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迅,冯 典
(1.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321004)
林文庆,字梦琴,民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儒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私立厦门大学名义上的第二任、事实上的第一任校长(首任校长邓萃英正式任职不满一月便辞职)。[1]在他长校长达16年的时间里,将一所籍籍无名的新成立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号称“南方之强”的强校,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社会人才,也为日后厦门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长期以来,林文庆的办学思想和治学实践得不到学界的重视,只有寥寥几位学者从整体角度对其办学思想和成就进行了介绍,而对其办学理念的具体各方面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为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学科布局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学术队伍建设和学科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对林文庆在私立厦门大学的学科建设思想和实践进行研究,并试对当前我国大学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借鉴和启发。
林文庆在出任私立厦门大学校长的时候并没有系统的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背景,但他就职之后却能很快地适应这个角色,使厦大的规章制度,学科体系,校园氛围,师资队伍等在极短的时间内步入正规。其中一方面原因固然是他天生的管理才能和多年在商界政界积累经验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他早年在英国求学,对世界顶尖大学的管理模式有着深刻的认识有关。林文庆作为第一位获得英国女皇奖学金留学的华人,曾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并获得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爱丁堡大学是拥有古老办学历史的名校,彼时的欧洲学术文化中心之一,在此长达五年留学的经历,使得他对于英国顶尖大学的学校制度、学术风气、学科体系等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这为他执掌厦大后按照英美的办学模式和分科理念创办研究型综合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多年在海外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后又主动选择回归儒家文化的林文庆来说,其尊孔尚儒的文化立场比任何人都要坚定和固执。作为东南亚地区孔教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在其著作《论儒教》、《民国必要孔教大纲》中明确表达了对儒学文化的推崇,曾言:“统而言之,数教之中,惟孔子教为大中至正,亘千古而不可易”,[2]“孔子之教,明若日月,有目者无不知之”。[3]秉持这样文化立场的林文庆在其长校后更是将儒家思想渗透到厦大治理的方方面面:以儒家经典《大学》为参考,修改校训为“止于至善”;设立孔子圣诞日;教导学生科学知识同时掺杂儒家思想的传授;提倡“师道先行”,优先进行师范学科的建设;提倡伦理道德教育等等。在执掌厦大十六年的时间里,他将儒家精神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提出“学新科学不要忘却了旧文化”,创造了属于厦门大学的独特文化氛围。
林文庆既系统地接受过西方科学训练,也曾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复杂的文化知识背景塑造了融会中西的办学理念,他在《厦门大学校旨》中提出:“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采东西各国学术及精神,以研究一切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并阐发中国固有学艺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4]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林文庆在提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重视中文、历史、哲学、国学等学科的发展;在引进西方大学先进办学经验的同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管理体制;在努力拓展师生国际视野的同时提醒他们重视中国社会发展之现状。他在办学之初便多次强调要将西方的科学知识编成中文的教科书,以养成中国国民自身之科学精神,使得本国青年在研究学习高深学问之时不必仰仗外国文字。林文庆以儒学教育思想为基础,以西方科学精神为导向,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融会中西的办学理念,为他在学科建设方面提供了支持和引导。
私立厦门大学建校初期便以成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大学为目标,但综合型大学不等同于单纯的学科门类齐全。作为校长的林文庆深知,私立厦大想要真正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学科就必须有所侧重,针对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在综合考量之下,林文庆以结合厦大地理优势和以救国兴国为导向为两大基本原则,对厦门大学的生物学、教育学、商学、文科各学科进行了重点布局建设。
1.充分利用厦大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学、商学
