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育人为本:基于大学校长视角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2021-01-31 21:39李欣然
山东高等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学校长校长育人

李欣然

(济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22)

一、大学校长的一流大学之道:“育人为本”之具体体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育人是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从战略高度确立了“育人为本”的地位。“育人为本”的理念,与“培养人”的主题相互契合,使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明确。而大学产生的最初目的便是“育人”,伴随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的发展方式、组织形式等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问题。因此,对一所大学来说,大学之道永远是“育人为本”。随着一流大学建设的顺利推进,育人作为大学的初心始终未发生改变。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掌舵者,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也是顺利推进“育人为本”,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主体。

现代教育学认定的一个真理性事实是,教育实践本质的最直接规定是“培养人”,它不仅构成教育的自然属性,而且是教育存在合法性的社会基础。[1]换言之,“育人为本”通过人才培养质量得以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掌舵者,应将以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兼顾其他如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应作为支撑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致力于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校长可以通过“理”——对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视,“事”——推进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的落实,“果”——在人才培养效果上的贡献,这三个维度展开。具体来讲,大学校长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思考与追寻有逻辑意义上的优先性。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从根本上说由大学的本真使命决定,是大学之所以为“大”的基本属性。

二、大学校长的一流大学之道:“育人为本”之重要作用

(一)“育人为本”促使学生主体性建构

当前,很多大学校长意识到需要与学生沟通,越来越多的校长通过更加平等、个性化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这是校长们主观层面自觉接受学生作为大学主体的重要一步,这是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凸显“育人为本”至关重要的环节。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雷文认为,深入思考如何与学生相处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之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建构。教育部党组2019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领导班子每名成员,尤其是党委书记、校长,深入一线联系学生,每周至少“面对面”接触学生一次。[2]大学校长以“育人为本”推动一流大学建设,要做到把眼光“聚焦”到学生身上,把工作中心“下移”到学生身边,把学生当主体,依据大学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推动建立起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育人体系,而不是在表面上做文章。这既要考虑培养学生丰富的知识、锻炼全方位的能力,更在于塑造其健全的灵魂和富有的精神,促进人格的充分、和谐发展,使学生更加完善而高尚。

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大学校长坚守教育根本目的的价值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作为重要主体,应充分尊重其主观能动性,给予发展、创新的空间,重视校内外的主体参与性,而不是将学生视作被动的“塑造物”。这是校长推进育人目的的前提条件,更是一流大学增强对“人”的关注的落脚点。其二,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与校长的重要地位并不冲突,相反校长的引领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建构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育人为本”倡导的是,在坚持学生主体建构的基础上,实现主体际性的自由对话,保证主体的有效互动,校长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校长需要深入思考并推动实践,如何将“外部接受的教育”转化为“主体内在建构的教育”。换言之,将“外在于主体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主动接受的教育需求”,真正使学生实现自由的、内生性的发展。其三,校长“育人为本”的理念,是建构全面、系统的教育观,即注重学生主体建构的动态生成性,将教育与学生生活及成长相互融合,而非仅重视其外部力量。

(二)“育人为本”明确校长角色定位

思考大学校长的角色,很难用某一个词或某一种角色去形容当前环境下的校长,更多的是“具体学校具体分析”,或者其角色的“适当性”。归根究底,问题在于:落实大学育人的首要功能,校长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育人是大学建设的初心,而人才培养质量是与时俱进的动态概念。不同类型的大学对“质量”的界定有所不同,不同时代的评判标准有些差异。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学校长发挥恒定的作用:努力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用“真善美”塑造其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校长要善于“管”,又要善于“导”。所谓善“管”,一方面,大学校长要坚持以人为本,这种民主管理理念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校长要结合建章立制“硬”管理与人文精神“软”管理,尊重学校里的每一个主体,真正将“人”的思想浸润于学校的管理中。另一方面,大学校长要坚持服务育人。并将此贯彻始终,增强服务就是管理的意识。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育人,在育人中服务。校长为教师服务,也为学生服务,使学生形成“真善美”的良好品德,驱动着学生成长。所谓善“导”,校长要成为愿景上的向导。历史上很多大学校长提出明确的愿景,皆以育人为中心。如蔡元培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完全之人格,并具体提出要培养“应国家需要”,“五育并举”的“硕学闳才”。竺可桢视大学为养成公忠坚毅、转移风气、培养国运领袖人才之所,秉承“务实求真,存是去非”的理念,造就“东方剑桥”。这些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指向学校、学生,乃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共同愿景。

(三)“育人为本”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回顾改革开放后人才培养体系的成效,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恰与大学校长对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视程度,推进人才培养管理事务的落实状况,在人才培养效果上的贡献,密切相关。具体来讲,其一,育人观念有待提高。部分大学没有牢固树立育人的中心地位,这与大学校长对人才培养理念的强调与重视程度有关。其二,合理的知识结构尚有欠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转型还处于摸索阶段,这是大学校长在推进人才培养管理事务落实方面的主要问题。其三,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相对淡化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校长在人才培养效果上的贡献相对打折扣。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很多大学不够务本,这个“本”,就是育人之根本,校长作为大学的掌舵者,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若想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视其体系的优化,大学校长要“管”“导”结合,全面促进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路径、培养方式的整合与协同,推动各种办学优势向人才培养体系集聚转化。[3]首先,价值塑造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育人的根本。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大学校长应始终致力于推动培养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卓越的能力水平、良好的素养以及健全人格的人,改变因育人观念的模糊导致育人水平落后的状况。其次,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中国的大学有很强的专业教育传统,这是发展的基石。但在专业基础之外,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学生要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各种能力,通识教育不可或缺,这是当前大学校长需要不断强化并致力于实践的重要内容。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莱文说过:耶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同时,两者融合是长期而深远的教育话题,校长在推动其落实方面任重道远。最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尤为重要。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顾秉林先生跟毕业生说:未来的世界是,能力比知识重要。很多其他校长们发表过类似言论,如“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4]“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5]铿锵有力的呐喊,能在一流大学建设中起到应有作用,但是如何转化为行动,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真正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遵循成长规律,获得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成长幅度。

