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风,王 娟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污染让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习近平同志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法治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很强的时代价值,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从现有公开文献来看,1992年习近平在福州任市委书记时致力于“城市生态环境基本恢复良性循环”(1)习近平.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10.。2000至2002年习近平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积极探索“建设生态省”的绿色发展新路子,针对长汀县生态危机,寻找各种解决办法,推动长汀生态恢复和重建。2005年,习近平在浙江省任职省委书记时,赞扬了安吉余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倡导绿色循环经济增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37.。
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习近平更是放眼全国,思考擘画和大力推进生态法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新布局,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强生态法治建设,鼓励低碳、低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2013年7月20日,习近平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提出:“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1.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4)李贞.习近平谈生态文明10大金句[EB/OL].(2018-05-23)[2020-06-10].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23/c1001-30006614.html.,呼吁所有人一起来应对环境问题,表达了我国全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担当。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到此时,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经明确发展为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制定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国家公园、空间规划、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耕地质量保护、节水和地下水管理、草原保护、湿地保护、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资源过分消耗、环境损害和影响生态效益的行为进行追责。从这个方案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要充分发挥法治手段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推进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使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提出了要规范环境行政执法,改革和完善生态法律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2018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成效并不稳固”。会上,习近平指出了加强生态法治的原则和方向,提出生态法治建设要依托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只有法治才能解决好环境问题(5)顾仲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1).。从这次讲话我们可以看出,“最严格最严密法治”必须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整个过程。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第十部分对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提出全面要求:“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再次表明了党中央深入推进生态法治建设的坚定立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性。
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的产生,根源于他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诸多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
1.近几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受到了较为严重破坏,虽然有的地方生态环境在好转,可是总体上依然处于破坏力大于修复力的不利局面。具体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严重。由于过度畜牧、大肆开矿等各种原因,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如黄土高原地区、南部局部丘陵地带等都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二是沙漠化严重。少雨干旱、风沙肆虐、生态系统失衡、风蚀等各种原因,导致了我国西北地区大面积土地沙漠化。三是森林退化。这些年来由于无节制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森林资源大大减少,其生态功能也被破坏,照这样的趋势下去,我们的后代将来很可能要面临没有森林的困境。四是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这些年来,我国东北虎等珍稀野生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告我国的长江白鲟灭绝。长江水中的鱼王终究没能进入2020年,我国又一特有的鱼种灭绝。五是水污染严重。由于工业排污等人为的因素,我国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部分河水黑臭,甚至连城市的饮用水水源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六是空气污染加剧。工业有害气体、机动车尾气和生活废气排放等各种原因导致雾霾频发。
2.大多数地方领导干部重经济、轻生态
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在选拔、提拔和奖惩党政机关公职人员的时候,很重要的考核指标便是以经济总量增长为代表的政绩。各级领导干部通常片面重视经济增长,不顾及自然生态的承载力政绩工程等纷纷出现,导致了全国各地频繁出现各种生态危机。习近平对这一社会现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2020年4月,习近平到陕西考察,调研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他强调,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从今往后,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6)习近平.从今往后,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EB/OL].(2020-04-21)[2020-09-23].共产党员网,http://www.12371.cn/2020/04/21/ARTI1587447628610880.shtml.。类似的例子在全国还有一些。比如,黄河的源区在干涸,河道在萎缩,一些制药企业污染多年却未整改,腾格里沙漠边缘多年排污却未得到有效治理。这些生态危机从形式上看是不一样的,但其根源都在于当地的领导干部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重经济、轻生态的扭曲政绩观,导致山清水秀没有了保障。
3.生态环境各领域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条块分割现象是指在涉及我国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地方的环境法治建设工作中,没有构建起整体联动的统一协调体系,条块分割管理,部门分割管理,各个地方协同治理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合成整体力量。我国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由于以往管理机制过于繁复细分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作梗,地方政府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缺乏规范的合作治理机制,把污染治理当皮球踢来踢去。在跨行政区和跨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问题上,各个部门、地方之间的责任界限不清晰,较难达成统一的治理共识。而实际上,生态环境危机具有整体性、复杂性等特点,解决生态环境危机要依靠很强的统一性和整合力。
