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家鸿,朱式雄,刘 宏
(昭通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相对落后”到“规模第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它始终肩负着国家科研和技术人才输出的责任,为国家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但长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强化应试目的的教育体制也带来当下大学教育发展的重重矛盾。这些矛盾的本质就是教育“立德树人”目的的偏颇,表现在当下教育的过程中就是师生道德缺失的种种行为。从改革的角度而言,不管是大学教育的改革还是大学体育的改革也都将受到这种主要矛盾的制约——如教师理想信念或责任缺失,追求名利、相互攀比;大学生健康信念不佳、被物质和享乐困扰、生活习惯差等。由此,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本质就是恪守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只有清晰了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或教育发展的规律性,非体制的教育改革(如大学体育改革)才能在当下的发展阶段找到符合规律的方法来服务于现实的目的。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正是结合教育“立德树人”目的认知探索出来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项目之一。旨在打造一个花毽运动兴趣和技能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平台,保障师生运动参与的便利和生活快乐的不断体验,并促成他们运动习惯的养成,从而达成改善他们身心健康的目的。如何才能建设出一个稳步发展的校园花毽运动平台呢?体育教师的花毽运动兴趣与教学的合作力是关键。本文通过对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方法的介绍,结合当下的现实和体育教师花毽运动兴趣已初步建立的前提,指明体育教师合作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是昭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系统的重要构成,其根本目的是帮助更多大学生改善不良的身心健康现状。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肩负以下使命:第一,不断强化改革者(领导或改革课题组成员)的改革动机——即理想信念;第二,不断引导体育教师的花毽运动兴趣;第三,科学引导体育教师教学的合作力,并把花毽运动推广到教学中。
当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步入正轨就会形成校园花毽运动的良好氛围,这样的氛围必将促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包括很多教师)形成对花毽运动的兴趣或养成运动习惯,从而帮助他们改善健康。
1.方法的理论基础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的方法是认知健康的本质、花毽运动的特点、传统体育教育的弊病以及兴趣动机可持续发展的原理的产物:
(1)健康的本质。生命线疗法创始人戴伦.R.韦斯曼博士认为:“潜意识里限制性的或悲观的念头、感受及信念,都会导致身体细胞的淤塞,最终成各种病症。”[1]这也符合中医认为“情志致病”的观点,通俗来说即:人的看法(即思维)会形成内心的矛盾并引发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在机体(经络)中形成淤堵而致压力,并逐渐以各种病症的形成表现出来。这样的道理诠释了健康的本质。基于此理,教育追求“道德”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内化知识的科学信念——即“道”和遵循“道”的行为——即“德”,内外相合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换言之,“道德”也是人适应社会生活的本质。从治疗病症的角度来看:人可以通过运动、倾诉、休息或其它减压方法——如按摩、针炙等形式来减缓机体物理层面的压力,也可通过吃药来改变化学元素的平衡来促进机体健康。因此,内在的思维方式可“生病”,外在的辅助方法可“治病”,它们共同诠释了健康的本质。
(2)花毽运动的特点。花毽运动具有适宜大众参与的趣味性、便利性和运动量的可控性;适宜身体机能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适宜审美和展示自我的动作花样性和创造性;适宜人际交往及和谐发展的协作性、共娱性、易交流和共情等特点[2]。其特点中蕴藏着开发群体健康的价值。
(3)传统体育教育的弊病。传统的大学体育顺承了中、小学应试体育的模式——用应试的目的来强化学生运动的动机,而教师往往又缺乏“道德”(“道”是“知”,“德”是“行”,代表认知的清晰和承担责任的行为)帮助学生克服应试或竞赛的压力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及其它情感满足,从而制约了学生运动参与的主动意识——即兴趣的发展;同时也因为压力的持续存在而伤害了大学生的健康。
