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成, 刘柏炎, 范珍明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湖南 益阳 413000)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国内疫情防控不可掉以轻心,疫情防控已成一种常态。这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思政教师不仅要有使命承载之勇,还要有化解难题之智,要“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主动挖掘“疫情防控”的思政因素,积极探索“困境”转变成“契机”的有效路径,通过思政教育展现制度优势、彰显理论力量、传递战“疫”精神、坚定战“疫”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由全民参与的具有整体性、决定性、根本性的人民战“疫”。疫情形势严峻复杂、防控任务极其艰巨,自疫情爆发至今已有半年之久时间,疫情防控进入持续胶着对垒状态。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疫情信息中为大学生指点迷津使其从容应对;如何在急剧的疫情发展中释放教师压力完成角色转换;如何从疫情防控的实践中探索育人资源更好地服务疫情防控;如何在持续的疫情防控中坚定大学生“拨开云雾见明月”的信心,这些确实是疫情防控常态下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大考”。
“识微科技”舆情研究报告揭示:“社会热点舆情类型聚焦于文娱体育、社会民生、教育管理、灾害事故、企业舆情、时事政治及医疗卫生领域。”[1]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吸引全球人的眼神,博得全世界的关注。自媒体时代是一个“无门槛”信息传播时代,谁持有网络终端,谁就有“麦克风”和“传声器”,人人都是网络舆情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无门槛”的舆情传播确实为网民提供了言论自由、抒发己见、集思广益的平台,同时更为心怀叵测、心存不轨之人创造了可乘之隙。由于人人都能随心所欲编撰和加工舆情信息,人人都能肆无忌惮地传播和转发自我观点,导致新冠疫情信息面目全非。有些人对于毫无事实依据的消息夸大其词、添油加醋;对于子虚乌有的段子大吹特吹、混肴视听;有些人标新立异突出“自我精神”,使之成为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的“领袖意见”;有些人通过夸张、曲解、煽情或者贩卖焦虑,臆造相关话题,大造舆论声势,博取网民点赞;有些人通过炮制虚假信息、移花接木各种视频等,趁机“谣动”疫情,企图制造社会恐慌。因此,网络舆情的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导致疫情信息产生乱花迷人的干扰,较大阻碍疫情信息客观传播。大学生是自媒体的重要主体,时刻浸淫于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信息之中,确属网络舆情的易感人群,极易被别有用心之人蛊惑和利用。殊不知自媒体中有关疫情发展的诸多信息是由商业财团、境外势力、反动组织、西方国家等为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精心编制的。自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主流媒体在报道疫情信息、传播防控知识、提供战“疫”服务等方面始终坚持客观、公开、透明原则。然而,夸大我国疫情发展的虚假信息、甩锅我国政府的无端指责、污蔑我党的错误言论等在自媒体上可谓层出叠现、司空见惯。“网络舆论直接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2]220形势严峻的网络舆情,削弱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阻碍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如果不擦亮眼睛和坚定立场,极可能被扭曲化的舆情信息误导,形成背离主流价值的扭曲认知,甚至在扭曲化的舆情信息中迷失自我,最终形成危害社会的负能量。
虽然我国已经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但是疫情复燃风险仍然存在,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基于教育部“停课不停教”的总意见和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高校以线上教育教学代替传统课堂教育教学。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政教师如何坚守“主阵地”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如何实现从‘面对面'到‘键对键'教育方式的华丽转身。”[3]这是摆在思政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特殊背景赋予思政教师特殊使命,特殊使命承载特殊职责,思政教师摇身一变成“主播”,既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又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4];既是理论传播者,又是心健守护神;既是疫情信息传导器,又是学生成长引路人。思政教师身兼数职,心系学生安危,演绎多重角色,承载巨大心理压力。
首先,答疑解惑需求激增对教师知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疫情防控期间,有关新冠疫情的自媒体信息如火山爆发般猛烈。其中有移花接木的视频、有子虚乌有的段子、有毫无依据事例、有危言耸听的评论,可谓真假难辨、虚实难分令人扑朔迷离。尤其当网民将目光聚焦于某一热点事件时,立马能吸引众多大学生的眼球,博得他们的关注,并且形成“蝴蝶效应”,这样极易混淆大学生视听,使其陷入认知误区,给其造成困扰和迷茫,甚至引发错误行为。当大学生意识到自我言行与社会的主流价值发生严重错位时,会想方设法均衡社会价值与自我存在的冲突、消解迷扰内心的困惑,于是急切向思政教师寻求走出迷茫和摆脱困扰的“良方”。思政教师需在短期内处理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学科涵盖广等众多急切问题,对于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尚已定型的他们而言确实是一种巨大压力。
