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历史经验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2021-02-01 00:27范莉峰余海军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陶行知三农

范莉峰,余海军

(1.晋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000)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新农村稳步建设,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点内容,关乎农村新一代的成长,教育家均认识到乡村教育对三农发展的重要性,其中陶行知始终致力于乡村教育研究,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思想具有较强实践应用价值,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应以教育为切入点,加快乡村教育改革。

1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服务三农的具体表现

1.1 明确乡村教育地位

陶行知出身于安徽乡村,家庭条件有限,其在成长期间逐渐认识到,若乡村农民得不到教育,则会使乡村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思想愚昧,三农问题制约着农村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国家建设,因此,陶行知提出,我国为人口大国,以农业为基础,农村教育关乎我国农村建设及发展走向,若不重视乡村教育,则会阻碍我国富强之路,陶行知认识到乡村教育重要性后,将乡村教育定义为“立国大计”。在当时时代背景下,陶行知为加快农村发展,改变农村现状,指出乡村教育为时代改革紧迫任务,若教育无农业,则将演变为空洞的教育,若农业无教育,则丧失发展媒介。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致力于完善我国教育结构,补全农村教育短板。受到封建主义影响,当时对于农村教育并不重视,部分乡村学校建设缺乏实效,为解决乡村教育困境,陶行知提出下乡运动,将乡村学校建设为符合农村生活、贴合乡村实际的乡村教育载体,为乡村教育增添活力,以教育为手段,带领农村脱贫,提高农民思想认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明确了乡村教育“立国大计”的地位,为我国乡村教育指明了方向,使教育走向服务于三农的道路。

1.2 指明乡村教育内容

明确乡村教育立国大计地位后,陶行知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其于1926年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批判传统乡村教育,将先进教育思想带到农村,使农村迎来一场思想解放[1]。陶行知结合农村发展情况,提出乡村教育内容为农村生活,乡村教育应立足于农村实际,使农民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成长、接受教育,发展“活性”教育,以此开辟乡村教育新道路。陶行知下乡教育期间,主张将乡村学校打造为农村生活中心,乡村教育不仅需立足于农村发展需求,更应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组织乡村教育活动,将乡村教育渗透到农村日常生活中,实现生活与教育的相互渗透,加强改造乡村教育的决心。在当时教育背景下,乡村教育脱离现实,使农民群体产生错误价值观念,制约了乡村教育发展,陶行知发现乡村教育缺陷后,积极开展乡村生活教育改革,将乡村教育改革带领到正确道路上,教育效果显著。生活教育思想仍适用于现代化乡村教育,教育与生活紧密衔接,方可增强教育实效,杜绝农业与教育相互分离的情况。对于三农发展而言,将农村生活与教育衔接方可发挥出教育的脱贫效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乡村教育中的“生活”,主要指农民群体改造农村的生活实践,本质为带领农民群体以农村生产生活为载体展开教育,实现农村生产生活与乡村教育的全面化渗透,以此保障农村始终处于前进道路中。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指出,生活教育为乡村教育的主要内容,主张以农村实际生活情况为依据展开动态化教育,赋予乡村教育新内涵,以此保障乡村教育内容始终符合农村建设情况,迎合时代发展变化,给予农民群体针对性教育。

1.3 提出乡村教育方法

乡村教育的变革导致传统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为进一步补充乡村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乡村教育方法,其在开展乡村教育改革活动期间,认识到从农业生产活动中总结出的经验知识更符合乡村发展实际,若长期重视书本理论知识,忽略知识实践,则会导致书本知识失去效果,浮于表面,陶行知指出“做”为“教”“学”的基础,乡村教育工作应确保知识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农民群体在接受教育期间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以此增强乡村教育实效,达成改造乡村生活的目标。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以农村生活为基础,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吸收,使教育可真正服务于三农建设,引导农民群体将知识技能应用到农村建设活动中,增强乡村教育效果,加快农村发展。

1.4 强调乡村教育实践

1.4.1 乡村学前教育

陶行知认为幼儿阶段为态度、习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其尤为重视学前教育,在乡村教育改革中,其致力于创办乡村幼儿园,并引导更多幼教人才投身于乡村幼教事业,在陶行知教育文章中,极力渲染学前幼儿重要性,使农村儿童可与城市孩子一样,在适宜年龄接受学前教育。但在当时环境下,在贫困农村中开设幼儿园难度极大,为践行自身乡村教育思想,陶行知致力于农村幼儿园事业中,经陶行知长期努力下,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诞生,为进一步落实乡村学期教育,陶行知亲自创办乡村幼儿园,推动乡村学前教育发展,教育服务于为三农的历史经验得以积累[2]。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我国幼儿园学前教育多仿效国外,不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在此情形下,陶行知提出创办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将学前教育落实到农村。

