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韦源口方言与普通话的动词语音差异探析

2021-02-01 04:40陈江英罗姝芳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声调韵母声母

陈江英 罗姝芳

(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 湖北黄石 435000)

一、音节数量

相比于普通话,韦源口方言的单音节词语数量更多,主要体现在名词上,部分动词词语也能体现该特点。韦源口方言的许多单音节动词,在普通话中,为双音节动词或存在双音节的形式。与韦源口方言相比,普通话的动词双音节趋势更明显。另外,普通话中有许多单音节动词重叠式表示短时少量或尝试性动作行为,如:“说说、走走、找找”等。“阳新方言的动词重叠式只有‘AABB’式”,[1]韦源口方言亦是,无单音节动词重叠式,是用“动+(一)下”的格式来表示短时少量和尝试性动作行为的。如:

(1)a.你吃完饭莫坐老,起来动(一)下

b.要改的地方不多,随便改(一)下就行了

c.好不好喫,喫(一)下就晓得了

普通话中的双音节“AA”式动词,在韦源口方言中都只存在单音节形式。在韦源口方言中也有极少数动词,在普通话中的音节数量更少。如:哭嘴-哭、划冷水澡-游泳。

从整体上看,韦源口方言动词词语的双音节化进程明显慢于普通话。但由于普通话的推广,韦源口方言的部分单音节动词词语,有向双音节靠拢的趋势。

二、文白异读

(一)文白异读对应规律。

1.声母不同。文白读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古全浊声母仄声字声母不送气与送气的对应、一些古假摄开口三等精组字声母[tɕ ɕ]和[ts s]的两两对应、一些古邪母字声母[ɕ s]和[tɕ‘ts‘]的两两对应、和一些古疑母开口细音字声母[þn]的对应。

普通话中古全浊声母仄声字声母一般不送气,而在韦源口方言(下文简称“方言”)中一般都送气,为了使动词词语的语音与普通话相接近,例词“集、着”的文读音就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送气声母[tɕ‘ts‘]变为了不送气声母[tɕ ts]。普通话中古精组细音字的声母为[tɕ tɕ‘ɕ],而方言中声母多读为[tsts‘s],例词“借、邪”的文读音为了接近普通话,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声母[tss]变为了[tɕɕ]。古邪母字在普通话中声母为[ɕ/s],而在方言中作为古邪母字的“像、寻”的声母为[tɕ‘ts‘],其文读将声母改为[ɕ/s]得以更接近普通话的语音。古疑母字在普通话中声母多为[þ],而方言中开口细音字声母多为[n],为了使语音与普通话相接近,例词“研、验、仰”的文读音就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声母[n]变为了声母[þ]。

2.韵母不同。文白读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古假摄开口三等非精组字韵母[iɛ ɒ/iɒ]的对应、一些古止摄合口三等章组字韵母[yai y]的对应、一些古山咸两摄开口三等知系字韵母[ɑ ɛ]的对应和一些古流摄三等心邪母字和晓组字韵母分别为[iɑuiu]和的[iuiɑu]对应。

普通话中古假摄开口三等字韵母大多为[iɛ],而在方言中大多为[ɒ/iɒ],例词“奢、赊、舍、遮”的文读音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韵母[ɒ/iɒ]变为了和普通话相同的[iɛ]。普通话中古止摄合口字韵母大多为[ei/uei],例词“吹、捶”的白读保留三等合口的特征韵母为[y],其文读就在白读的基础上将韵母[y]变为了与普通话相似的韵母[yai]。普通话中古山咸两摄开口二、三等知系字的韵母相同,而在方言中二、三等有别,韵母分别为[ɑɛ]。为了语音特点与普通话更接近,例词“沾、闪、展”的文读音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韵母[ɛ]改为与二等字相同的韵母[ɑ]。普通话中古流摄三等的精组字和见系字韵母相同,而在方言中二者韵母[iuiɑu]严格对立。为了语音特点与普通话更接近,例词“修”的文读音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韵母[iu]改为与见系字相同的韵母[iɑu],例词“休”的文读音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韵母[iɑu]改为与见系字相同的韵母[iu]。少数古流摄三等见系字和精组字韵母皆可以两读为[iɑu]或[iu]。

3.声调不同。如“绕”字,为古次浊声母去声字,在普通话中今仍读去声,而在方言中今归入阴平,其文读音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阴平调变为了去声调。文白读只声调不同的很少。