4.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
这些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立法方面处于高产状态,几乎每年都会颁布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尽管数量越来越多,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法。各项单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大量重叠、交错和矛盾的规定,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目前还不够完善。
5.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国际合作困境
随着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的国际合作关系整体上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由于部分发达国家欲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国际环保责任,尤其是全球环境恶化的责任,所以很多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问题都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现在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地球气温上升、臭氧层漏洞、人为来源的污染物、资源衰竭等,大多是发达国家过度开发所带来的后遗症。如今发达国家依旧在大量消费地球资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生态殖民和生态侵略。所以,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法治化需各国在法律框架基础上共同应对。
习近平根据我国当前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现代生态法治建设的思想和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部署其实就是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的展现和落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的精神内涵。
习近平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7)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5.的论断,形象地指出了生态要素之间内在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要改掉以前“征服”的落后思想,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8)人民日报评论员.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1-22(1).。生态保护和修复需要尽量减少人类建设,减少工程干预,人工措施只是辅助手段,要慎用少用,要更多依靠生态天然的力量,依靠生态系统内在的生长规律,尊重生态与生俱来的自然法则。扩大生态保护范围,划出重点生态保护圈,升级生态安全机制,减少人类活动,被损坏的生态系统才会慢慢地好转。自然生态界是井井有序、密切相连的有机整体,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之法”,以及生态“协调治理之法”,生态系统才能处于适合人类生存的和谐状态(9)武永江,邓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观的发展演变、诉求及培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8.。
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生动地解释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工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协同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指出“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3.,克服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对立思维,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改善资源能源利用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这就指导我们在用严格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树立起协同发展的观念,修改不符合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纠正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执法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最普惠”的福祉,是山川、流水、空气、土壤等生态资源,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不论职务高低,都可以平等地享用。“环境就是民生。”(12)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5-03-07(1).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让老百姓得到最实在的收益,美丽的绿水青山可以让人民健康生活和自由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重要政治使命,也是我国人民的主要愿望,是我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之一。近些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可是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却遭到破坏了,山林被砍、雾霾频现、脏水流溢、垃圾堆积等环境问题都成了民生之苦,垃圾村、癌症村时有出现。2020年年初全球都遭到了新冠肺炎肆虐的危机,这是给人类的警示,生态破坏已经威胁到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感,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拦路虎。良好的生态环境比经济利益更重要,它是老百姓最基本的民生福祉,是五十六个民族世世代代发展绵延的保证,要从我国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生态和民生之间的联系,要看到我们世世代代的民生依赖。
习近平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促进生产力”(1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寓意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守卫我们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万一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就很难再恢复和重建,人类连健康和安全都失去了保障,经济发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但其实可以实现互利共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资源,是社会进步的潜在动力和人类绵延发展的持续支撑。生态环境不只关系个别地区,更是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宝藏。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开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再现勃勃生命力。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习近平认为:“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15)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可见,“良法”和“善治”是我国新时代法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他希望用良法善治促进绿色发展。他多次强调绿色发展的愿景。2019年7月,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举行,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16)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 共建美丽家园——在二〇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29(2).