三、大学校长推动凸显“育人为本”的一流大学建设路径

(一)发展“育人为本”的大学文化

就坚守而言,大学校长通过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大学校长带领着将文化建设定格在“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和“全面发展”的育人方向上,最终“止于至善”。大学需要让教育的意义、学术的价值启迪人格,完善个性。广博的学问精神、良好的知识诉求敞开学生发展的生命空间,充分陶冶理智,获得心灵的充分舒展。若丧失理念与精神,大学就失去对真善美的无限探求,失却对人的发展不断激励与引导的可能性,大学也不再“大”了。因此,校长对大学文化的坚守,显然是为了更加崇高的目的而存在,并因此而在人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这种更高的目的包含求真、求善、求美,以及对个人完整性的无限渴望。[6]尽管不同时代孕育不同风格的大学校长,其对育人实践的推进与落实有别,但对育人为本之大学文化的坚守并不会变化,反而愈加坚定。

大学的发展过程根本上是文化的变革。围绕育人之根本,始终不断建构。其具有时代性,需要面向现代,展望未来,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积极创新。优秀的大学校长,应将文化的变革作为助力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促进长远发展。放眼西方,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哈佛的希望是一如既往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思想的人;培养有知识和信念的人。”[7]普西继承了前校长们弘扬的育人文化,沿袭追求真理与自由的理念;他也根据时代发展需求,积极促进文化变革。他提出重视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性,千方百计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质量。[8]回望民国,梅贻琦继承罗家伦培养“拥有现代科学的理念;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身心健全的‘完人’”之育人理念,同时,又加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群育和劳育”的“全人格”教育理念,并深植于实践中,成为清华“永远的”校长。这些校长们的治校理念及行为真正深植了育人之根,在时代的感召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给予教学工作以优先地位

陈宝生部长说,“教学决定生存,学校为教学而建;离开教学,校长就不是校长,大学就不是大学”。大学校长应给予教学工作以优先地位,把教学捧在手里、抱在怀里、扛在肩上、顶在头顶。但是有些校长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首先,改变知识的获取取代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文化现状。大学教学文化迷失与校长对教学的忽视不无关系,最典型的表现是对全人发展的教学目标的忽视。因此,校长应唤醒教学文化,并回归于“人”的发展。积极关注与自觉践行人文情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和谐发展。单纯传授知识并非大学教学的根本目的,知识为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精神建构服务。其次,校长应该创造条件与师生接触,了解教学现状。应尽可能地听课,或与师生座谈的方式了解学校教学状况。这能使校长产生对教学实际问题的切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群体的所思所想与需求,配备足够的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校长要对教师给予关心、关注。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师,不论是理念层面的尊重教师、关心教师、重视教师,或是物质和精神的激励手段,亦或价值层面给予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与自主权利,大学校长对教师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应重视。最后,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存在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的情况,或者表面上承认二者同等重要,但实际上却不平衡。既然大学以教学全程育人,因此校长应将其定于“优先”位置,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在制定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时,校长给予教学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衡量学校进步的指标。

(三)将科研视为培育高水平人才的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科学研究是育人的重要平台,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相关,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首先,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校长推进科学研究是必有之意。人才培养不仅依靠教学,高水平人才更无法仅通过教学而产出。科学研究既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符合人才强校的基本理念,也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同时,大学校长赋予学子追求人格完整性的动力,要求他们掌握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形成追求真理并不断完善的品质,养成科研的素质与能力,这要求有高质量、创新性、前沿性科研的支持,要求有更加开阔的成长平台。其次,将高质量科学研究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一流大学建设意义重大。大学校长们在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中,应强调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不断健全寓教于研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要把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科研转化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相互制约的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实效性政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后,这是大学校长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对“高水平人才培养”与“高质量科研发展”的各项目标不仅具有清晰的认识,还应当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对目前大学科研体制进行科学调整。“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吸引着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对学生来讲,参与科研能形成专业兴趣,提高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接触学术带头人,可带来很大启发。对教师来讲,高水平的科研能促进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并不是零和博弈,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大学校长当有此认识。

(四)坚持服务社会不动摇

大学为学生带来益处,学生会用所学回报社会,践行责任担当。大学校长需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形成朴素的社会责任观,放眼社会,乃至统观世界。首先,大学校长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这直接影响到对大学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选择,也影响对大学的功能、任务的确定。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大学与美国的前途》中提出:“服务于社会只是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不过却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9]将社会服务贡献与智力发展相提并论,成就了更加开放多元的哈佛,培养了众多高质量的哈佛学子。其次,大学校长以促进社会服务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丰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事功的能力。另一是促进学科发展定位、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确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一流大学建设中,“人”的主体地位愈发突出,把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民族、国家、社会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对大学校长来说,应从更高的角度撒播“爱”,更宽广的角度看待教育,更高尚的格局提升品行,更深刻地评判知识。仅立足于“教育”去理解“育人为本”是不够的,还需抱有“民族-国家”的使命感。将大学校长上升到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乃至国家现代化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人物,为学生作表率,树立为国为民的志向,担负时代使命,增长知识、提高修养、磨砺才干、爱国荣校,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历史打下属于这一代的独特烙印”。大学校长恰是由于独特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才能推动“育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大学的发展才更加完善,一流大学的建设之途才会顺畅。

猜你喜欢
大学校长校长育人
官方话语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为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国内大学校长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期
——以期刊文献进行的考察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不来的理由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