1.4.2 乡村师范教育

陶行知对师范教育的认识有自身独特的见解,指出师范教育效果可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指出师范教育应立足于我国实情,将师范教育与国家命运、乡村建设连接到一起,在乡村教育改革中,陶行知强调乡村教师为乡村改革的领导者,真理知识的传播者,指出应加大对师范教育的重视,立足于乡村建设实际情况,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建立中国特色乡村师范教育。为解决师范教育发展缺陷,陶行知提出师范教育三原则,即根据教育界人才需求培养人才,根据人才技能需求展开教授,对具有教育意愿的人才进行教导,并在师范教育三原则基础上提出师范教育体制,建设发展各层级师范学校。为带动乡村教育发展,陶行知提出,应加强对乡村师范教育的重视,并组织“师范下乡运动”,在陶行知带领下,乡村师范教育得到发展,并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培养符合农村教育建设的师范人才,构建乡村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完成乡村师范学校建设后,乡村教育逐渐步入正规,陶行知先生提出“小先生制”,强调“即知即传”,每个学生兼顾学生与先生双重身份,不仅可完善师范教育思想,并为教育事业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陶行知从学前教育与师范教育两个角度提出乡村教育发展方向,并亲身实践,落实自身乡村教育思想,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服务于三农提供宝贵历史经验。

2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教育服务于三农的启示

2.1 更新教育思维

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时战略期间,新农村政策有所调整,乡村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将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放在乡村教育上,在乡村教育改革期间,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理论支撑,借鉴陶行知乡村教育历史经验,重视乡村教育事业,以乡村教育为切入点缓解三农问题,从教育源头带领农村脱贫致富,用现代农业代替传统农业,推进乡村建设。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现代化乡村教育提供了借鉴,解决了“教育如何服务于三农”的难题,在当前乡村教育中,借助新课改契机,乡村教育紧跟教育事业发展,将“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陶行知思想与乡村教育融合,在乡村教育中落实陶行知教育思想,乡村教育以农村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生活优化为目标,在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应在陶行知先生乡村教育历史经验基础上,更新教育思维,注重乡村教育实际效果,立足于现代化乡村建设,将乡村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在我国长期努力下,乡村教育事业有序发展,在发挥出教育对三农问题的服务作用,在未来乡村教育建设中,应将目光放在偏远山区,做到乡村教育的全面落实。

2.2 端正办学方向

乡村教育应落实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生命教育、德育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想,构建多元化乡村教育目标,使乡村教育走向服务农村建设的道路,以此解决三农问题。乡村学校应端正办学方向,课程结构应具有实用性特征,在教育活动期间,尽可能衔接农村当地情况,开展实践性教育,以农为本,将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全面渗透到乡村教育事业中,以农村、农民、农业为核心,以农村实际出发,创设真正服务于三农的乡村学校。陶行知乡村教育改革为我国现代化乡村教育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为乡村教育开辟了创新实践的道路,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现已成为我国教育服务于三农的历史经验,为加速乡村教育建设,端正办学方向,将乡村教育放在服务三农建设的第一线。

2.3 加强教育实践

陶行知先生在乡村教育改革期间亲身实践,从学前教育、师范教育两方面入手,为紧跟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指导,使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三农,需加强教育实践。