厦门大学建校于福建厦门岛的东部,演武场旧址,依山傍海,风景优美,尽管在民国时期此地交通不便,四周荒凉,但也为厦大师生们远离政治喧嚣,静心钻研学术提供了完美的环境。林文庆更是利用厦大独特的地理环境,积极推进特色学科的建设。
首先是生物学方面,生物学大家钟心煊教授曾评价道:“近水楼台,海洋生物,采集至易,以环境言,甚适于生物研究,而尤适于海洋生物之研究”。[5]针对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林校长建设生物学可谓是不遗余力:聘教授、购设备、建学会、创期刊,仅建造生物院一项工程就斥资一十三万五千五百元。在其苦心经营和大力扶持下,生物学“成绩颇有可观,大有蒸蒸日上之势”,[6]成为厦门大学享誉中外的特色学科,为近代中国生物学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容度曾说:“本校各科在学术上最有贡献者,首推生物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丰硕,其对文昌鱼的研究一文曾发表在美国SICENCE杂志上,引起学界极大轰动,世界各地生物研究机构纷纷来信求购文昌鱼标本。对嘉庚水母、文庆海星、丁文江黄鱼等数十种新物种的发现和研究也纷纷体现着厦大生物学科的强大实力。
不仅是生物学,林文庆在厦大校旨中还指出:“启发闽省之天然富源,以达到振兴实业之目的,而徐图国际贸易之发展。”[7]所谓“闽省之天然富源”即福建省所处地理位置便于沟通南洋、西洋,拥有巨大的国际商业贸易优势。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有两个便在福建,更有一个直接就是厦门。针对这样的环境优势,厦大努力发展商学,创办商学会和商学期刊,培养海内外商贸人才。早在创校之初,商学部便和师范部一起成为厦大创立最早的学科,此后一直薪火相传,甚至到了后期私立厦大遭遇财政危机、时局动荡之际,其对商学的建设也未曾废止。时至今日,厦门大学的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会计学仍然是认可度极高的一流学科,与林文庆在私立厦大对商学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2.重视师范以救国,发展文科以兴国
私立厦门大学建校于1921年,彼时中华大地外有列强窥伺,内有军阀割据,民生凋敝,学术混乱。林文庆放弃在新加坡的极高地位和偌大产业,回国协助陈嘉庚创办厦大,为的就是实现自己复兴祖国的抱负。在厦大的学科建设中,林文庆结合自己在学界、商界、政界打拼数十年的经验和对中国学术界现状的考量,提出教育救国、文科兴国的理念,对教育学、文科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8]
在林文庆著作《民国必要孔教大纲》中就有其重视教育师范学科的表述:“以儒道而言,我国应先立师范学堂,而求诸英美,聘得良师,而主讲席,此一策也”;“师范学堂,须集最高学问之人,以详究国粹,而备简明之书。凡各专门之学,须备有为师者考究之书”。[9]厦大校旨中也明确提出:“我国目下师资及教育专门人才甚为缺乏,故对于教育学科特加注意,以期养成良好师资及教育界领袖”。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引,师范学部成为厦大最早成立的学部之一。在林长校十六年的岁月里,教育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图书设备研究环境等硬件方面领先同侪,在软环境方面更是大师云集、教法先进。私立厦大的教育学重视学以致用和实验研究,曾多次组织师生外出考察交流,并且是我国第一个进行文纳特卡制教学试验研究的大学。
由于近代中国的经济衰颓和科技落后,那时的学界对于西方科学技术可谓到达了“迷信”的地步,几乎所有的大学均以建设理工科为首要任务,而林文庆却提出文科兴国的思想:“人类文化之进展绝不仅由于物质之进步也”;“专长于科学、教育、医学、法律或特种职业学科之人,虽在其职业方面颇为有用之专家,而社会之建造者,一县一省之长官,与夫执掌国家命运之政治家,皆必为娴于文科诸学科之男女,彼等亦必皆由文科以出身”。[10]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思想不可谓不高瞻远瞩,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固然重要,但想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绝不能忽视文科的建设,譬如美国之麻省理工大学,尽管以理工科为主,但其语言学、经济学亦世界闻名,正是文理结合,互相借鉴才使得学校能够协调有序,综合发展。[11]在林文庆看来,那时的中国不仅需要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强大自身,更需要一批文科人才来建设中国的经济、法律、政治、文化,因此厦门大学大兴国文、文学、哲学、法学等文科教育,从厦大先后走出的许多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便是其文科各学科成功建设的证明。
大学以培养人才为主要职能,一流的学科必定配套以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林文庆执掌私立厦门大学十六年,结合自身的治学理念和办学经验,构建了一套规范有效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坚持从严治校,提高培养质量;同时要求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因本校之目的在养成专门人材,使之与世界各国大学学生受同等之教育”。[12]在这样高质量的培养模式下,私立厦门大学先后培养出陈育崧、卢嘉锡、伍献文、蔡启瑞、陈康白、林惠祥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科学、教育、经济、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重质轻量,从严治校