其次,教育模式迅速更新对教师应对能力提出了新考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思政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和手机终端开展线上思政教育。传统以教室为据点的思政课教学转移至互联网,传统思政教育已升级为信息化思政教育。虽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发送教学课件、完整阐述教学内容、直观传递教育思想,但是难以监管学生学习过程、不能及时了解学习效果、无法有效开展双边活动、难以践行多样化思政路径。同时,为突破线上教学软件应用的拘囿,思政教师急于选择教学平台、疲于应付教学培训、忙于提升教学技巧。因此,疫情急剧变化导致教育模式迅速更新是对高校思政教师应对能力的重大考验。
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巨大工程,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表明,越是面临社会突发事件、越是学生迷茫困惑,思政教育的作用就越突出。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绝大多数高校除毕业年级外仍然要求学生“宅家”进行线上学习,即使部分高校允许全体学生入校也是采取封闭式管理将学生限制于校园之内。大学生长期被局限在某一区域,个人活动受到限制、人际交往遭受阻碍、日常生活被迫改变,内心充满感染新冠的恐慌。为了摆脱内心的孤寂和挣脱莫名的压抑,绝大多数大学生只能“以网度日”,无奈将目光转移至智能手机中的抖音、秒拍、快手等娱乐软件,通过寻找感官刺激,满足个性追求,消减疫情所致的烦闷。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用心“呵护”和精心“浇灌”,如果只是偶尔利用手机娱乐确实无伤大雅。但是,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弱”“涉世经验浅”“辨识能力低”等特性,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在游戏中丧失灵魂、在抖音中失去自我,这为思政教育有效开展构成了重大阻碍。现实表明,疫情防控不是“阵地战”而是“总体战”,不是“短期战”而是“持久战”。高校思政教育如果不更新理念、变革方式,单纯依靠传统手段来照应学生需求和解决学生关切,明显不切实际;如果待疫情结束再来慰藉学生的心理和消解学生的困惑,必将错失良机。学生的思想困惑如不及时消解,必将导致思想困惑不断“发酵”并且“升级”,使学生遭遇学习的“瓶颈期”。因此,育人途径的受阻必将导致思政教育出现短暂停滞,殊不知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犹如疫情防控同等重要,不可顾此失彼。两个战场都是决定社会主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两场无硝烟的战争都是制约中华民族伟兴衰的要害。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思政教师要临危不惧、顺势而为,坚守思政教育“主阵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总体要求,主动挖掘疫情防控育人因素,科学利用疫情防控实践教材,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手段。
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战“疫”思政教育的开展是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一场“教育革命”。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课堂学习不再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教师面授也不再是教育学生的唯一方式。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开展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具有较大优越性。它打破了师生须在同一场域的禁锢,突破了师生单向交流的拘囿,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师尊生卑的状况,拼弃了师训生听的传统话语风格,真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切实促进教育理念更新。
反观思政教育现状,虽然高校不断创新教育手段、开辟教育路径、丰富教育载体,但是网络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够,思政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部分思政教师固守传统、缺乏创新,对信息技术应用前景认识不足,对信息化教育手段钻研不深,导致思政教育信息化发展停滞不前。毫无疑问,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长足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思政教育顺利开展的要求。因此,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推进既是防控之所需,也是时代之所然。疫情防控既是一场战“疫”,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催化剂”。广大思政教师应顺势而为,更新理念,奋力推动思政教育信息化发展,这既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又为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增添色彩。
在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战“疫”前线,亲自部署防控工作,并且就疫情防控作出诸多重要指示。全国人民听从党的号召,服从党的安排,精诚团结、众志成城,把思想和行动凝聚于疫情防控中。防控机制科学完善、防控部署清晰明朗、防控措施得当有效,整个防控工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为获取抗疫战略成果奠定了基础,为保障全民健康安全提供了条件。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卓越领导能力、高效应对能力、强大组织能力、彻底执行能力令世人惊叹。思政教师要深刻钻研疫情防控鲜活教材,深入挖掘疫情防控中鲜亮因素,灵活应用疫情防控中鲜明素材。要把疫情防控实践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案例,把疫情危机转化为思政教育契机。