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的协同推进

2021-01-31 21:39付玉媛
山东高等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师资队伍一流

付玉媛,周 楠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200241;2.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23)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一流”建设内涵丰富,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1]而当前研究生教育建设的首要内容在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鲜明体现,“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那么,“双一流”建设可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何种契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能为“双一流”建设做出哪些贡献?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反思和探讨。

一、高质量发展:一场关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全局性变革

(一)外部环境因素:国际科学技术竞争的巨大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繁荣、社会前进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纵观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将提高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大力增加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投入,着力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领先的科技水平不仅能够为人民生活带来福祉,为国家发展带来坚实支撑和强大后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以及国际话语权。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了解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可对我国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获得科学的认知。《2017-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的全球竞争力位列第28位。[2]这一排名充分说明虽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仍需加强关键领域顶尖科学技术的开发,以此帮助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

人力资本是影响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关键因素,只有拥有一大批顶尖、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才能使得我国在面临国际科技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可以说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决定了国家科研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3]因此,研究生教育要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为我国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输出创新型人才,助力我国迎接国际科学技术的挑战,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

(二)内部环境因素: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

首先,研究生教育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主要生力军。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支撑国家实现长久发展的根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是我国实现自立自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建设更强经济体的重要支撑。唯有如此,我国经济才能实现由大到强的质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应成为第一资源,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相当数量的创新型科技人才。[4]因此,作为位于教育体系顶端的研究生教育,自然要担负起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其次,研究生教育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侧重探索和拓展某一学科的知识。而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产出离不开学科领域高深知识的支撑,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生教育能够产出直接运用于社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创新性成果,成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支撑。综上所述,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研究生教育提供高质量的生力军和前沿成果,这也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选择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内部环境因素。

(三)自身发展需求: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出现滑坡

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国家、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寄予厚望,希冀研究生教育能够为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职责,是研究生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础。但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出现了严重滑坡。研究生群体在就业市场中逐渐丧失了优势,“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趋势表现明显,研究生反而成了较难就业的群体。到202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规模虽然将达到290万人,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新时代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出现了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有待树立、现有培养模式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仍有待完善、导师队伍无法有力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加强等。[5][6]

此外,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的直接感受者,学生满意度水平是了解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视角。近五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总体满意度在70.0%左右,①这一数据结果来源于2015年-2019年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这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因此,建立健全高质量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自身发展需求。

二、“双一流”建设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契机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契机,能够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目标的实现提供发展方向、改革动力、物质支持以及师资队伍等。因此,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研究生教育要充分利用“双一流”建设集聚的发展资源,同“双一流”建设一道成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梦的重要支撑。

(一)战略管理:将“双一流”建设作为发展“灯塔”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说明,战略管理是大学实现快速发展根本路径,通过制定一定时期内明确的发展战略,高效率地推进战略实施,有助于大学提高发展的目的性,有效配置办学资源与提高办学效率。[5]因此,“双一流”建设通过制定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着眼于世界一流发展目标的战略管理规划,使我国高校和学科能够以一种稳健且快速、扎实且高效的方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

从规模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但数量上的增长并不等于质量上的提升,研究生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是新时代下我国研究生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方面,而制定战略管理规划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划要紧跟“双一流”建设方案,主动契合“双一流”建设的发展精神,使得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与“双一流”建设的步调保持一致,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统一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也要主动寻求“双一流”建设的帮助,各个高校和学科在制定一流发展规划时,要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其中,顾及研究生教育高质量的发展目标,统筹推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改革推进:同“双一流”建设任务同频共振

改革不仅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双一流”建设顺利推进的坚实保障。“双一流”建设方案将“以改革为动力”作为重要原则,提出了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一系列改革任务。[6]体制与结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首要障碍,中国以往的重点大学建设政策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成效,是因为只限于改革科研和学科本身,回避了改造大学组织与管理。[7]因此,各个高校和学科只有加快改革,增强体制机制的发展活力,才能够在扎实稳步的基础上,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来说,加快改革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战略任务。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随后,我国也陆续出台了包括《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相关的政策。[8]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不仅凸显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也肯定了改革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改革是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只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才能破除影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因此,研究生教育可充分借助“双一流”建设的改革东风,与“双一流”建设的改革与发展同频共振。

(三)物质支持:通过“双一流”建设集聚发展资源

“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等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不仅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向导,也是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财政资助的体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建设主要采用选择性资助发展政策,即重点选择若干所大学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或从大学中选择若干重点学科进行一流学科建设,被选择的大学或学科可获得政府专项资助,高校只要获得了工程项目的名号,不仅能够获得国家财政以及地方财政的倾斜性投入,还能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支持。[9]因此,对于入选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来说,“双一流”建设不仅带来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也能吸引和凝聚各种社会资源。