绿色发展的良法标准应包括:立足我国环境国情,紧跟时代发展趋势,走高科技新能源经济之路,兼顾民生福祉和青山绿水。良法和善治要求顺应民众内心情感需求,具有内在约束性,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在全国推崇生态环境道德价值观是善治之举,“善治”是“良法”之目标,通过提高国家治理法治化水平确保法律实施的时效性,确保绿色发展的整体利益。良法和善治可以引导和规范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统筹协调,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有利于在全社会实施生态保护,探索出一条大国环境保护的新路。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7)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紫光阁. 2018,(6):9.。在他看来,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严密的法治是实现自然生态世世代代可持续发展的法宝。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18)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他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又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19)顾仲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1).这表明,依托严格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由之路。在他的带领下,我国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体系,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环境司法愈加深入,监督愈加严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一系列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化,围绕生态环保展开的执法督察越来越严格。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法治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状况根本好转,决不能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习近平多次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20)姜晨.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EB/OL].(2018-01-23)[2020-10-21].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18-01/23/content_5259818.htm.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难题,化解生态风险挑战,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式的深度变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改革顶层设计提供制度基础和法治保障。相关生态法律制度、政策的出台,使生态法治体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讲话中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1)顾仲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1).。这正是我国通过做好法治顶层设计探索大国环境新路的成功表现。
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科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发展与丰富,是结合中国自身实际情况,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的细化和深化。综观他的生态法治思想,具有诸多的时代特点和价值。
1.具有系统性与科学性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观念、眼界、物质水平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人们缺乏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危机。为了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习近平指出:“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他还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22)刘亮,王敬东.习近平讲述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EB/OL].(2016-08-28)[2020-10-21].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16/08/28/ARTIx1fSOSYVf4xFDV6KYCXQ160828.shtml.所以,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我国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定为核心任务,期望把法治融入到国家治理、生产、生活、生态、军事等各个领域,实行全面法治化。习近平关于生态法治建设的探索,不单单是从某一个环节进行的,而是全方位的、立体式,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主体以及立法、守法、执法、司法等各方面。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尊重和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规律,崇尚法律权威,把握住了国家的法治方向,具有严谨性,是一个富有科学性的有机体系。
2.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且富有时代气息
习近平提出的生态环境法治思想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和阻碍,紧跟时代潮流,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方针和策略,提出的整套科学论断抓住时代发展的重点和脉络,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了科学化和现代化,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果实。从习近平关于生态法治建设的一系列观点和新设想中,可以清楚看到习近平着重于生态修复、环境立法、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等领域,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在抓住生态法治建设重点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还倡导主动参与国际性的生态合作。所以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是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体系,具有指向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
3.具有诸多的超越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人和自然也是有机联系、彼此作用的。习近平吸收了这些辩证的观点并加以推进。从中央近年来推行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我们可以看出他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立场,旨在实现中国对世界发展的独特贡献。他在继承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精华的同时,也对传统生态文化的糟粕进行甄别过滤,克服其局限,站在了传统生态保护思想不可企及的高度。习近平关于生态法治建设的新观点超越了国内外现有的理论高峰,具有诸多的创造性。
4.重视生态伦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强调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将环境正义、代际公平以及尊重自然等生态伦理观融入生态法治实践(23)雷明.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两山”理论[N]. 中国环境报,2020-09-01(3).。生态伦理是人类道德原则在自然界的良性扩展,要求人类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还应当思虑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这也是生态法治的理论前提。实现生态法治除了要有系统完善的环境立法体制、规范文明的环境执法体制和健全完备的环境司法体制外,还需生态伦理做理论支撑和价值指导。在全社会弘扬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可以促进生态法治的顺利开展。