(4)兴趣动机发展的原理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点燃大学生普遍“沉睡”的运动意识——兴趣。其方法遵循行为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3]——即利用花毽运动的氛围不断渲染出学生运动参与的意识;其兴趣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遵循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智力发展”理论[4]:即“浪漫、精确、综合运用”的循环往复——“浪漫”指被渲染出的运动情怀(好奇心或兴趣),这是初始动机;“精确”指学习或技术训练,技能发展中会有成就感或满足感,这代表兴趣的提升;“综合应用”代表在各种平台的花毽运动中获得的荣誉、成就、激情、友爱、展示自我的满足、交流的愉悦、合作的融洽以及浪漫和技能的升级等等。
2.具体方法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作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要拥有改革的“源动力”,这种源动力就是改革者的理想信念。有此信念才有关注改革、发现问题、面对矛盾、探索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方法的切入点正是建立在这种源动力之上并从发展体育教师的花毽运动兴趣入手,继而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把花毽运动引入大学体育的课堂,结合教学的目标和“快乐体育”的原则,培养出一定的爱好者,并有意识组织他们在校园里推广,形成校园花毽运动的初始氛围。除了大学体育课堂的平台还必须通过体育教师的合作建立各种促进师生们兴趣发展的其它“服务”平台——如体育教师技能发展平台、花毽协会的爱好者训练平台、党支部活动的花毽运动推广平台,爱好者班级、宿舍的帮扶平台以及各类花毽赛事平台等等。各种平台的建设,保障着师生们的兴趣发展并形成校园可持续性发展的氛围,继而又不断渲染着其他师生们的花毽运动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之所以作为大学体育改革的项目之一,首先是因为花毽运动是以腿脚伸踢主导全身协调的运动,而腿部分布着人体的肝经、胆经、脾经、胃经、肾经和膀胱经六大经络,从中医的角度看,这种“抬腿踢脚的花式动作”的运动对经络的抻拉具有“疏经活血,减压排毒”的显著效果;其次,花毽运动“围毽”的形式所具的互助性与娱乐性等特点蕴藏了减缓人的“社会压力”(人际压力为主)的价值——人的压力很多来源于社会的矛盾,而缓释的最佳方式往往也要通过有利于和谐的社会活动;另外,还有两个基础促就了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承担了大学体育改革的责任:其一,大学体育的发展走入了一种“死循环”——教师缺失道德或教育的理想信仰,学生缺失健康的信念或运动的动机而沿袭着应试教育模式的怪圈;其二,“人是环境的产物”诠释了人的信念、兴趣或情感的可渲染性或潜移默化性,而花毽文化建设的“运动氛围”可以改变人的花毽运动行为——即不用信念来行为。
多年以来,大学体育并未体现出适合大学生年龄阶段应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内为提升意志,完善人格;外为促进交际,适应社会。相反,近年来随着国家学生体质数据库显示出大学生体质下滑严重的结论,大学体育又走入了中小学“应试体育”的模式——“体质测试”与评优或毕业挂钩,这是体育教育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根不在“应试”的形式,而在于教育者没有良好的认知与责任心引导学生克服困难、突破压力、获得自信(内涵是提升意志,完善人格),获得成就感与满足(外显是热爱体育运动)。 有此前提,大学体育工作不管是重视“多项目以迎合大学生被弱化的运动兴趣”“大量经费用于参加各种系统内的比赛期望形成某种影响力”,还是“努力建设场馆设施期望影响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运动”等都难以起到普遍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作为大学体育改革的理念正是看到这种“教师理想信念及责任缺失”的主要矛盾,却又无力改变的现状,结合人具有“环境或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的潜移默化性”去致力于发展昭通学院花毽运动的热烈氛围,以形成大学生运动参与和习惯养成的可持续性动力。但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已初步发展出花毽兴趣的体育教师们的合作力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体育教师不仅是昭通学院花毽运动氛围的稳定构成者,也是可源源不断输送校园花毽运动爱好者的“生力军”,更是各种平台架构的负责人或指导者。问题是即便拥有了花毽运动一定的兴趣他们愿意合作并承担改革的责任吗?他们合作的基础是什么?该怎样去引导他们?