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人才培养是其基本职责,学科研究是特殊职责,这两项职责的实现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持。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具有创新性、前沿性以及国际化等特点,这不仅需要研究生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培养学生,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出国学习和交流机会,也需要为研究生的学习提供一流的科研设备,为学生了解和探索学科领域前沿知识提供支撑。学科研究则强调对某一学科领域进行前沿性的探索和拓展,这不仅是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的重要方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学科研究更具深度与前沿,更加坚实与稳固,承担起学科领域知识拓展的职责,这更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为高校和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资源,因此,研究生教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要以一种主动、开放的姿态吸纳、利用这些物质资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学科知识拓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师资队伍:分享“双一流”建设的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拓展学科知识领域等都有赖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一方面,研究生教育以某一学科为载体的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它对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需求。另一方面,导师是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主体,是研究生学术发展的引路人。导师在研究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导师自身的学科研究水平和学术道德品质对研究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要以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基础,只有建立优质的导师队伍,研究生教育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否则,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定会缺少根基和后劲。

《方案》明确提出我国“双一流”的重要任务是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可见,打造卓越、优秀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任务,入选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改善、重组与更新自身师资队伍方面也是卯足了力气。各个高校主动集聚的师资力量也将成为研究生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多得的智力资源。一流的师资队伍能够为研究生群体提供与学科领域知名学者沟通交流的机会,在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上获得一流学者的指导和建议。因此,研究生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要主动寻求“双一流”建设师资队伍的支持,为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建构优质智力资源的支撑。

三、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动力引擎

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一流的科研成果离不开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从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来看,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既是一流大学和学科的重要表征,也会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起到支撑作用。[10]

(一)学科研究:助力一流学科建设的实现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世界一流学科是大学通过长期办学而逐步形成的、对其他大学而言具有比较优势、社会公认度与美誉度极高的学科。[11]学科研究水平不仅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就的重要支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水平科研人员的关键途径,也是衡量一流学科的必要指标。具有领先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卓越科研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即是研究生教育。[12]研究生教育肩负着拓展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学术职责,推动高校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自然成为了“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与学科研究水平密不可分。

首先,研究生教育是学科研究成果产出的主要途径。相比较盈利性的社会科研机构来说,高等院校组织是科技创新性成果的主要阵地,而这主要依赖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以探索学科领域前沿性知识为己任,是产出学科基础性创新性成果的重要力量。其次,研究生教育能够为一流学科提供智力资源,不仅能够为一流学者提供成长和发展环境,而且通过博士研究生教育能够培养未来的学术职业从业者,为推动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人力资本。产出领先的学术科研成果、培养未来的学术职业从业者以及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都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这些都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一流学科的建设,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力量。

(二)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一流师资队伍后备之军

《方案》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如何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任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通过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自由的科研环境吸引一流学术科研人员,这也成为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这种招贤纳士的师资发展战略说明我国高校认识到人才对于一所大学发展的重要性,但仅仅依赖引进学术科研人员并非长久之计。“双一流”建设高校要有意识建设一支充满本校特色的、生态化的学术人才培养体系,思考如何建设“泉眼式”的学术人才供给培养链。

以学术为业一直被视为博士生最优的职业选择。学术职业在为各行各业培养顶尖科技人才重任的同时,也承担着为自己培养后备人才的责任,博士学位早已成为各个高校招贤纳士的基本门槛,这也使得学术职业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人才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反哺研究生教育的智力资源。以学科为基本单位培养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学术性特点,研究生群体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群体是学术职业最重要的后备军,培养以学术职业为志趣的人才也成为研究生教育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因此,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职业后备军,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博士毕业生,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一流师资队伍的保障,这也是构建我国“双一流”建设优质师资队伍的长远选择。

(三)国际化发展:对接“双一流”建设基本战略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这是《方案》对“双一流”建设提出的国际化发展要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035的重大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更加着眼于国际视野,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直接表述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因此,以世界一流为追求目标的“双一流”建设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学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办学经验,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师资资源,这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实现世界一流建设目标的捷径和抓手。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提出了国际化的发展要求,能够为我国“双一流”的实现添砖加瓦。

研究生教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国际合作,积极寻求和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国际交流及合作关系。[13]因此,与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科研究任务决定了它不能关起门办学,需要走出国门、放眼国际。因此,树立国际意识,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交流,在人才培养、学科研究、师资资源等方面建立长期的、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可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立足国内、同时要放眼国际的发展之路是与“双一流”建设的基本精神完全契合的。

(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双一流”建设任务

人才培养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使命,也是不同阶段教育共有的基本职责,但不同教育阶段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特点。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肩负着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职责。[14]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新时期重点高校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而研究生教育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15]

研究生教育为自主创新型人才提供严格的思维训练,通过前期的本科教育,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具备了初步动手的能力,但是,他们所拥有的这些能力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却还远远不够,以培养科研工作者为主要目的的研究生教育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16]由此可见,学生的发展阶段和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使得研究生教育成为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将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深入贯彻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成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容忽视的方面。而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中位居核心地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是“双一流”的重要建设任务。故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与“双一流”的建设任务不谋而合,能够有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双一流师资队伍一流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关注一流学科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