4.声母和韵母不同。文白读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古假摄开口三等精组字声母[s ɕ]的对应、韵母[iɛ iɒ]的对应,一些臻摄合口三等精组字声母[ɕ s]的对应、韵母[yan in]的对应,一些古遇摄合口三等精组字声母[tɕ/tɕ‘ɕ]和[ts‘s]的两两对应、韵母[y ai]的对应,一些古假效两摄开口二等见系字声母[tɕɕþ]和[kxK]的两两对应、韵母有无介音[i]的对应,一些古蟹咸两摄开口二等见系字声母[tɕ tɕ‘ɕ þ]和[k k‘x K]的两两对应、韵母[iɛɑ]的对应。

5.声母和声调不同。以例词“自习”中的“自”为例,“自”为古全浊声母仄声字,其文读音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送气声母[ts‘]变为了不送气声母[ts]。“自”为古全浊声母去声字,在普通话中今仍读去声,而在方言中今归入阴平,其文读音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阴平调变为了去声调。文白读声母和声调皆不同的也很少。

6.韵母和声调不同。普通话中古山摄合口一等、开口二等的帮组字韵母相同,而在方言中二者韵母分别为[ø ɑ]。例如“漫”的文读音将白读音韵母[ø]变为了与开口二等字相同的韵母[ɑ]。普通话中古效摄知系二、三等字韵母相同,再如“绕”的文读音将白读音韵母[iɑ]变为了与二等字相同的韵母[ɔ]。“漫、绕”为古次浊声母去声字,其文读音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阴平调变为了去声调。文白读韵母和声调皆不同的较少。

7.声韵调皆不同。动词词语文白读声韵调皆不同的较少,但也存在。如:“教”的白读音保留了古二等字无介音的语音特点,而其在普通话有介音,故文读音韵母增加了介音[i]。普通话中古咸摄开口二、三等见系字韵母相同,例词“陷”的文读音将白读音韵母[ɑ]变为了三等字相同的韵母[iɛ]。又因为“教、陷”为古见晓组字,文读音韵母增加了[i]介音变为了细音,声母也随着由[kx]变为[tɕɕ]。普通话中古合口细音字有介音[y],例词“拽”在方言中无介音,其文读音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加上介音[y]。普通话中含有介音[y]的韵母只与[n l tɕ tɕ‘ɕ þ]相拼,故其文读音声母也由[ts]变为了[tɕ]。“拽、陷”为古浊声母去声字,在普通话中今仍读去声,而在方言中今归入阴平,其文读音在白读音的基础上将阴平调变为了去声调。“教”在普通话中为阴平,而在方言中为去声,其文读音将白读音的去声调变为阴平调。

到此,我们可以得知文白异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文读音就是在富有韦源口方言语音系统特点的白读音的基础上变换增加普通话的语音系统特点,使得动词词语的文读音与普通话的语音相近或相似。文白异读现象具有系统性,不成系统的词很少。具有同等音韵地位的一批字,它们的文白读对应规律往往相同,如:上文提到的“聚、取、娶、须”同为古遇摄合口三等精组字,文白读的对应规律都为声母[tɕ/tɕ‘ɕ]和[ts‘s]的两两对应、韵母[yai]的对应等。

(二)文白异读使用情况。韦源口方言动词词语有许多文白读是可以任意变换的。如“教”表教授义时,文白读可随意互换。但也有很多动词词语的文白读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互相置换的。“须”的文白读大部分情况下可随意置换,但在副词“不须无须”等个别词中“须”只能为白读[sai31]。个别词的文白读出现的环境各不相同,完全不能变换。如:“寻”在大多数语境下读白读音[ts‘in55],只在读书面语“寻找”中时,才读文读音[sin55]。

文白读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如“写”的白读音[ɕiɒ33]曾经为文读音,后来产生了新的文读音[siɛ33],旧的文读音[ɕiɒ33]就变为了白读音,而更早之前的白读音[siɒ33]在口语中基本消失。因普通话的推广,韦源口方言动词词语白读音的使用范围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对有些白读音青少年已经很生疏了,甚至一些白读音在青年人的口语当中已经基本消失。如“觉”的白读音[ko313]只在“警觉”等个别词中还有保留;“拽”的白读音[tsɑ31]还存在于口语中,只是青年人一般已经不能将字和音联系起来了;“刷”这个词的白读音[sɑ313]在青年人的口语当中几乎不出现。

韦源口动词词语的文白异读,有的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奢文[siɛ31]多表示龇牙咧嘴义,如“笑得嘴一奢老”等;奢白[sɒ31]多表示张开义,如“把手指头奢老”等。有少数文白异读还有区别词性的作用。“邪”的文读音[ɕiɛ55]只能出现在“避邪、驱邪”等语段中充当宾语,是名词词性;“邪”的白读音[siɛ55]表示小孩厚着脸皮调皮捣蛋,只能出现在“莫邪了、再邪一下”等语段中充当谓语,是动词词性。