比如,思政教师可以以“疫情传播”为主题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环境;以“疫苗研发”为依托开展科技创新教育:鞭策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相信科学、力争创新;以“最美逆行者”为典范开展使命担当教育:鼓励大学生敢于担当、不负韶华、甘于奉献、不惧牺牲;以“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的迅速搭建为案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以在防控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广大人民”为事例开展唯物史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人民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服务精神,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同时,思政教师要抓住契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规则制度教育、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等。毫无疑问,疫情防控就是一部最直观、最生动的鲜活教材,高效的疫情防控展现了我国特色制度的巨大优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四种自信”、强化大学生“四种意识”、巩固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6]204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舆论传播方式,而且创新了思政教育的“打开方式”。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有效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诸多高校对网络技术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行了有益尝试,对思政教育信息化改革开展了积极探索。比如,通过“雨课堂”“智慧树”“QQ直播”“尔雅”“腾讯课堂”等信息平台开展视频直播,变线上思政课为实实在在的立体多声云端思政课。通过“微课宣讲、直播授课、在线研讨”等多种方式,讲述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传递中国声音,引导大学生将抗疫见闻和体会转变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升华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 群等社交软件,积极宣讲防控政策、有效传播防控知识。多手段、多平台、多渠道线上教学为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信息化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巨大动力。对于构建兼容并包、教学相长的网络学习生态和提升网络思政教育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线上思政教育是疫情防控期间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典型,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打开放式”的更新,使大学生“品尝”新的“味道”,使思政教育面临新契机,将高校思政教育变得“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7]疫情就是考验,战“疫”就是课堂,思政教师要立足疫情防控的战“疫”高度,要以斗争的姿态、勇士的气魄、有效的对策,充分发挥“疫情思政”在高校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使思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控。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对于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2]201实践证明,舆论的作用绝不可忽视,宣传思想工作非常重要。疫情防控期间,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主阵地优势,加强大学生理论宣讲和思想引导,巩固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凝聚大学生砥砺奋斗的强大力量。思政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把握舆论导向:
首先,深化导向理论。高校思政教育涉及内容广、涵盖学科多,既蕴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又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高校思政教师要将疫情防控实践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之中,探索不同学科的理论契合。根据学生需求,选用理性话语,科学引导学生宣泄情感,及时消解学生思想困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领大学生走出疫情防控的思想误区,增强大学生战“疫”必胜的理论底气,坚定大学生战“疫”必胜的理想信念。
其次,重构导向话语。话语是舆论导向的重要媒介,舆论导向能否产生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方式。思政教师要调整心态、转换角色,变教育“主导”为“引导”,要“诚心”与大学生平等对话,要“虚心”与大学生坦诚沟通,要“入心”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努力构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气度的话语体系。深刻解读战“疫”教材,生动讲述战“疫”故事,有效传递战“疫”力量,构建温馨、融洽的育人生态。疫情防控下思政教师只有改变居高临下的话语气势,彻底消解训斥话语,话语才会更接地气;只有一改不容置喙的话语风格,悉心倾听学生心声,话语才会更有生气,舆论导向才能更有效力。这样大学生更愿倾听“思政声音”,更想吸纳“思政观点”,主动提高疫情“甄别意识”,自觉走出疫情“认知偏差”,逐渐提高认知能力,为决胜战“疫”披上坚实的“盔甲”。
再次,增强导向时效。思政教师要提升疫情防控政治意识,增强疫情防控政策解读能力,及时向大学生披露疫情防控实情,使大学生始终保持疫情防控的高度警惕。同时,针对网络上夸大疫情或者诋毁政府形象的虚假信息,思政教师要勇于亮剑、敢于担当,及时作出正面回应,果断澄清谬误,阻止虚假信息在学生群体中“膨胀”甚至“爆炸”。引导大学生在蜂拥如潮的疫情信息前能镇定自如、明辨是非,避免被虚假疫情信息带入歧途。
在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中,思政教师要缓解角色压力,需要进一步明确自我定位,强化角色认知,坚决履行意识形态工作“排头兵”职责。要在疫情防控“实战”中增强政治定力,筑牢思想防线;要强化理论学习,永葆亮丽底色;要锤炼专业素养,提升职业技能。