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既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更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1.有助于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法治顶层设计
目前,中国的人口数量居于世界首位,民族杂居,地域很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程度不一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实现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存,找到既能让老百姓富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路,就需要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法治的顶层设计。习近平登高望远,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他关于生态法治建设的很多论断都被写进了党的报告、政府文件和法律法规,为统筹社会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近年来,我国修订实施了多部关于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出台了多项重大方针政策,创建了生态法治新的里程碑,有助于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法治顶层设计。
2.促进生态文明与民主法治紧密结合
环境民主原则是环境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每个公民都有权利知晓我国环境的各项数据和基本情况,有权参与我国的生态环境决策。如果公民因为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而身体健康、财产受损,都可以通过环境诉讼的形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24)王世进,张维娅.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衔接[J].时代法学,2020,(2):41-45.。生态文明领域中,法治的最终实现必须以民主权利得到根本保证为基本前提。而有效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最主要就是靠法治(25)冉昊.生态危机与生态治理:基于中西制度差异的比较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59.。生态文明和民主法治有天然的内在紧密联系,在环境决策上的民主和公开是生态法治的内在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涵盖了生态环境治理指导思想和生态法律制度等诸多构成要素,体现了生态法治的社会精神文明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全面依法治国紧密联系,通过畅通生态立法公众参与渠道、健全政府重大环境决策民主机制和依托信息公开制度等,让人民大众及时获得环境相关信息,进而吸引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与民主法治紧密结合是习近平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重要举措,是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
3.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发展
国家繁荣富强,大部分人民不再缺衣少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就呈现出来。让人民生活在绿水青山的环境中,呼吸自由、饮食安全、饮水干净、生活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的表征。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指导着我国不断改进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2018年3月组建自然资源部,而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统一管理自然资源,责权到位,让职能不再交叉,管理不再混乱;同时,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一系列机构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帮助。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生态法治能力正向着现代化良性发展。
4.有利于改善国内生态环境状况
据《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统计,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为 295 万平方公里,可利用天然草原90%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野生动植物受威胁比例更是高达15%~20%。近年来,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增长态势,加之与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形成叠加效应,已经跃升为社会维稳的重要方面。目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呼吁生态文明建设,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欠账太多,如果不从现在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26)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EB/OL].(2018-02-23)[2020-10-24].人民日报社百度公众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5346866519937790&wfr=spider&for=pc.国家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问题所在,重点指出要加大治理力度,绝不能像一些地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短期经济发展,却要花更大力气去进行长期治理。要吸取经验教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广大老百姓也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今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各类社会问题,充分说明运用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指导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是民心之所向,有助于扭转我国生态环境下行态势,改善国内生态环境状况。
多年来,在从地方到中央的工作实践中,习近平继承、创新和发展了生态文明理论和法治理论,形成了具有强大实践指导价值的新时代生态环境法治思想。全社会要多管齐下,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
习近平多次强调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为此,要先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按照最严格的处罚标准和最全的涵盖范围进行法律体系设计。我国生态环境方面立法时间不长,但在国家的重视下,目前已基本达到环保各领域国内立法和国际条约全覆盖。但在实施中,立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差距,如立法空白、法律冲突、实际操作性不强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国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1.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法规、规章,提高立法质量
2015年《立法法》修订,明确地方立法权扩至所有设区的市,特别明确“环境保护”是地方立法的重要方面,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各地方立法机关应按照自身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对本地发展最为有利的地方性法规,使其环境治理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工作中应注意:
一是树立正确的地方环境立法理念。地方环境立法是地方环境治理的基础和保障,地方环境立法要注意环境立法的宗旨与任务,一方面落实好中央的环境保护政策和上位法的精神,另一方面平衡好地方经济和地方生态之间的关系,加强促进地方循环经济建设。
