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兆均,付建萍
(重庆工商大学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重庆 400067)
中国乡村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晓得,也没有人去理会它的前因后果。在那遥远、无法确定的、朦朦胧胧的过去,有几户人家从其他地方来到这儿安家落户,于是他们就成了所谓的“本地居民”,这就是乡村。[1]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乡村,农民靠“土”吃饭,“土”是农民生产资料的来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以市场为导向,仅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土”没有流动性,农民也就没有流动。在这样的时期,村落就是农民的整个世界。[3]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虽然乡村社会的农业基础地位不变,但乡土性却发生了流变。陆益龙提出在“后乡土中国”中后乡土性特征是指乡土结构依然保存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特征和行为都已经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并或多或少具有现代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乡下人不再“土气”,而是更“摩登”,村落从低流动性进入极高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状态之中,熟人社会网络的延伸和运用等。[4]随着时间推移下的城市急剧发展,中国“一半农村,一半城市”的二元结构特征凸显,但城市在急剧壮大的同时,乡村社会却呈现出显性的衰落趋势。城乡统筹下的城市与乡村整体性发展成为一种共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也成为了时代的必然趋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乡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乡村振兴战略不是短期即成,应是长期持久战,乡村振兴战略是项管长远、管全面的重要战略规划。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是在乡村进行一场推动乡村政治、社会和人的现代化的“新进步运动”。[6]技术、资本、产品、制度、思想等要素传播和流动的速度已经和过去是天壤之别。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7]。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与组织振兴中,人才振兴是主要关键。[8]乡村振兴中需要技术型、文化型、产业型、组织型四种必不可少人才。[9]中办、国办也印发了《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强调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拟实现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10]可见,人才先行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口基数大却人均占有资源低,要发展乡村不能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以人力资源为主,极大程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学在中国萌芽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1914年至1927年,社会学探索着进入初期发展阶段,1928年至1948年是其重要的成长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展开了社会学“本土化”的讨论。21世纪初费孝通又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直到现今,社会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11]清末民初时,一些教育家就曾尝试将现代教育引入乡村,但陶行知却发现受过乡村教育的人没有留在乡村,而是去到城里,他认为真正的乡村教育应和实际的乡村生活是有所联系的。与此同时,诸如社会学家梁漱溟、晏阳初、杨开道等等都加入了乡村建设运动。相关社会学家的乡村建设实践发现:乡村教育不仅仅是传播书本知识,而是应以村民的生产、生活及文化结合,走一条适合乡村实际之路,即留得住人才,解决乡村的现代化问题。[12]
现实农村社会总是在不断演变、发展过程中。乡村社会中现实存在的各种记忆、现象都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其本身又包含着向前进一步发展的萌芽和动力。自真正意义的乡村社会产生之日起,它就是和城市社会既区别又联系。[13]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功能、社会问题都是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乡村社会的变迁与向前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而社会学就是在记录着其发展与变迁,揭示着事物的背后逻辑,通过田野调查与问卷调查研究等,以获得反映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数据。若干年后,这些珍贵文献是了解过去的重要载体。社会生活和社会学联系起来,要求更了解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社会变迁和发展等等社会学问题。因而,社会学在乡村振兴中,将大有可为。
人才建设,是地方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丰富的乡村理论能指导乡村发展,亦或是具体的建构乡村社会发展。郑杭生提出了社会良性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建构论等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和理论范式。可以说,中国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拓展和深化了对中国社会变迁及相关社会问题的理解。在解决乡村实际问题时,要根据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应的社会学理论、解释乡村社会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而社会学人才充当着重要角色。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也要齐头并进。乡村治理主要是农村社会领域,包括公共设施、教育、卫生、文体、人口计生、社会保障等等方面,这些均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4]小康价值引领着乡村建设从经济发展逐步转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和治理五个方面推进。[15]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要熟练掌握社会学其它研究方法。社会学人才在服务乡村社会时,可把所学运用到乡村治理、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社会学人才扮演着研究者、统筹者、管理者、执行者的多重角色。同时可以将社会调查运用到乡村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调查、民意调查以及市场调查中等。[16]从对某一乡村发展的具体问题出发,有效地对乡村发展中的具象问题做出针对性的措施方案;通过社会调查方式,在描述乡村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解释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最终预测乡村社会问题发展趋势。
