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2021-01-31 23:56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专业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协同的若干意见》,指出了“深化产教协同,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协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要求高校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通过推进“引企入教”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途径、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创新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新旧动能转换不仅需要一大批拥有专业本领的创新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型人才。目前欧美国家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处于领先位置,例如英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与专业课程融合之外,还通过与企业联合,将学生学到的专业理论应用到了商业实践中,推动了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1]由此可见,校企合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内在契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1 高校校企合作育人的时代要求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强化思想引领。“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做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决策部署,同时明确提出,要培养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育人要紧扣这个根本使命和主题,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二是要促进深度融合。党中央提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要全面统筹学校、企业、社会等各类育人资源,树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理念,要破除单位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产业与专业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育人元素自由流动。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高校要打破传统课堂教育的束缚,以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实现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三是要聚焦育人效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着力解决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好人员协同,强化过程衔接,拓展育人空间,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落在育人效果上。

2 高校校企合作育人现状调查与分析

校企合作育人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大学生深入企业、了解行业、服务社会,由“学校人”向“社会人”加速过渡的重要环节。[2]为更深入了解当前高校校企合作育人现状,本研究面向山东农业大学与37家企业合作建立的52个校企合作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90份。同时,辅以文献查阅、教师访谈、企业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一是校企合作育人主体参与程度不同。育人过程参与程度辅导员大于专业班主任大于企业班主任,仅有17.7%的学生认为企业很好的参与了育人工作,合作过程仍然是学校占主导;二是校企合作内容丰富,受众程度高。58.97%的学生认为合作形式新颖、内容丰富。77.44%的学生对企业入校表示欢迎。94.62%的学生认为最受益的合作方式为实习实训,57.18%的学生选择了创新创业;三是校企合作时间跨度大,但活动频率不高,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内。仅有13.46%的班级每学期校企合作活动(例如参加生产实训、企业家报告等)超过3次,57.69%的班级每学期走出校园,去企业参加创新实践活动超过1次。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原因有:一是校企合作主动性不强。育人过程中高校仍然是绝对主体甚至是唯一主体,但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状,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职称评定和理论研究上,用在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培养上的精力少之又少,而企业多以盈利为目的,只看合作中短期效益,只是单纯配合学校落实协议内容,被动完成任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企方往往只关注第一课堂,在第二课堂上投入较少。二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深入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领域相对肤浅,育人元素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纳入创新创业领域制度设计较为保守。企业没有充分理解协同育人的内涵,合作程度不深,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定位不明确、实训时间较短、实训案例陈旧等问题,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缺乏深入合作的动力。三是校企合作实效性不足。目前校企合作育人普遍存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企业对于人才能力需求不匹配、不对等等问题,学生毕业后很难尽快胜任实际工作。[3][4]企业先进理念、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等未能充分融入大学生自身创业项目中,学生创业团队的凝聚力,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 高校校企合作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多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坚守实践育人办学特色,从1906年建校之初的“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只脚在校内、一只脚在校外”,再到现在的“育人为本,学术至上”,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育人特色品牌。探索实践了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引企入校”,由企业冠名成立校企合作班,专业班主任、辅导员和企业班主任共同管理,时间跨度大二年级至学生毕业,创新合作形式,丰富合作内容,做好人员协同,强化过程衔接,拓展育人空间,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3.1 做好人员协同,营造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育人氛围

校企合作育人元素要广泛充分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来说,辅导员、专业班主任、企业班主任要相互协同,形成育人合力。首先,要打造 “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导师”育人“共同体”,辅导员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要将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无缝衔接起来,积极正确引导、帮扶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坚定理想信念、磨炼意志品质、强化专业实践。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充分调动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参与到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孵化、推广、服务过程中来,才能充分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其次大力培育“双师型”师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激励教师进入第二课堂,才能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会贯通。学校出台了 《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暂行规定》、《山东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和《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办法》,鼓励、资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有效提升教师的创新实践指导能力,对于业绩突出教师,在职称晋升和职务选聘等方面优先考虑。再次,大力引进行业企业精英,弥补“双师型”师资的不足,他们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的同时,帮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企业家精神。最后,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要求学生养成自我教育习惯,形成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学校通过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强化过程衔接,构建全程、立体、动态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的学生和生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做好衔接,确保育人链条无“断裂”,形成系统性、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学校推行 “三结合、三层次、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三结合”即“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三层次”即“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三段式”即“校内阶段——校内外结合阶段——校外阶段”。“三三式”教学体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该体系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构建系统性、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学校结合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表现,作为学生素质评价关键指标,把创新实践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5]。校企合作育人依据学生不同年级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打造横纵交错育人链条,从纵向上按不同年级分为:“我与大学”、“我与专业”、我与职业”、“我与社会”四个阶段:从横向上按育人目标分为:启蒙教育,价值塑造;理论教育,专业技能;创业教育,创新素质;职业教育,社会适应四个过程。

3.3 拓展育人空间,打造多方联动互促的创新创业育人生态

多元化的育人载体既能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又能为学校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提供最大保障。学校通过建立产学研教学科研基地、组建校企合作班、扶持创新创业项目、评选企业助创学金、赞助创新创业类赛事活动五大平台不断拓展育人空间;通过资源整合优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校与学院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打造多方联动互促创新创业生态。一是第一课堂夯实基础,第二课堂强化实践。加强校企合作的紧密性,推行专业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无缝链接,把学、用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结合校、院两级现有培养模式,一方面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吸引企业创客和学生创客群体;另一方面联合企业搭建成果转化平台,紧密结合社会、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二是线上传达创新理念,线下践行实干精神。有效占据网络教育主阵地,组织开展网上企业直播课、尔雅慕课、智慧树共享课程学习,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行业、企业创新理念,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实现“课堂翻转”;线下,根据网上课堂反馈,加强校企合作的针对性,添加相应的教学实习、创新实践板块;三是学校培育综合人才,学院打造专业品牌。探索建立校院两级校企合作班机制,学院校企合作班吸纳对口专业学生,注重专业技能打造;同时吸纳选拔优秀学生、兴趣学生输送至校级校企合作班,各学院各专业学生汇聚一班,“企业出题、学校解题”,通过创新实践项目,进一步塑造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四是校内培养行业精英,校外实现资源优化。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方针,联合校院两级教学实践和创新创业育人基地,组织学生走进实训基地,亲身实地了解行业动态、学习企业生产流程、感受企业家精神、践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另外引进校友资源,校友、企业班主任聘任“创业导师”,设立企业“助创金”,提供创新创业帮扶,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为企业输送行业人才,实现校企双赢,切实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4 校企合作育人成效

多年来,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学校协同育人取得显著成效。校企合作育人带动了学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农学、植保、动科等专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育人,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农学、动物科学、园艺、植物保护等专业入选国家第一批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校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校企合作育人提升了学生对农科类专业的认同感,增强了学生学好专业、服务三农的兴趣,专业满意度逐年提升;校企合作育人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校内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先后涌现了获得包括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全国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等荣誉在内的一大批学生和教师先优典型。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