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瑜,魏 宁
(1.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2.齐鲁师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从2005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到今天,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关注,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乡村农业等逐步发展起来,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在这一背景下,艺术如何参与乡村建设成为新的关注点,诸多艺术形式涌向了乡村,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在乡村文化公共空间建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然而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壁画艺术要创新发展,在公共性和与建筑环境的融合性基础上,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才能赋予传统壁画以生命活力,体现壁画艺术的时代意义。
1.1 科技性。壁画艺术在当下的语言特性就是对科技的依靠,新媒体技术从电影、摄影等新材料媒介到激光、全息图像等电子媒介到动画、三维空间等计算机影像媒介,每一阶段的产生与发展都是艺术创新的诱导因素,当前壁画艺术整合这些诱导因素,使用媒介的不同操作制造独特的艺术效果,它从横向上吸收了电子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影像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纵向上注重自身主体认识、教育、装饰等功能的发掘,创造新型的审美体验。
1.2 创新性。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前壁画艺术有了新媒体技术的参与,其创新性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观念的创新。壁画艺术本身是多维化、多元化的,也只有这样它才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乡村振兴中突破自身获得新的发展。所谓多维,需要创作者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向多角度、多方向扩展,获取不同的解决方法,衍生不同的结果。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其创作者只有采用多维度思维,才能使公众介入空间,与作品产生互动,从而获取社会效应。对于公共艺术家而言,在媒介的观念上,应充分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给艺术创作带来的新的发展空间,认识到大屏幕电视、公共电子广告牌、数码放大照片、数字电影等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中出现的价值和可利用性。乡村在不断发生变化,公共艺术也应该适应乡村的多样、互动和高度集中性,朝着多元、活力的方向创造性地发展。
第二,手段的创新。在新媒体技术的参与下,壁画艺术突破绘制、使用工业化材料等手段,运用现代媒介技术,发展电子、影像等新媒体艺术资源的多维度空间,利用拼贴、移借等互文本手段,从听觉、视觉等感官上创造出更强烈的、富有幻想的、多元化公共空间。
1.3 非时空性。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参与的当前壁画艺术的非时空性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体验性。壁画艺术融合多媒体技术的造型机制,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有机整合,产生部分所不具有的整体意义和高度的临场体验感。
第二,互动性。 所谓互动性就是欣赏者的参与性,面对新媒体技术参与下的当前壁画艺术,新媒体技术使得壁画更具有公共艺术的特性,穿越时空,非单向的、静态的展示,而是双向互动的动态展现,作品与欣赏者互动沟通,产生真实感,艺术的交流、对话、融入、呈现、转化,衍生全新的时空感觉和丰富的感受力。
1.4 公共融合性。壁画是一门公共艺术,新媒体技术参与下的壁画艺术更加具有公共性和大众性。壁画承载着宗教、哲学、历史、民俗等诸多文化,具有认识、教育、装饰、审美等多种功能,这些属于大众的本质预示着壁画的生态空间是作品的被“接受”而不仅仅是“接收”,而新媒体技术强烈的参与性正与此相映成趣。当前艺术逐渐走向生活化、社会化,人类与艺术的交流与互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根本改变,新媒体技术参与下的壁画艺术将自由空间给了每一个人,只要你愿意,自身与艺术有着无限渗透的可能性,艺术家创造的是一个框架,任由不同的观念开拓每个人的世界。乡村振兴背景下,壁画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自觉结合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文化变化与环境要求的必然结果,它冲击着我们的生活观念,提高文化素质,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公共领域。
乡村振兴背景下,壁画艺术在新媒体技术参与下朝着动态多维度发展,所谓动态指当前壁画艺术在材料、技术上的创新与发展,所谓多维度指当前壁画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综合和功能表现上的多元化。
2.1.1 材料创新。当前壁画的创作材料呈现多样化,除了陶瓷、金属、纤维、漆艺和多种材料的工艺技术外,一些并不具有绘画性的木、石、铜等材料和现代科技材料还有电视、电影、摄影、网络等新媒体技术都介入到壁画中来,新媒介的出现为壁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图像和材料来源。壁画使用不同的材料就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肌理是用来表现物象和渲染气氛的,以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不同肌理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画家运用肌理的韵律,另画面产生出连续、重叠、粗密、交叉、错综的美的效果。材料的审美特性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以壁画材料肌理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方式不断显现出来,成为单独的审美特性。
