流观点,如张丽霞(2007)[2]、王伟(2016)[3]等主张扩大教学内容,把古今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
在教材编写上,王金娥(2010)建议增加古书原文和注释,增加甲金文作品或文字材料;[4]黄德宽(2016)则认为教材的编纂应以提高古书阅读能力、为教改提供便利、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为教师组织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更大的空间等四点为原则。[5]
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严岳峰(2012)认为要运用互动教学模式[6],肖永凤(2013)则强调精心选择成语典故、方音土语[7],宋琳(2014)则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古代汉语教学的实效性。[8]
上述研究虽然涉及到《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但在教材的选用和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实践环节的研究较为空泛,课堂教学的具体安排亦鲜有论及。这些空白点均为本课题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笔者以为目前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应当以研究性研究性学习观念为指导,努力构建《古代汉语》课程多维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本文的指导理论。前人对研究性学习有较多的研究,王敏阐述了如何利用研究性学习成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9]卢卓群[10]、范新干[11]讲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张杨、周朋升对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性学习”进行讲解;[12]鞠彩萍则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13]
综合来看,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就其核心而言,研究性学习把学生被动接受的角色模式,转变为主动探索,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正如张胤所谈到的那样,“大学是最适宜,而且是最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场所,大学生则应当是最适宜并最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象。”[14]培养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能够让大学生终生受益,让其自觉进行大学之后的后续及终身学习。
具体到古代汉语课程来说,古代汉语涉及面广,和现代汉语有着很大差距,故而学起来枯燥乏味。通常来看,即便刻苦学习,古汉语综合水平在短时期内也较难以快速提高。这样就使得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同时,很多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教师,对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性认识不足,从而在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氛围枯燥,教学目的不强等问题。上述这些因素合力使得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实际上,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不单单在于阅读古籍、掌握古代词语和句式的用法,帮助提高理解、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继而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也是学习研究其它各类学科的必备利器,比如中医学,比如历史学,比如考古学,都离不开古代汉语的学习。因而,古汉语是一门特别实用的课程。2003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自此之后,实施传统教学改革,试行崭新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但是如何进行改革又是一个难点问题。笔者以为,面对目前《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研究性学习应当能担当起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学习古汉语的重任。我们以《古汉语》(三)中的《木兰辞》为例,在中学学习时,“唧唧复唧唧”中的“唧唧”解为“叹息声”,多少年来老师都是这么教的,但是这种说法一定就正确吗?如果比照后一句有“木兰当户织”而解为织布机的机杼声可不可以? 如果根据传统诗歌的起兴手法,把“唧唧”解为“蟋蟀的鸣叫声”可不可以呢?
再如刘禹锡《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其中的“丝竹”一词,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其定义为 “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则认为“丝竹”泛指乐器;相关辞书中对“丝竹”的解释也较为一致,或把丝竹解为“音乐”,或把丝竹解为“乐器”。这样注解带来相应的问题:这里的“丝竹”究竟是乐器呢,还是音乐呢?丝竹既为音乐,为何会乱耳?既然乱耳,为什么后文还要调素琴?
这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句如今竟然有了疑问,这无疑会对经受了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的大学生们产生颠覆性的冲击。而这些诗句究竟该如何准确理解,靠的就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我们认为,通过这些古文的重新审视性研究学习,大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和热情必然会被激发出来,而这必将在相当程度上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通常来说,课前预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自学。这个自学发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因而称之为课前预习在学习新课之前,有过课前预习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就会对即将进行课堂学习的东西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重点难点也相应地有一个初步的印像。同时,自主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内容,听课时遇到这部分内容,就会专注听讲。因此,预习这个环节不仅不能淡化,而且要大力强化,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1 课堂学生朗诵
学习语言,就离不开朗诵。朗诵是语言类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这方面,古人留下了较多的名人名言,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如唐代白居易早有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之说,如南宋朱熹亦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反复诵读,则收其义自明之效,反之,不反复诵读,学生就无法熟悉、理解、感悟文本,更无法获得语感。《古代汉语》课程中所选的古文文本,都是从传世典籍中精选出来,大声朗读这些经典文本,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精炼的语言美享受,更能使学生熟悉经典积累语感,从而大大提高古汉语水平。
2.2.2 学生自主讲解
自主讲解一改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需要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讲解完整节课内容,而是让学生在充分的课前预习基础上,自行讲解课堂学习内容。在学生自主讲解之前,教师只需要通过学案、微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先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发问和讨论的时间。如此,教师即从之前的单纯课堂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学者,而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本原角色。与之相应,学生的定位也发生了转变,从被动的课堂讲授接收者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由此,自主讲解实现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2.2.3 学生自主点评
在学生自主讲解之后,可以让实施自主进解的学生或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本人点评自己或他人点评自己,对被点评者来说,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定位,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并发挥他们多方面的潜力;对于点评者来说,也能培养学生合作质疑探究的能力和相互协调合作的精神,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能及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古代汉语课程部分理论,比如第六单元诗经用韵部分,晦涩艰深,推进教学改革难度较大。但是,伴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重点难点,尝试把古代汉语课程肢解,借力微课、慕课教学,以及疫情期间的腾讯会议、钉钉软件,还有微信、QQ教学等移动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在困难之中推进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从长远来看,信息化、技术化的当今时代,微课、微信与《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融合推广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教学模式,值得反复实践、长期摸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更新与发展。
学术界对古汉语的研究不断更新,作为教师,要积极关注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学术界一旦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及时传输给学生,不能总是停留在原来的固有思维中。不仅如此,还要在传输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相关问题,比如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出更新的成果?之前的成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这个最新成果产生的背景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并深入讨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失去了想象的方向。古今中外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科技的进步无一不是以疑问和惊奇为基础。如《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句,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注释为:“经,上吊,吊死。”那么上吊必须要有能悬挂的东西,小渠边有没有可以用来悬挂的东西呢?
再如《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陈仲子既然“耳无闻,目无见”,那他是如何知道“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的呢?又是如何“匍匐往将之”的呢?这些问题的提出,饶有趣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参与集体质疑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质疑,学生有了想法,决不能给一棒打死,而要给予欣常,给予鼓励,给予引导。因为有的时候,学生所提的问题细究起来,真的就是一个论文选题,值得去发掘探讨。
这里我们以“望洋”为例设计微课如下表:
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体现在实践环节的布置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要写出好的古文,必须熟读古文,明白古文中字词、语法、通假字等的用法和结构。因此,古文写作要常常练习。图书馆古籍库,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因此,参观图书馆古籍库,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展视野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此外,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也是较好的实践环节。
当然,倡导研究性学习,并不等于将其与接受式学习对立起来而排斥直接讲授,而是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的。总之,面对当前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不足,高校应当努力进行优化,实施研究性学习观念下的多维教学模式,或许是推进《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较为理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