三、变调构词

人们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际需求,增强韦源口方言动词词汇的表达能力,在原有的词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声调来派生出一批新的词来表达新的概念,从而增加韦源口方言动词词语的数量来弥补不足。普通话中也存在变调构词的现象,而韦源口方言中有很多普通话所没有的和与普通话有所区别的变调构词。

(一)冲[ts‘ɑK31]向前冲→冲[ts‘ɑK33]向上喷射→冲[ts‘ɑK33]气味刺鼻。在“冲[ts‘ɑK31]”的基础上,变调构成了新词“冲[ts‘ɑK33]”。“冲”原本的意思为“向前冲”,如“莫~太快了,觉细跶老”。“冲”声调由阴平“31”变为上声“33”后,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引申为了“向上喷射”,如“高压锅不~气,就可以揭了”“烟花把渠眼~老了”。在此基础上意义又进一步引申为了“气味刺鼻”,如“这花露水~煞人”。“冲[ts‘ɑK31]”一般为中性的情感色彩,而“冲[ts‘ɑK33]”为“气味刺鼻”义时,一般为贬性的情感色彩,变调之后,词义的情感色彩也发生了变化。

(二)掐[k‘ɒ313]用虎口掐→掐[k‘ɒ55]用手指或指甲掐。在“掐[k‘ɒ313]”的基础上,变调构成了新词“掐[k‘ɒ55]”。声调由入声“313”变为阳平“55”后,意义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掐的部位由虎口变为手指或指甲。

(三)戳[ts‘o55]破→戳[ts‘o313]交合。在“戳[ts‘o55]”的基础上,变调构成了新词“戳[ts‘o313]”。声调由阳平“55”变为入声“313”后,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由泛指变为特指。

(四)凶[ɕiɑK31]凶恶→凶[ɕiɑK25]逞凶斗狠。在“凶[ɕiɑK31]”的基础上,变调构成了新词“凶[ɕiɑK25]”。声调由阴平“31”变为去声“25”后,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由“态度凶狠”引申为了“逞凶斗狠”,如“你非要在别人面前果~,不打你啊”“莫在那~,没人怕你”。词性也由形容词转变为了动词。

(五)□[p‘iɛ33]掰、折→□[p‘iɛ313]断、裂。因为本字暂时不可考,无法确定二者何为原词何为新词,暂且认为在“□[p‘iɛ33]”的基础上,变调构成了新词“□[p‘iɛ313]”。“□[p‘iɛ 33]”原本的意思为“掰折”,如“把你粑~一坨我”。声调由上声“33”变为入声“313”后,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由行为动作“掰折”因果引申为了行为动作结果“断裂”,如“莫把杆子搞~了”。

(六)□[yɒ33]咧开嘴→□[yɒ25]叫、吆喝→□[yɒ31]用语言安抚、哄。因为本字暂时不可考,无法确定三者何为原词何为新词,暂且认为在“□[yɒ33]”的基础上,变调构成了新词“□[yɒ25]、□[yɒ31]”。“□[yɒ33]”原本的意思为“咧开嘴”,如“嘴~老哭”。声调由上声“33”变为去声“25”后,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由一般动作“咧开嘴”相关引申为了言语动作“叫”,如“饭熟了,~渠下来”。声调由去声“25”进一步地变为阴平“31”后,意义又进一步引申为了“用语言安抚”,如“你女哭了,快去~一下子”。“□[yɒ33]”一般带有贬义的情感色彩,而“□[yɒ25]、□[yɒ31]”一般为中性的情感色彩,变调之后,词义的情感色彩也发生了变化。

(七)生[sɛ31]生育→生[sɛ25]蛋。在“生[sɛ31]”的基础上,变调构成了新词“生[sɛ25]”。在普通话中,“生”既可以指卵生类动物的下蛋,又可以指其它动物(包括人)的出生。而在韦源口方言中,卵生类动物的下蛋只用“生[sɛ25]”,不用“生[sɛ31]”,鸡、鸭、蛇等动物下蛋都说“生[sɛ25]蛋”。除卵生类动物外,其它动物(包括人)的出生都只用“生[sɛ31]”,不用“生[sɛ25]”。声调由阴平“31”变为去声“25”后,意义也发生了变化,搭配的对象发生了改变。