2.1.2 技术创新。壁画创作的材料不断更新,促使技术不断提高,融合了绘画、雕塑、工艺、光效果和数字影像等综合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段,丰富壁画艺术的表现力。在利用色彩、光等因素产生视觉刺激的同时,应考虑到知觉、错觉的研究与利用。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人们对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感受,在壁画设计中应该考虑将声音因素加进去,将无声的壁画有声化,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以将嗅觉加进去,让大自然的气息充斥画面。这些多媒体技术在壁画中的综合运用,将人的既有生理成分又有心理要素的复杂的感觉世界带进未来的设计。
2.2.1 观念更新。壁画艺术材料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使壁画艺术在观念上逐渐开放,横向上吸收不同文明、不同文化接触与交流形成的美学因素,并加以整合为壁画所用;纵向上吸取抽象主义、装配艺术、新达达主义、波普艺术、欧普艺术、动力艺术、极简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超级写实主义、新幻想派、图案与装饰、新意象艺术、新表现主义、新抽象主义等艺术形式和理论成果,从原始艺术、中世纪、东方艺术中寻找新的形式语言,在壁画艺术中表现,并在艺术家凭借新的艺术观念整合原有图像的基础上,打造壁画自身的表现力与艺术符号之间互文本的映衬张力。乡村墙壁上涂鸦文化、稻田画等,在乡村振兴中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方式,也逐步为乡村的居民接受和喜爱,更是带来了乡村旅游的生机,逐渐成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观念的综合性开阔了壁画艺术的生态空间。
2.2.2 文化更新。在当前大众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与教育的功能逐渐趋于淡化,而审美和装饰的功能渐渐增强。而此时的审美与装饰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人与空间的关系进入历史的新阶段,审美的意义在于通过空间的布局与技术的参与创构一种有生命力的主体空间,围绕着人们的生活,对古今、内外的空间环境进行现代文化的再认识,关注生存空间,从而创造广阔、舒展的审美精神享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当前壁画作品更加抽象化、概念化,作品的意义中加入更多个人因素,个人的情感、想象及感触在壁画作品中流露,探索个人的形式语言。用阿伯特?奥里埃的解释就应该是“⒈精神的,因为它惟一的理想是表现精神的。⒉象征主义的,因为它是以形状来表现精神的。⒊综合的,因为它是根据一种普通理解的方式来画这些形状和记号的。⒋主观的,因为它从来也不将对象作为对象来看待,而是作为题材发现的精神符号。因此作为结果,它是装饰的,因为用埃及人或极可能用希腊人或原始人发明的纯装饰绘画,就是一种主观的、综合的、象征主义的精神的艺术表现”[1]。壁画逐渐脱离学院派的模式,以更加人性化的姿态融入到个人的精神生活中,它营造着和平共享的公共空间,传递并述说着不同社群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以引起集体乃至社会的共鸣。
第二,新媒体技术的参与使当前壁画艺术“活”了起来,壁画是凝聚着公共精神的容器,是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空间场所之间密切互动关系的永续经营与调整的媒介”,新媒体技术使壁画以更综合的方式创造着供人们分享与互动的机会和空间,这从本质上超越说教性、注释性和单纯装饰性的功能,其大众性表现在当下的客观语境中,自然地建立起公众与公共空间的一种可参与互动关系,反映了现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成为建构当代城市乡村公共文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随着照相技术、影像技术、电子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在壁画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视觉图像空前拓展,传统的读图已经转变为立体信息结构的接受,图文并茂也演变为传播渠道的网络多元化,观者受到的是多方位的感觉通道冲击,对艺术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参与与互动的审美体验。将壁画设计为活的沟通环境,产生真实感,提高艺术的互动能力,丰富现场感受力,观者在共享空间的欣赏活动中,主体潜意识得到真实体现,不断寻求自身在艺术中的定位,力求自身成为整体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在这一打破时空界定的环境中,壁画的每一个符号与观者的每一处感受都构成了整体的视觉节奏,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大型的LED电子显示屏幕就是动态多维度壁画生态空间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视觉信息传播任务的同时以数字影像延伸互动魅力将观众纳入到整体演出之中,成为时空隧道中的文化体验者,身临其境的主体意识与艺术互为主体,互为映衬。正如罗伊.阿斯科特所言:“在艺术方面,个人表达与个人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了观众,人们对艺术家的要求不再是创作动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艺术家现在所做的不再是现实中取样以反映他个人的观点,而是结构框架,任由观念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2]”参与使人们了解壁画,也只有参与才真正实现壁画的价值,其内涵、意义与承载的社会责任在观者的体验、参与、感受中得到有效的延伸。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与限制,提高公民素养,渗透、感染着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当前壁画艺术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了人类与文化艺术的交往互动,为公共文化艺术开辟了新的扩展空间。