私立厦门大学自1921年建校至1937年改为公立共计十六年期间,登录在册毕业生仅636人。[13]这固然与当时时局动荡,多有辍学休学者相关,但更重要的是校长林文庆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宁缺毋滥,重质轻量的原则。与同时期的光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其他私立大学对比,私立厦大不以学生学费为主要收入来源。根据校史资料记载,1921年至1931年期间学校收入共计三百二十万元,其中陈嘉庚捐款两百九十二万元,占总收入百分之九十以上,学费收入仅有十三万元。[14]这样的经费基础使得林文庆得以坚持其精英高等教育理念,他在《大学的学生》一文中提出,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当在学识素养、卫生生活、道德生活、信仰观念等各方面成为民众的楷模,并且要具备领袖的精神。由此,厦门大学以培养社会领袖为目标,在学生入学和在校考试两方面严格要求,严控学生数量,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私立厦门大学招生要求极为严格,根据厦大校史资料中的招生简章记载,大学部招生要求报考者品行端正,需毕业于已立案之公私立高级中学,还得接受入学普通试验和各学院之特别试验,通过方有入学资格,并且规定“凡学生均需体格检查,及格方能入学”,[15]经过层层选拔下来,能入学者均可谓天之骄子。也正是这样严格的入学条件,使得厦门大学的师生比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鲁迅在《两地书》记述:“来听我讲义的学生,一共有二十三人,这不但是国文系全部,而且还含有英文,教育系的;这里的动物学系,全班只有一人,天天和教员对而听讲。”[16]教学质量因之也有了极高的保障。集美校长叶渊曾提出让集美学校毕业生能免试进入厦大,但林文庆坚持原则,断然予以拒绝。校主陈嘉庚曾针对外界诟病厦门大学学生人数太少予以解释:“厦门大学收生严格,亦与上海不同……其他等处招生之随便,或规定程度之浅低,而厦门大学则不然也”,[17]可见其对林文庆严把入学关行为的支持和赞赏。
林文庆不仅在入学方面严格把关,在考试方面更可谓严肃认真,对于造假、舞弊等行为绝不容忍,《厦门大学民国十年度报告书》中便明确声明:“本校考试甚为认真,学期考试舞弊者必受退学处分”。并对此规定坚决执行,“十一年六月,有学生某三人,因考试舞弊,致受退学处分”。在林文庆的严格治理下,厦门大学的校风、学风为之一肃,学科人才培养井然有序,综合看来尽管私立时期厦门大学毕业生总量不多,但其中诞生的知名学者、教授和科学家比例却极高。在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阶段的今天,想要保持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林文庆的严格治校的思想值得深入学习。
2.聘洋师、习外文以拓展国际视野
林文庆早年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多年在海外的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和西方列强在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为真正建成世界一流的学科,他提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校之目的在养成专门人材,使之与世界各国大学学生受同等之教育”。在这样的办学目标指引下,林文庆延聘有海外背景的教师、推进英文教育,有力地拓展了学生们的国际视野,使得私立厦大的学科人才培养规格更上一层楼。
作为在南洋政界、商界、医界打拼多年的“大佬”级人物,林文庆在海外有着极高声望,身兼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会会员,英国医学会马来亚分会会员,比利时根脱医学会通讯会员,日本京都医学会会员等职位。在长校厦大后,他更是充分利用自己海外的人脉资源,大力引聘海外名师,为私立厦大的国际化教育奠定基础。根据厦大校史记载,私立时期曾任教的外国籍教员有十余位,其中不乏法国语言学家戴密微、德国哲学家艾锷风、美国动物学教授来特这样的著名学者。鲁迅也曾记载:“这里的教员是外国博士很多”。[18]至于那些在私立厦门大学任教的中国籍教师更是十之八九都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些有着海外背景的教师学术视野开阔,教育意识超前,既为厦门大学的学科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当时整个中国的学术界吹进了一阵清新之风,使得私立厦大得以成为民国时期的南方学术重镇。
林文庆明白想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西方的科技文化,外文教育更是必不可少,而在诸多外文中,英语最为普遍和简洁,于是他在厦大校旨中规定:“国文之外,尤注重英文,使有志深造之士,得研究世界各国学术之途径”。在推进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他极注重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在学校开学典礼等场合上经常以英语进行演讲,以使厦大诸生得听英语演讲的机会。同时还多次主持英语口语测试,亲自督促学生发展自身英语水平。在林校长的惨淡经营下,私立厦门大学的教育做到了“学生虽足不出国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
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科的灵魂所在,清华校长梅贻琦就曾有“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林文庆在建设厦门大学的过程中对师资方面十分重视,无论是前期有陈嘉庚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还是后期陈嘉庚遭遇经济危机、学校财政困难之际,林文庆延聘、培养优秀教师的工作从未废止。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厦门大学建设起了一支一流的学术队伍,为学校发展成为“南方之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待遇优厚,吸引学界名师大家
林文庆在《厦门大学民国十年度报告书》中谈到:“本校现积极进行多方延揽,拟对于各学科之著名高等人材极力罗致,使之尽毕生之力以从事于科学之教授及研究。”在陈嘉庚“毁家兴学”的竭力支持下,私立厦门大学可谓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教师待遇最高的大学之一。根据校史记载,私立时期厦大教授工资高达三百元每月,助教工资也有一百元之多,而且从未拖欠工资,这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是极为难得的。就连曾任职过北大的鲁迅也感叹道:“我的薪水不可谓不多”。不仅在工资方面,私立厦大还颁布了《厦门大学优待教职员规则》,该规则对教职员的养老金、抚恤金、子女入学、工资存款利息等问题进行了解决,消除了教员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研究工作。
