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

2021-01-31 04:52李雪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

◇ 李雪◇

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发展历史表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有必要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历程和基本经验进行回顾与经验总结。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百年探索历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任何先进的理论都不能被教条式地运用,中国的社会现实需要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应运而生了。经过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

中国近代以来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内外交困下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总体性危机的局面。为了救亡图存、实现民族振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师夷长技以制夷”“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相继登场,但又相继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曙光,一种全新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并为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所接受,成为他们的革命理想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也在此时孕育而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1版。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其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先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大量的研究、论证,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为人类发展指明了革命道路和未来奋斗目标,即“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极大地吸引和鼓舞了正处于艰难探索中的中国人。其二,马克思主义在实现革命目标时具有明确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在于认识世界,同时还致力于改造世界,它把革命力量寄托于最广大的劳动群众身上,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革命理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力量源泉和前进动力。此外,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平等理念与中国自古以来“等贵贱,均贫富”的大众心理相契合,②程竹汝:《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整合》,《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5期。容易与广大群众产生心灵共鸣,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二)毛泽东思想: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并不是生搬硬套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是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分析,认识到农民群众在革命中的积极意义,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毅然改变了前期攻占中心城市的计划,转向了敌人力量更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论著中对前期的革命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继续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其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一批著作中,深刻研究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等理论,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历经40余年,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改革开放初期,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意识形态领域持续拨乱反正,结束了长期存在的思想混乱,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积极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十分明确地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此后,邓小平等先进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段、基本路线、判断标准、党的建设以及国家统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起步和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实现了当时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针对如何应对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21世纪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重要会议都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行了阐述,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57页。。正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时代课题进行探索,最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积极回应和科学总结。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进入21世纪,为了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道路。胡锦涛提出,“我们要更好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7页。。此后,这一发展观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2004年在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胡锦涛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正式形成。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依据和内涵,并将其写入党章。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挑战和历史任务,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此外,还对加强军队建设、党的领导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行了探索。最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毫无疑问,随着国家和民族的持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必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继续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从未停止,尽管历经过曲折,但仍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发展,指导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其基本经验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

恩格斯曾多次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①中共中央翻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1页。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的回应和解释力,避免脱离实际而导致“理论空转”。只有坚持做到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保持其生机活力,才能防止意识形态僵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创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人首先必须不断解放思想,避免被一些落后的、错误的思想所束缚,并勇于学习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在丰富知识阅历的同时提升意识形态的辨识能力;其次,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再次,意识形态创新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和发展,还包括社会化手段的创新,即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让高深的理论思想更容易、更乐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谁掌握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谁就拥有相应的资格或权力对时代问题进行追问、对时代发展进行判断、对行动进行理论阐释以及对敌对或错误观念实施排除。②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实践证明,共产党人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目前,在改革开放和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意识的同质性减弱,异质性增强,利益诉求多元化、价值观念复杂化和矛盾化,给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带来了巨大考验。因此,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勇于并善于同各种错误的、反动的思潮进行斗争,保持自己的底色;其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保持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活力、解释力和凝聚力。

(三)保证意识形态反映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思想观点,根本上是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抽象化概括与描述。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历史无数次证明,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要巩固其执政地位,必须保证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关注到不同阶级、族群、社会团体的利益、愿望与要求,进而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积极动员和引导人民群众实现理想目标。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追求合法利益的肯定与支持,都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指导下进行的,是充分尊重了广大群众意愿和根本利益的,所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和衷心拥护。目前,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了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充分反映和实现多样化的利益需求,注重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关注社会公平,把意识形态价值追求转变成切实可行的利民政策,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才能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增强意识形态包容性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前所未有,同时也出现了多样化的价值诉求和社会思潮,这对于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丰富社会发展内涵具有积极意义,但也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挑战,导致其教育引导、合法性支持、社会整合等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这就需要尊重客观事实,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借鉴不同价值理念中合理的、有益的成分,做到兼容并包、为我所用,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主动研究和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以及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底蕴,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吸引力和号召力。

结 语

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建党100年来意识形态建设探索历程的回顾与基本经验的分析总结,更加体现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时代性。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意识形态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