社会学人才拥有的多元学科属性与方向,有助于全方位服务乡村社会发展。乡村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体系的发展,社会学学科属性及其方向与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等紧密关联。社会学人才具备相应社会调查研究训练,能以学科的敏锐感捕捉乡村社会中所产生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人口学则拥有良好的统计研究能力,开展乡村人口流动、人口福利等民生问题的研究与服务工作;人类学则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性地探究乡村社会的人及其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乡村社会关系和问题的有序解决;民俗学则侧重于乡村社会的习俗、节日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发展与利用,以文化助推乡村发展;社会工作则侧重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强调实践性、服务性,有利于乡村问题解决的细致化等。
社会学人才侧重于“社会学想象力”的培养,对社会拥有深刻观察并有一定实践。不仅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调查、规划、实践能力。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社会学人才能够由点及面观察当下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发展短板,以可持续发展视角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从而助推乡村社会的快速发展。
高校现存的主要社会学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研究型”,主要的课程设置以研究型思维人才培养为主,立足于学院式的学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为目标,缺乏实践应用能力。[17]单方面的注重理论教育以培养学术性人才,而忽视了人才成长所需要的实践成分。尽管实践人才培养呼声较高,但在实际培养中大部分高校仍侧重原有的学科本位制进行,应用型实践尚未深入。大部分高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角色定位与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有一定脱嵌。
社会学人才重理论的“研究型”培养模式,在一定层度上影响着相关人才的择业观。往往将社会现象及问题处理的场域聚焦于城市,因此相关人才大多以偏向城市就业为主要选择。但是当下社会学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处于一种“既难沉于非城市的基层,也难以都在城市获得专业契合的满意岗位”的就业困境,实际就业率与优质就业率不高,造成了人力资本的不平衡及其巨大浪费。受学科专业培养特征及城市拉力的现实等多重因素影响,多认为在乡村发展空间不足,无法达成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即使城乡一体化结构不断完善,大多数人才仍不了解乡村发展下对人才的需求及巨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从而呈现出“发挥其才能助力乡村发展”的意识不足特征,从而影响了其行为实践。
据相关社会学专业毕业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毕业生对社会学专业持高度认可,但社会学专业人才对“经世致用、对思维有帮助、就业面宽、对你的工作有帮助、喜欢社会学、成为显学、市场为导向设课”指标都显示为中度认同。[18]社会学专业人才喜欢社会学,但对未来就业存在一定的迷茫,“学社会学不知道要干什么”“我可能会考一个公务员”,对就业选择并不明朗,认为“社会学是万精油专业”,对未来持不确定、不真实态度。专业就业认同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人才作用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发挥。
社会学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在高校所在城市与所属城市对应的乡村建设实践基地,使社会学人才能够有更加具体的实践、调研基地。鼓励社会学人才在理论指导下调研乡村发展实践,尝试帮助当地居民解决实际问题、疏导由社会问题带来的不适应问题及对乡村发展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构建基于深入实地调研基础上形成的优秀论文、调研报告及有助于乡村发展实践策略方案等的激励机制。
乡村振兴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学专业人才对创新乡村治理、改善民生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一,社会学专业人才对专业知识、实践应以完善自我的态度学习。第二,学校要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学人才专业认同感。第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专业发展机会,并进一步探索出学科专业方向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各种契合点。
第一,实践育人。学校层面要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与学习,通过实践调研加深社会学专业学生对乡村生活的体验,纠正学生对乡村社会的片面认识,促进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切身体会。第二,氛围感塑造。教师授课时,应采取翻转课堂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感,促进乡村氛围感形成,增强社会学专业人才建设乡村使命感。第三,就业倡导。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应接纳乡镇单位为招聘单位,提供大学毕业生乡村就业选择与宣传等。
新时代下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社会建设为社会学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绝佳的时机,同时也促进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对社会学专业人才的认可。乡村振兴战略需人才保驾护航,社会学人才在现实语境下更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各界支持。政府层面对社会学人才服务乡村,应提供福利保障、晋升支持等。社会层面则需各乡镇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就业机会与广纳社会学人才并给予社会学人才专业认可。公众层面则宣传、引导社会学人才认识其对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得社会学专业人才自信践行乡村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