优厚的待遇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不同学科的大师们纷纷涌向厦大,曾先后在私立厦大任教的有林语堂、鲁迅、钟心煊、顾颉刚、林惠祥、孙贵定、沈兼士、欧元怀、杨克纯等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林文庆在任用教师方面既有识人之明又有容人之量,他在聘任教师时往往摒弃门户之见,只论学问见识深浅。且不论两次学潮中他与欧元怀、鲁迅等人之间的真伪对错和是非曲直,单是在每次学潮之后林文庆都能在短时间内重新补充高质量的师资,使得私立厦大屹立不倒就可以看出他在学界的强大号召力。这些名师大家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厦门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加强了厦门大学与国内外的学术联系,使得私立厦大成为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提高了其在学界的地位。
2.奖学助研,搭建本校人才梯队
林文庆深知想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学术队伍不能仅靠外部力量,经过学校自身培养的人材更能成为全心全意建设学校的核心中坚。对此他积极改革学校人才管理制度,一方面积极吸纳本校优秀毕业生补充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拨款支持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学生留学深造。在《厦门大学民国十年度报告书》中,林文庆特别提出:“本校理科学生成绩优良者,将来毕业后或能得留学外国,奖学费优待,以为养成将来本校教授之材。”[19]对于有着发展潜力的教员,学校更是不吝支持:“本大学得由校长酌派教授、助教或物色预定教授分赴欧美各国考察研究”。在这样的制度鼓励下,私立厦大资助了相当一批学者出国深造,如欧元怀、林玉霖、辜鄂克、裘开明、周辨明等。这些学者后来无一不成为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并在外国学成之后纷纷归国投身母校的教育事业,成为私立厦大学科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
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保障,尽管私立厦大时期外部大环境混乱不堪,但身为校长的林文庆仍尽力保护厦门大学的内部环境,使其成为不被时局干扰的学术净土。在硬件建设方面,厦大以实用为导向,校舍坚固简朴、图书馆藏书丰富、研究设备齐全;在软环境方面,身为校长的林文庆以身作则,重视科研,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创设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1.硬件设施“重实用”而“轻华美”
林文庆作为陈嘉庚“毁家兴学”的坚定支持者和追随者,深知其捐赠经费的来之不易,在厦大硬件建设的过程中,他以重实用轻华美为原则,坚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对于校舍建筑,林文庆仅以坚固、实用为要求进行建造,而对于实验设备、图书标本等研究器材,则不吝重金,尽力完善。他曾在学校十周年校庆时谈到:“要知建筑固然是一民族文化容易表现的地方,可是我们办学的目的,不在乎校舍美丽,取快人心于一时,而在内容完善,得谋发展于将来,其最重要的问题,当然是良好教授之聘请,实验室之设备,以及各种图书之充实。”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私立厦大的科研设备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
林文庆及其重视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曾多次斥资购置新书、拓展新馆。他在《厦大图书馆报》上明确论述:“大学图书馆,为大学最重要的设备。”[20]根据校史记载,截止1931年4月,厦大图书馆有中西文图书共计六万余册,中文杂志一百余种,西文杂志四百余种,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厦大师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根据图书馆记载,其年度借书量可达一万余册。至于各学科的实验器材、标本仪器之完善更是有口皆碑,在学校成立八周年纪念大会上,教育系教授孙贵定曾评价道:“如心理、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等,都设有实验室。历年购置的仪器标本,统计起来,共值四十余万元之巨……总而言之,设备的完善,图书的丰富,亦是厦大的特色之一。”[21]完备的硬件设施不仅为本校的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更使得私立厦大在学术界的地位得到认可。仅就生物研究材料举例,截止1937年厦大生物学拥有各类标本达三万两千余种,还设有生物材料供应处为其源源不断供给标本材料。标本的丰富精美吸引着国内外各大学的学者前来研究访学,大大加强了与国内外学界的交流和联系,使得厦门大学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海洋生物研究交流中心。
2.以身作则创设科研氛围,重视交流搭建学术平台
私立厦大自建校伊始,林文庆便树立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他认为“我国科学之智识尚属幼稚,故本校之目的在设一级有精神之科学研究机关”,并要求“关于各科学之研究工夫特加注重,以期养成真正研究之精神,使各种学术均能达到最高深之地步。”为养成“科学之精神”,林校长不仅在硬件方面力求为私立厦大的学科建设提供最好的条件,在软环境方面,他更是以身作则,努力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