2.3.1 落实乡村学前教育

第一,培养幼儿创造力,实现“六大解放”。陶行知先生在乡村教育改革中多次强调学前教育对三农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六大解放”思想,注重幼儿综合能力开发,使学生在农村生活实践中感悟知识,形成正确学习习惯,同时幼儿关乎乡村未来发展,少年强则国强,而学前教育时形成的习惯、态度则是少年强的基础,因此在乡村学前教育建设期间,需关注乡村下一代成长。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提出解放幼儿的脑、手、嘴、眼睛、时间、空间,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机会,并由教师加以引导,使幼儿在游戏中、观察中学习知识,提高乡村学前教育质量。乡村学前教育应立足于农村发展实际,深化幼儿与农村建设间的关系,例如:在乡村幼儿园内增设实践区,主要可分为泥塑、种植、养殖等区域,幼儿可在泥塑区制作泥制茶壶,带领幼儿认识茶壶结构,使幼儿在动手实践中实现“六大解放”,培养动手能力;茶壶制作存在一定难度,应给予幼儿自主思考时间,以此激发幼儿创造力;在种植区,引导幼儿种植花生、小麦、土豆等常见农产品,使幼儿在自主栽培期间了解农产品生长习性,体会父母辛劳;在养殖区,饲养兔子等动物,由幼儿负责动物饲养工作,培养幼儿责任心,使学前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第二,开拓幼儿视野,实现“生活即教育”。相较于城市,乡村地区更适合开展实践活动,落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乡村学前教育阶段,应在保障幼儿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幼儿走出学校,拓展视野,发散学生思维,且农村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蕴含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在学前教育学习《捉蝴蝶》课程知识时,城市幼儿园主要的通过标本、模型、图片、视频等展开学习,但乡村幼儿教育时,可带领幼儿到田野中,在大自然中学习蝴蝶相关知识,并可在自然环境中实现知识延伸,在农村环境中实现高效教育,使幼儿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并引导幼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3]。

第三,自制教学玩具,实现“教学做合一”。陶行知重视乡村教育,其在乡村学前教育期间,为克服农村条件限制,采用自制教学玩具的方式展开幼儿教育,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教学玩具,发挥想象力,例如:陶行知在乡村学前教育期间,运用沙子、河水等工具制作“清水沙盘”玩具,用以模拟地理轮廓,在现代化学前教育中,可借鉴历史经验,在自制玩具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此外,还为弥补乡村音乐教具短缺的问题,可运用记号笔、竹子等制作笛子,运用胶带、纸杯等制作打击乐器,运用石子、纸碟、铃铛制作手摇铃,增强幼儿乐感的同时,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使幼儿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乐理知识,落实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丰富乡村学前教育体系,提高乡村学前教育质量,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好铺垫[4]。

2.3.2 落实乡村师范教育

第一,加大政策支持。现代农村社会与陶行知先生所处时代存在很大差异,但乡村师范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如城乡教育仍存在距离,农村家庭更希望孩子到县城、城市中接受教育;师范生不愿回农村教学;乡村教师发展有限等,制约了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完善农村发展体系。为有序发展乡村教育,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三农,教育机构应做好政策倾斜,引导师范人才投身乡村师范教育中,完善师资,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第二,推动课程变革。乡村教育建设需高质量教师支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转型改革,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等承担起乡村教师的培养重任,在师范教育期间,为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引导师范生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应结合乡村教育实际情况完善课程结构,培养贴合乡村教育建设情况的乡村教师。例如:将三农问题作为师范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并将农村地方性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知识中,在师范教育期间,需培养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认可,认识到投身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使师范生形成乡村教育职业情怀;除此之外,可引导师范院校积极探索乡村师范教育课题,为农村定向培养乡村教师,以此完善乡村教育师资队伍,以教育为切入点,加快新农村建设。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提出,乡村师范教育的理想应为改造乡村,而乡村师范学校作为乡村教育未来发展基础,应尽可能以农村生活为依据,为农村培养出高质量师范人才,因此现代化师范教育应将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基层,面向农村,培养出符合农村需求,且“留得住、教得好”的师范生[5]。

第三,营造适宜氛围。为保障师范教育可服务于农村建设,需营造出尊师重教的环境,使师范生形成教育忠诚,陶行知先生致力于乡村教育,通过教育弥补农村发展短板,持有教育救国情怀,到农村地区践行教育思想,当代社会稳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但城乡教育仍存在差距,为引导师范生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应注意营造浓厚的尊师重道氛围,鼓励师范生、企业家、知识分子等加入到乡村教育及乡村师范教育中,借助教育的力量振兴乡村,缓解三农问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与三农建设具有紧密关联,为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明确了乡村教育在三农问题中的关键地位,指明乡村教育应立足于实际,主张生活教育,提出乡村教育方法,需结合乡村特点做到“教学做合一”,从乡村学前教育、乡村师范教育两个方面强调乡村教育实践,且陶行知先生亲身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中,以教育为手段,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陶行知三农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陶行知教育名录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