首先,增强政治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向广大思政教师提出“六要”的殷切期望,位居首位的是“政治要强”。思政教师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在真信、真学、真懂上下功夫。努力强化政治意识,不断提升政治水平,逐渐绽放政治魅力,强基固本、凝魂聚气。增强大学生党国情怀,坚定大学生政治方向,引领大学生始终听党话、坚定跟党走,将思政教育优势转化为支持疫情防控的巨大动力。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和使命感履行职责,以实际行动诠释思政教师的“匠人”精神,交出疫情“大考”的优异答卷。
其次,绽放理论魅力。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源泉。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8]66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政教师亮丽的政治底色。思政教师要以赤诚之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要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科学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使其更好服务于疫情防控实践。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真理传播力度,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深厚的理论魅力吸引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信仰、铸入灵魂,使其成为大学生经得住疫情考验的的精神支柱。
再次,巩固专业实力。高校思政教师要放宽眼界、活跃思维,探寻疫情防控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将疫情防控融入理论解说之中,化解阻碍思政教育的症结。高校思政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铸魂育人的现实工程,思政教师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思政教师要牢牢把握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东风,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加快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辟网络教育新路径,构建思政教育大舞台,拓展教育时空、优化教育效果。思政教师要深刻钻研疫情防控这本鲜活教材,挖掘新元素、搜集新资源、形成新案例。坚持“叙事”和“说理”相结合,坚持“自己讲”和“学生讲”相结合,以战“疫”事实征服人、以战“疫”情节感染人、以战“疫”理论说服人。通过这场伟大的人民战争,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奋斗勇气,在疫情防控的伟大实践中成就自我。
疫情防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未来生活的一种常态,由于学生长期不在学校,极易弱化课堂教学效果、削弱思政课“主阵地”地位,降低思政课教学实效,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出现短暂停摆现象。因此,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疏通思政教育路径,夯实思政教育平台,化解思政教育短暂停摆。
首先,有效利用新兴媒介。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大学生思维敏捷、富有灵感,接受能力强、学习知识快,善于使用“新媒介”,这为线上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因势利导,以疫情防控为契机,
以新媒介为抓手,以微传播为路径;聚焦战“疫”主题,融合多元媒介,激活育人因子。促进师生思想交换、灵魂碰撞和价值交融,使线上思政教育真正走心。
其次,加强构建育人队伍。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加强构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由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学骨干、行政骨干、辅导员等组成的专职思政教育队伍;同时建设由战“疫”英雄、防控志愿者、优秀青年代表、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兼职思政教育队伍。发挥两支队伍的育人功效,实现育人队伍优势互补,加速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形成部门联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育人大格局。在充分发挥专职思政教育队伍功效的同时,要有效激发兼职思政教育队伍的育人因素。比如,可以定期邀请兼职思政人员讲述抗疫的经历和感受、畅谈抗疫的付出和收获,并且拍摄视频,上传网络教育平台,这样既充实了思政教育内容,又丰富了思政教育形式,使大学生在聆听抗疫故事中感悟初心使命,增强奋斗精神,砥砺责任担当。
再次,凝聚强大育人合力。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4]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必须多管齐下、多方发力,凝聚学校、社会、家庭多元育人力量,构建以学校为主导、以社会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的思政协同联动育人机制。促进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载体形成高度契合;推进学校“显性教育”和社会、家庭“隐形教育”有机融合,凝聚强大的育人合力,形成有气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的思政教育体系。
疫情防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广大思政教师要冷静头脑、沉着应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认真钻研“战疫”鲜活教材,讲好疫情防控的思政“大课”,在疫情“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