乡村振兴背景下,壁画艺术家主动参与到乡村文化、民宿中,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上全方位地诉诸于公众,实现壁画艺术真正的可参与性。作品会在实体空间上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肌理与质感呈现自身的运动,加之新的视觉符号、交流方式创造的精神空间,实体与精神之间相互关照,内外的凝聚力和张力产生了一个强大的磁场,这个场不仅仅从形式上更从心灵上网罗欣赏者,激发公众的参与欲望,拉近作品与欣赏者的距离,提供更多的互动可能性。新媒体技术的参与,凸显当前壁画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真正内涵,它探索的成果表现为影像装置艺术,装置作为壁画多元化的形式越来越显得重要。
图1 动态多媒体现场效果
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动态多媒体介入的大型壁画现代形式的典型代表。开幕式开始,一张布满二极管的巨型画幅(LED)将画卷徐徐展现出来,数字特技还巧妙地把二维和三维的影像糅合在一起,与LED的光影交相辉映,如第一场结束时出现的宋代古画《江山万里图》,画面的前景与后景运用透视处理呈现纵深的视觉感受,画面的山、树、云、天利用层次分别表现,平面的画卷立刻呈现立体的效果,给观众以深刻的情感体验,数字影像实现了可视技术的飞跃。从审美上来说,数字影像极大影响了受众的审美,观众已不再满足于对可视作品的接受,而是以强烈的参与与互动需求在欣赏活动中寻求共享的空间。这一主体意识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观众对自身文化定位的追求和成为作品整体一部分的渴望,从另一方面讲也促使作品不断丰富和更新。在开幕式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厚重感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莲鹤方壶、活字印刷等传统物质文化和金沙文化太阳鸟等的符号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观众在可视化的影像中寻找潜在的群体认同心理,当这一认同心理逐渐找到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高度的与画面的互动情绪也渗入画卷;同时利用最具中国特色和最充分表达意境的中国传统写意手法,在巨型的LED电子显示屏上尽情挥毫泼墨,传统文化与浓厚笔墨的融合俨然让鸟巢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的时空隧道,观众身临其境地成为文化的体验者,主体定位的获得另观众的心理互动欲望更加强烈,感同身受的艺术感染力随画卷的变换而不断被触动,时空定势的打破将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审美心理获得有效的延伸,产生一种认同与互动性的体验和感受。这些画卷就是“现代数字影像和传统舞美装置结合后的一种全新的影像装置手段”[3],整个开幕式就好像一部动态的多媒体影像装置作品。这时影像本身已不再是单一概念了,其存在方式是在与演员与观众与整个广场空间的互动中,互为主体,相互映衬的,影像与演员与装置甚至于观众是一体的,每个环节都是这一影像装置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幕式所展现出来的震撼效应与这些元素的有机融合是不可分割的。现代数字技术所创造的动态多媒体影像装置作品将科学技术综合运用到艺术领域使影像装置作品获得全面升级,在动态中发掘影像与表演与观众与装置整体性表达内涵与意义的新生态空间。在乡村振兴中,将这种新媒体技术参与的现代新形式的动态壁画艺术运用到乡村文化建设,展现传统的、民俗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传承、延续民族、乡村的文化,渗透到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使其参与其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建设和谐美丽乡村,探索出更多样的、振兴乡村的壁画艺术作品。
壁画艺术的新媒体技术参与式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它打破传统壁画的定义,延伸壁画的内涵,在影像装置艺术中寻求新的生态空间,这种以视频、音频为重要感知元素,强调观者参与的新型壁画艺术形式,重视数码新媒体技术和语言的渗透加之观众的参与、交流来结构的作品成为壁画等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它将不同的影像视觉形式、声响实验、三维造型等元素进行了综合运用,在时间与空间中相互渗透,在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创新,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在阐释社会现实和生活体验上具有显著优势。当前壁画艺术在新媒体技术的参与下,以影像装置艺术为主要形式,延续着其公共性的艺术特性,将各种艺术元素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增添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向人们传达出传统壁画艺术在时代中发展的新视角,同样也亟待探索促进乡村振兴和发展的形式壁画艺术作品,将乡村文化和民俗用可参与的、融合的、深入人心的形式展现出来,拓展壁画艺术融入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注 释:
①http://www2.sdca.edu.cn/msxy/xyxw.aspNewsID=773.
②柴秋霞.他山之石:论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
③http://www.ca001.com/ca001/html/36/n-42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