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路径
——以峨边彝族自治县为例

2021-01-31 04:52邱明丰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彝族融合旅游

◇ 邱明丰◇

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深入推进“三农”发展的重要部署。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乡村振兴致力于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需要加强乡村文化连接,守护好群众的精神家园。“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农业文化、手工艺文化、习俗与节日时令、地方知识与信仰、民间文艺以及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构成了复杂的乡村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不仅维系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调整着人与人的关系,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①朱启臻,吴玉敏:《乡村价值: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行动范式》,《党政研究》2020年第5期。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振兴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精神力量、提高文化认同、助力高质量发展,探索其文化振兴的路径具有典型价值。笔者以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为典型案例,探索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峨边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峨边,彝语称“佳支依达”。“佳支依达”的汉意就是“丝绸的故乡”。“峨边”是汉文化所取县域方位性名词,即峨眉之边或峨眉之巅。①王京:《峨边:“佳支依达”地名来源考》,《甘嫫阿妞文化》2020年第1期。近年来,峨边以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为牵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扶志”和“扶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短板。

(一)主要发展成效

1. 文化资源梳理扎实推进

峨边组织力量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梳理,开展123件可移动文物和24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24处不可移动文物立碑,对102处尚未核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了基础数据调查,编制了《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非遗保护与传承深入推进,完成省级7项、市级3项、县级7项非遗申报。系统整理峨边历史文化,出版《峨边彝族志》。组织撰写并出版了“发现峨边”文化扶贫系列丛书,包括《峨边故事》《峨边札记》《铜河儿女传》《峨边史话》《峨边红色文化》《古道阳山江》《峨边文物》《甘嫫阿妞传记》《美神甘嫫阿妞》音乐剧本和《峨边彝族农俗影像志》《彝族名人名言100句》《峨边掌故》《峨边往事》《彝人的腰刀》《官料河畔的月亮》《凉北情缘》《村庄、羊群、女儿》等书籍,以及《文化大篷车》《峨边老照片》《峨边非遗》《峨边味道》《峨边文艺集卒》《峨边摄影》等画册,系统地展现峨边地方文化,留存在地文化符号。

2. 公共文化服务有序开展

峨边以乐山市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文化扶贫”为抓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对标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指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峨边为县“两馆”、19个乡镇文化站、137个村(社区)文化室配置文化设备器材,配套建设文化院坝,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进一步夯实。大力打造文化“大篷车”扶贫名片,整合编排文艺节目30余个,建立节目体系,文艺演出深入乡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依托广电“户户通”“村村响”基础,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移风易俗曝光台》《幸福小喇叭》等特色栏目,发挥文化增强精神力量、推动移风易俗的积极作用。实施文脉传承工程、主题文艺创作工程、文化惠民扶贫工程、基层文艺共享工程、网络文艺发展工程、文艺人才培育工程、文化文艺对外交流工程七大文化工程,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②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发展驶入快车道》,《甘嫫阿妞文化》2018年第1期。

3. 文化发展载体创新搭建

峨边结合县城改造、彝家新寨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打造文化发展载体,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县乡村的“2+3+2+N”文化展示场所。其中,第1个“2”是指“大渡河水文化博览馆”“乐西抗战公路纪念馆”两个博物馆;“3”是指“背风山公园”“乾池桃博园”“羊竹坝公园”三个文化公园;第2个“2”是指“记忆峨边一条街”和“彝族文化一条街”两条文化街区;“N”是指N个村级民俗文化馆,如“胡坝村史馆”“峨星农耕馆”“古井民俗馆”“九家甘嫫阿妞文化馆”“田村茶马古道文化馆”“先锋萌萌猪文化馆”等。同时,积极谋划羊子岩长寿文化产业园、长滩河山地运动产业园、莲花山彝家果酒文化产业园、古井彝家婚俗文化产业园四大园区,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4. 文化品牌建设成效初显

峨边文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以打造“甘嫫阿妞”文化品牌为核心,分类建设文化大篷车、感动峨边、发现峨边、记忆峨边、毛坪山歌、小凉山彝族刺绣等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品牌,初步构建起峨边文化品牌体系。“艺术活化彝家新寨”走进联合国,《背新娘》登上央视舞台,《回到佳支依达》荣获川滇少数民族艺术一等奖,“峨岭云边”电商品牌迈出步伐,底底古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省级非遗项目“峨边彝绣”,培训当地妇女,开发出30余种绣品和手工艺品,平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至10万元。①付远书:《四川:文化助力精准扶贫》,《中国文化报》2016年5月27日。

(二)主要短板

1.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待提档升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陈旧,大型文化标志性建筑缺乏,美术馆(展览馆)、综合博物馆、影剧院尚需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利用率不高,部分场地存在闲置、置换、侵占的问题。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短板,大量图书不能为村民所用,能够满足村民需求的文化活动的数量不够,数字文化供给严重不足。

2. 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峨边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四大文化产业园区刚刚起步,业态布局、企业入驻明显不足,点状发展特征突出,协同发展尚未形成。本土文化企业严重不足,市场主体实力不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撑力不够。“记忆峨边”沉浸演出尚未实现商业化经营,彝族刺绣、漆器等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

3. 文化旅游融合有待创新

峨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处于起步阶段,一体化意识和举措不够,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功能不健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缺少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功能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难以融入景区、景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数字化程度不高,制约着资源整合、服务连接和信息共享。“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还没得到全面贯彻,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仍需深化,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以观光为主,深度体验产品有待开发。

4. 文化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乡村文化机构工作人员以兼职为主,缺少专职文化干部,流动性大,不利于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后备人才储备不足,难以适应当前公共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奇缺,现有人员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产业经营和创新。