二是突出地方环境立法特色。地方环境立法应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针对本地实际需要集中解决上位法尚未规定或者不宜规定的事项,并进行细化规定。例如,2012年广西针对漓江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0年桂林市人大常委会颁布《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桂林市违法建设防控和查处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对环境立法的高度重视,这是值得其他地方积极借鉴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的。
三是增强地方环境立法可操作性。上位法适应对象相对较广,往往是针对普遍现象立法,而这种针对性不强的规定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得到贯彻和执行。地方在进行环境立法时,不能简单誊抄上位法规定,应对上位法中规定模糊或者有冲突的条款加以调整和明确,高度重视条文是否规范具体、程序是否完备明确、举措是否足够有力,从而高度契合地方环境,准确把握地方环境实际问题和需求,提高地方环境立法的可操作性。
2.清理修改旧法和不当规范,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类新情况、新案件不断出现,在立法时很难对其完全预见和规范。这就要求司法解释和法律修改工作的速度能够跟上社会步伐,及时应对变化,通过修改部分过时、不当规范使我国生态环境立法成为一个有机协同的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健全生态环境领域违法、执法、护法责任制度,严密法制、彰显权威,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反映最新的社会理念。立法只有具备及时性,才具有可用性。
现阶段,我国环境执法队伍的执法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执法力度疲软、执法不严格、不透明以及处置重大环境危机的应变力差等问题和短板,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7)周岚,魏东.论我国环境行政执法违法责任制的构建[J].中国环境管理,2005,(6):1-7.。因此,要使环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如下具体措施有待推行。
1.加强严格执法、善于执法的环境法治政府和执法队伍建设
严格执法是生态环境法治切实有效的关键环节,有法不依,依法不严,不以环境利益为裁量标准进行执法,将难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法治目的。因而,应坚持严格执法下的环境法治政府和执法队伍建设。
2.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规定了环境听证制度和公益诉讼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真正使用。公众的参与作为外部监督执法最为直接的手段,对于我国环保执法的公开透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必要强化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
3.建立环境违法责任终身追究制
环境行政执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法行为会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应建立生态环境违法责任终身追究制,使更多人树立权责一致意识,增强生态文明理念,使环境行政执法更加科学化、法治化。
4.不断改革创新环境行政执法方式
以往我国行政执法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命令”与“服从”。随着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环境行政执法方式需要不断创新。比如,通过税收、贷款、价格、保险等经济手段,对企业实施环境资源的调配;通过互联网+执法,使用智能监控和数据监控手段促进办案的高效开展。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的每个方面,关系着人类的命运和未来。每个公民不仅要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举动,还要有法治精神,积极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本身的环境权益、解决环境问题,这样环境法治才能真正实现。为此需做到:
1.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增强公民守法意识
借助大众媒介的舆论引导把生态法治观念强化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通过各种新旧新闻媒介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广泛传播,增强人民大众法治与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让绿色低碳、生态法治渗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公民都能自觉遵守环保法律。
2.鼓励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和监督
首先,加大环境监督力度,公开环境保护的各种信息,共享保护环境的各种资讯,尽量让民众知晓并能够参与,尽可能让公民发挥监督作用(28)罗健,梁德友.生态共享: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要求及实现理路[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50-52.。其次,要加强法治教育,通过一些典型生态环境司法案件的展示宣传教育,让大家既懂法守法敬畏法律,也会去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再次,对于环境方面的工程项目,不能搞“一言堂”,要向社会公布全过程,让居住在这片区域里的民众参与评估项目的决策部署,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
3.弘扬正确的现代环境伦理观念
现代环境伦理是生态法治建设的精神支撑。我们不止要使用法律的强制手段,还要利用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来推动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蕴含了先进的现代环境伦理内容。我们要引导民众培养现代环境伦理观念,获得民众对生态环境法治的拥护和支持,让民众从心里真正接受认可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把自觉守法和保护环境发展成一种常态。
4.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发展
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从法律、政策、设备、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社会组织适当的帮扶,鼓励环境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项目的计划和实施,支持环境公益组织发起环境公益诉讼,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
习近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世界各国共同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构成地球的自然要素没有围墙篱笆的束缚,是流动的、连续循环的。当今全球突出问题之一是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和民族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大家应该共同解决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要主动承担起世界大国的环境责任,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法治建设合作,从多种途径积极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保护发展,努力为保护世界生态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吸收了我国传统生态文化和西方现代生态文明的精髓,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生态环境思想。它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成长和不断积累的过程。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以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愿望为目标,正确回答了我国生态法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展望未来,我们完全相信,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必将不断推动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实现新的飞跃,“美丽中国”会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