(八)看[k‘ø25]看见→看[k‘ø31]看守→看[k‘ø31]抚养、喂养、放养、生育。在“看[k‘ø25]”的基础上,变调构成了新词“看[k‘ø31]”。在普通话中,“看”也由去声变调为阴平,意义由“看见”引申为“看守”。在韦源口方言中,“看”的声调也是由去声变为阴平,而意义相比普通话来说,进一步地引申了。意义由“看见”引申为“看守”后,在“看守”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抚养、喂养、放养、生育”等义。如“一个女人~三个孩,不简单欸”“渠屋~了三隻鸡”“把鸡赶出去~下”“母猪又~了三个崽”。

(九)唧[tsai313]吮吸液体→唧[tsai25]尖叫、吵闹。在“唧[tsai313]”的基础上,变调构成了新词“唧[tsai25]”。“唧”原本的意义为“吮吸液体”,如:“这甘蔗~不出来水了”。《集韵》:“唧,子悉切,音堲。咇唧,声出貌。”古语词“唧”保留了下来,用嘴吮吸液体自然会发出声音。声调由入声“313”变为去声“25”后,概念意义发生了变化,由一般动作“用嘴吮吸液体”相关引申为了言语动作“尖叫”,如“半夜果个~法子,吓死人”。“唧[tsai313]”一般为中性的情感色彩,而“唧[tsai25]”一般带有贬义的情感色彩,变调之后,词义的情感色彩也由贬义变为中性。

(十)嗍[so313]吮吸→嗍[so25]漱口。《集韵》:“嗍,色角切,音朔,吮也。”在韦源口方言中,古语词“嗍”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在“嗍[so313]”的基础上,变调构成了新词“嗍[so25]”。“嗍”原本的意义为“吮吸”,如:“那个糖要~老喫”、“~烟喝酒”。声调由入声“313”变为去声“25”后,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由“用嘴吮吸”义相关引申为了“漱口”义,如:“把嘴~一下”。

从上面列举的例词可以看出,在韦源口方言中动词词语的变调构词通过改变原词的声调来改变词义甚至改变词性,产生新词。

四、语流音变

在韦源口方言中,动词词语的语流音变主要体现在双音节语词的合音。

合音现象会造成词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变化。音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语音的脱落,说话语速加快,语流中的音素弱化,脱落一般是弱化程度加深的结果。韦源口方言双音节动词词语的合音的语音脱落主要表现为后一个音节的声母发生语音脱落或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和后一个音节的声母同时发生语音脱落。如下面语词的合音:起来[tɕ‘i33lɑ55]→[tɕ‘iɑ55]|出来[tɕ‘y313lɑ55]→[tɕ‘yɑ55]|不得不知道[pu313tɛ 313]→[pɛ452]|没得没有[mɛ313tɛ313]→[mɛ452]。声调的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合音的声调有的取自后一个音节,如上文提到的“出来”和“起来”的合音:[tɕ‘i33lɑ55]→[tɕ‘iɑ55]|[tɕ‘y313lɑ55]→[tɕ‘yɑ55],有的则是两个音节的声调连读产生出的变调。产生的变调有时为与单字调有别的全新的曲折调,如“不得不知道”和“没得没有”的合音:[pu313][tɛ313]→[pɛ452]|[mɛ313tɛ313]→[mɛ452]。韦源口方言中动词性合音语词几乎都可以两读,既可以快读成一个音节,也可以慢读为多个音节。韦源口方言动词词语中的合音语词较普通话来说,数量更多,且会产生区别于单字调的全新曲折调“452”。

“变调是指语流中相邻音节的声调相互协调而发生的调型、调值上的变化”。[2]普通话的变调现象突出,最典型的为上声的变调,而除合音外,“阳新话没有明显的连读变调现象”,[3]韦源口方言动词词语也几乎没有。普通话中有一大批常用的轻声动词,而在韦源口方言中基本不存在轻声动词语词。“儿化是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4]普通话中除“ê[ɛ]、er[ɚ]”外几乎所有的韵母都有可能儿化。而在韦源口方言中没有儿化现象,自然也就没有儿化动词。

结语

我们将韦源口方言与普通话的动词词语进行语音上的比较,是为了凸显韦源口方言动词词语的语音特点,以此窥得韦源口方言词汇语音特点的全貌。与普通话相比,阳新韦源口方言动词词语的语音特点:双音节化进程较慢;存在比较突出的文白异读现象,且具有规律性和系统性;有一些普通话所没有的变调构词;合音词语数量较多,但连读变调现象不明显,没有轻声动词和儿化动词。

猜你喜欢
声调韵母声母
声母韵母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单韵母读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