二、峨边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机遇

乡村文化振兴是对乡村文化发展的深化,也是对文化扶贫工作的延续和创新。当前,峨边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多重叠加的机遇,深入把握和理解这些机遇,能够为谋划未来的发展拓宽视野。

(一)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机遇

党中央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新格局深挖内需潜力,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国内市场繁荣、消费升级、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峨边良好的生态本底、特色的彝族文化以及和谐的多民族融合文化可以抓住良好发展机遇,找准切入点,创造性融入国内市场潜力大释放进程,积极谋划文化新发展。

(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机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硬需要”,又涵盖了快乐、幸福等“软需要”。“软需要”表现为以精神文化需要为核心的对获得感、幸福感的追求,文化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神秘的文化体验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落地的文化旅游实践。《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强调要支持乐山参与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共乐山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指出,将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作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拓展全域旅游,加快推进峨边黑竹沟等保护性开发,抓好峨沙康养走廊等重点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天府旅游名县,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一批省级文旅特色小镇。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在文化资源禀赋、文旅线路节点、文旅项目落地方面均具备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发展机遇。

(四)高速、高铁带来连接机遇

交通是制约峨边整体发展、文化与省内外市场连接的重要因素。随着峨汉高速、成昆复线的建设与开通,峨边将划时代地进入“高速高铁时代”,城际交通落后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融入成都2小时经济圈,更好地衔接成都平原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同时,乐山市委市政府规划加快建设峨边通用航空机场,开通与成都、重庆的通用航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用航空飞行基地。在以“一高一铁”为核心的交通网络持续完善下,峨边文化“泛连接”成为现实,“文化+”助推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深化,路径更加多元。

三、峨边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路径

乡村振兴要统筹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振兴,这是新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战略的乡村实践。乡村文化振兴不能就文化而言文化,必须从更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积极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峨边乡村文化振兴应该抓住历史机遇,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全面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一)区域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协同发展

做好内外两个层面的区域融合。对外,重点围绕机遇线、历史文脉线、交通线等做好区域合作,并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全面拓展外部连接,规避点状发展和碎片化发展风险,构建区域协同新格局。峨边要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部署,牢牢抓住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乐山市打造旅游第三极的重大机遇,广泛寻求共建旅游线路、共推文化项目、共享文化信息的合作空间。围绕小凉山彝族文化特色,加强与云南省相关区域、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联络和协作,深挖彝族文化内涵,共同举办彝族文化节、文化论坛等活动,共同研发彝族文化产品,共同探索乡村旅游模式。对内,发挥县城枢纽和黑竹沟景区的巨大牵引作用,依托“三河三带”(沿大渡河、官料河、白沙河布局的产业带)和四大文化产业园区串联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依据历史文脉和交通线路,优化旅游线路设计,丰富峨边乡村文化体验。

(二)产业融合: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乡村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文化断裂、流失现象难以避免。产业融合是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渠道。峨边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本路径是文旅融合,既是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又是公共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峨边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生态,重点创新文化元素在乡村旅游空间和活动中的表达、呈现,营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旅游的层次和厚度。将乡村公共文化场馆纳入旅游线路,推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乡村旅游中心融合。围绕峨边“一轴二核三镇四园N节点”的“1234+N”全域旅游体系,探索文商农旅体养融合发展,重点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业态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强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拓展峨边生态文化、神秘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市场和大众生活的渠道。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峨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适应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加强文化研发、经营、管理、营销等综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拓宽其产业视野和经营能力。

(三)场景融合: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消费场景

“文化并非仅仅是物质世界的精神点缀,它既是一种蕴涵着物质生产、知识创造、精神升华和价值追求等丰富内容的整体生活方式,也是照射人类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状态的一面镜子。”①翟坤周:《后全面小康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想象”:意蕴、场景及路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峨边乡村文化既具有独特的山地农耕文化,又有浓郁的彝族文化和优美的山水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产生活生态系统。峨边要深挖乡村文化要素,对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推进“亮山、亮水、亮文化”,找准与现代文化、游客需求的结合点,打造乡村文化消费场景。做好以微型博物馆(文化馆)、村史馆、民俗馆为展示,文艺演出、彝族文化体验、当地美食品尝、旅游康养等为核心,乡村文创产品销售为延伸的消费场景链条。创造性推动古井村彝家婚俗、田村茶马古道文化、九家村彝汉和谐文化、先锋村山水文化等消费场景融入旅游线路,串珠成线,实现知识传播、文化体验和产品销售的场景集成,以消费驱动乡村文化振兴,放大整体效益。积极培育峨边生活和生态美学,构建乡村文化消费场景的内涵支撑和时尚引领。

(四)品牌融合:创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必将形成一批文化创新成果,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实现品牌化发展。峨边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初步构建了以“甘嫫阿妞”为核心的文化品牌体系,但这些品牌多数只具有文化传播层面的文化知名度,具有知识产权的高品质品牌还较为缺乏。峨边乡村文化振兴要将品牌意识贯穿始终,注重文化元素提取、应用,强化对相关作品和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孵化一批文化IP。加强乡村文化品牌策划和传播,总结李子柒、丁真、蜀中桃子姐(龚向桃)、农村四哥(王荣琪)等四川乡村网红的媒体运行规律,指导乡村文化品牌传播实践。探索品牌跨界融合和授权经营,赋能文旅产业开发,推动峨边乡村文化高质量振兴。

结 语

融合发展是推进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而融合的基础在于连接,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重点要做好空间连接、文脉连接、业态连接、市场连接、消费连接、要素连接、品牌连接等。通过连接,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社会渗透、融合,生成新的文态、业态、形态,提升群众的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强群体文化认同,优化乡村文化消费,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攀升,实现乡村文化的多维振兴。

猜你喜欢
彝族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彝族海菜腔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融合》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