在任职私立厦大校长期间,林文庆一直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曾有《人类种族问题》、《三民主义之心理的基础》等数十篇研究论著发表。厦大周刊第191期就有记载,林文庆博士“好学之心,老而弥笃,对于中外植物学,悉经研究。最近与钟心煊主任,复在厦岛白石炮台后山上,发现一新植物,属茶科植物,Euryale属,现在正在详细研究,一俟研究完毕,即可登表。”为树立同学们在天文方面的兴趣,他还曾多次在厦大观象台举办星象演讲会,并亲自指导同学操作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研究。在校长的言传身教下,厦大师生好学钻研蔚然成风,各学科研究成果丰硕。
为鼓励学校师生积极进行交流学习和科学探索,林文庆还创办了各类学术期刊,据统计,私立时期厦门大学创办的学术刊物共有28种,其中不乏《厦门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季刊》、《厦大生物学会期刊》等对学界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杂志。众多学刊的创办为私立厦大的师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在校长林文庆的组织和筹备下,私立厦大成为各路大师学者交流汇集之地,国内外著名学者如杜威、孟禄、蔡元培、胡适、马寅初、马叙伦等均曾受邀前往厦大讲学。为积极促进学术交流研讨,林文庆还曾多次联合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共同举办暑期生物研究会,该研究会一度为中国生物学界最盛大之会议,为私立厦大的学术影响力带来极大提升。迎来送往的学术交流进一步繁荣了厦门大学的学术文化,丰富了各学科的学术内涵,创造了厦门大学良好的学术软环境。
林文庆校长在私立厦大的学科建设思想与实践无论对于彼时的私立厦大发展还是当下我国大学建设都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在林文庆校长独具特色而又卓有成效的学科思想指引下,私立厦门大学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强势崛起,仅以一所私立大学的身份成为享誉中外的“南方之强”。林文庆以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为办学目标,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将厦门大学建成首屈一指的私立强校,其当时重点建设的生物学、教育学、商学等学科时至今日仍是学校的王牌专业。建校十六年间培养的人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其中顶尖人才所占比例甚高,如卢嘉锡、陈育崧等优秀毕业生均成为所在领域的名师大家。在校长林文庆的苦心经营下,私立厦大成为了彼时著名的学术交流中心和科学研究圣地,其在学术界的贡献和地位得到广泛认可,也因之成为了第一所在政府立案的私立大学。尽管后来由于战乱和经费等问题,私立厦大改为国立,但林文庆长校时期遗留下来的坚实的学科基础、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气对学校后来的发展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和龙头。[22]各高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务必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以一流的学科建设作为基础和依托。尤其针对我国新建的本科院校,目前大都存在着重教学而轻学科建设的情况,主要体现为学科建设重点不突出,学校特色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竞争力,学术梯队构成不合理,科研环境差等问题,学科建设的不足必然会在整体上降低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在长期办学历程中,林文庆致力于学科建设,缔造了研究型大学的优良学术传统,不仅为其后厦门大学的发展奠定了根基,而且在我国现代大学史上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23]
首先在学科布局方面,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大、全”,明确大学的综合性并不等于单纯的学科门类齐全。要从学校自身优势和社会需要这两方面出发,重点建设特色学科,将优秀的重点学科打造成学校的“铭牌”,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一味地以招生人数的增加作为学校发展的准则,更应该在人才培养上严把质量关,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还要针对全球化的趋势,积极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做到与国际接轨,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学术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更应该加以重视,一方面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教师的待遇来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还应创新师资队伍培养制度,通过对本校已有教师进行有效管理和积极培养,搭建起一支独属本校的高素质学术梯队。最后在改善学术环境方面,学校要做到硬件软件两手抓,对于硬件建设不能只追求外表的美观,更要以实用为导向,在图书、仪器等科研设备方面尽可能地为师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便利。对于学术软环境的建设,学校要注意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还要创设方便的学术交流环境,从而养成师生朴素求实的科研学术精神。
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文庆,这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失踪者”,其深邃的教育理念和学科建设思想会在当代的大学建设中重放光芒,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