教师(包括体育教师)的合作力根源于他们是否共同承担了教育的责任,他们是否承担教育的责任,这由他们的信念所决定。他们是否在当下教育中承担了责任可以作为检验“立德树人”目的教育落实的标准——从理想教育的系统性来看:学生在形成理想信念,而教师已形成理想信念。教师的“德”行是良好教育的产物,诠释了人信念中“自利”与“他利“的辨证合一,即“共赢观”或“理想信念”;也诠释了内心和谐的人生观与人我关系、物我关系和谐的价值观的统一,这是人适应社会的本质。人如何能拥有这种信念呢?是知识学习、生活经验和独立思考的综合产物。良好教育就是要引导人思考并形成这种适应社会的理想信念,再结合人的天性及自然规律的认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辨证统一,这就是“人格健全”诠释的概念,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经历这种教育的人就能把自己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显性利益与隐性利益进行理性辨别、科学选择,就能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统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有理想信念、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简言之,这样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我国人口众多,在摆脱贫穷落后以及追求教育公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强化了“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教育的“应试”目的。教育如果没有引导出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或理性而是专注灌输知识或训练技能用于应试或就业,这是教育“立德树人”目的的偏颇。经历这种教育的人成年后,如果没有经历“困而知之”[5]的觉醒过程就极难拥有理想信念并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他们如果成为了教育者,就会缺失师德,就会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中无知于教育的理想和承担教育的责任,并执着于职称和职务的追求,这代表着他们的名利,也是他们价值观的体现。他们“务实“的信念和行为必然产生这样现象:得到晋升的往往会“功成而居”,而失利的往往会因不满而责怪、抱怨,极易在工作中强化人的攀比心、妒恨心和对抗意识,从而制约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工作中合作力的发展。
从合作力的本质来看,体育教师和其他教师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中更多担负的是教学的工作,而不是教育的事业,他们配合工作的态度是体制的约束力,而不是内心的信念、责任或使命。由此,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没有看到当下利益的共赢,则“现实主义”的教师就缺失了合作的基础。这也体现出了教育改革的长期性和系统性。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中促进体育教师合作力发展的理念,不是急功近利期望从改变体育教师的理想信念或责任意识入手去促成他们合作力的发展,也不是通过违背他们内心意愿的行政要求促成某种形式化的合作;而是通过工作生活中激发体育教师花毽运动的兴趣、生活情趣或人际和谐等主动动机或内在需求,并引导他们在教学中结合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兴趣、快乐及各种目标,反过来促就他们花毽运动兴趣的发展、工作的充实和社会价值的满足等,从而形成师生利益发展的共同体,这样的过程必然促成他们理想信念的觉醒及工作的合作——信念相同、目标一致的有意识过程为直接合作,无意识合作的“快乐教学行为”也可谓间接合作。
1.引导兴趣
通过在体育教师的休息间、课余间、会务间或活动休闲间提供一枚小小的毽子加以适当的引导——主动邀约或吸引,拥有运动基础的体育教师们极易因“围毽”而产生交流、协作、娱乐、共情或亲密,从而体验到工作生活中的情趣,并极有可能对花毽运动产生兴趣;
2.引导需求
在围毽的过程中适时加以平等、尊重、互助、和谐理念的宣传,让他们感知到并相信除了物质和功名的“显性利益”以外,快乐的工作生活或同事关系的和谐等“隐性利益”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需求;
3.引导价值
结合围毽的相互协作形式,通过适时的交谈引导体育教师认识帮助别人提高技能实则是促进自己在围毽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到教授其他的教师和学生发展出热烈的氛围,更能促进自己花毽运动兴趣的发展和生活的快乐,且帮助越多的人越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满足感;
4.引导目标
不同于体制鼓励“功利”来达成教育事业的共同目标——这极易强化“功利”的目的而制约工作中教师的合作力发展,包括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紧紧围绕着改革者(觉醒的领导及教师)服务于自己工作生活的快乐和健康的目的,逐渐发展出推广花毽运动或塑造校园氛围的共同目标、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共同目标、认真教学的共同目标以及其它各种共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